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论文 从儿童立场解读“认识平均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06:0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文章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相对比较枯燥的学习内容。如何将概念教学演绎地扎实而生动,成为一线教师新的关注焦点。在2011年无锡市小学数学会课活动中,我执教了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第一课时,不算长的磨课经历使我比较深切地体会到:从儿童立场实施教学,通过静态感知、动态操作、适度抽象等活动过程,对“平均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详细的深加工,就能够使学生建构起清晰、准确、深刻的“平均分”概念,而建构的过程同样也能深深地吸引孩子们。
一、静态感知,理解平均分
谈话:羊村庆祝中秋节,请来6只小白兔给羊羊们表演舞蹈。小朋友想看吗?(播放动画)小白兔表演得怎么样?他们还变换了很多不同的队形呢。
出示5种队形:2只、2只、2只;3只、2只、1只;2只、4只;3只、3只;1只、1只、1只、1只、1只、1只。
说明:5种队形表示了5种不同的分法。(老师用手势指出每组的个数)
理解:3只、3只,是怎么分的?2只、2只、2只呢?3只、2只、1只呢?
比较:2只、2只、2只,3只、2只、1只,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的分法就是平均分。
出示后三种队形:2只、4只;3只、3只;1只、1只、1只、1只、1只、1只。
辨析:这些分法中有平均分的吗? 3只、3只为什么是平均分,1只、1只、1只、1只、1只、1只为什么是平均分?2只、4只这种分法为什么不是平均分呢?
转化:把2只、4只变化为2只、2只、2只,现在呢?
反思:这三种分法都是(平均分),你觉得怎样才是平均分呢?
指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贴,齐读)
教材例题安排学生把6个桃分一分,然后试图从学生呈现的分法中定义平均分。但从我们前测的结果来看,孩子们认知经验中的“分一分”,已经绝大多数固执于“平均分”。所以,我们觉得这里的分桃过程如果只是意在从分的结果中定义得“平均分”,这样的分不要也罢。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我们的教学就从感知开始。在上述片段中,6只兔子跳舞形成的不同队形即代表了不同的分法。先感知各种队形是“怎么分”的,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过渡到数学理解;“前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本质特征;“这些分法中有平均分的吗”“为什么不是平均分”,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清晰地建构起对平均分本质的理解;最后的反思水到渠成地揭示了“平均分”的内涵。
二、动态操作,内化平均分
1.第一次操作:任意平均分。
过渡:村长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学习了平均分,他要考考我们,敢接受挑战吗?
出示:把8个青草蛋糕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动手操作:用8根小棒代替蛋糕,先平均分再和同桌说说怎么分的。
交流展示:你是怎么分的?每份几个?分成了几份?是不是平均分?
质疑追问:每份1个,每份2个,每份4个,这些都是平均分吗?好像漏掉了每份3个的呀。怎么不行呢?摆出来看看(展示),怎么啦?(不是平均分)
小结:要把8个蛋糕平均分,就要做到每份分得同样多。
动手操作是一种适合儿童的认识活动,继续通过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平均分”概念的逐渐内化。一方面,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操作活动又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的智力内化方式。
把8个青草蛋糕平均分是该课的第一次动手操作,操作之后的交流展示,正自然地实现了从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然后内部语言外显化的过程。对三种平均分的结果列举后,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发现每份3个的“缺位”,继而通过摆一摆明确了不是平均分的理由。这样,就从反面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平均分”概念。
2.第二次操作:按要求平均分(探究平均分的一种分法)。
创设情境:今天羊村可热闹了,原来蕉太郎和他的朋友要来做客,美羊羊特意为蕉太郎准备了他最喜欢吃的香蕉。咱们来数数,有几只?可能会有几个客人来呢?咱们看美羊羊怎么说。
出示:每个朋友分2只香蕉,可以分给几个朋友?
板贴:8只香蕉,每个朋友分2只,可以分给(  )个朋友。
读题,说说“每个朋友分2只”是什么意思?边说边演示:就要2只2只地分,每2只一份,你能继续把香蕉分完吗?
指名演示,追问: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指图归纳:8只香蕉,每2只一份,分成4份。(演示圈图)
口答:根据分法,现在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8只香蕉,如果每个朋友分 4只,可以分给(   )个朋友。
操作:用小棒分一分,谁分得最快就请他分给大家看。
提问:你是怎么分的?从哪句话里看出来?噢,那就是每4只一份,分成(2)份。哪个小朋友来回答问题?
小结:2次分香蕉,都是平均分吗?像这样每几个一份地分,正好分完,就是一种平均分。
与第一次操作活动相比较,分的总数没有变,还是8个,但怎样分有了要求:按每2个一份地分。在提出要求、理解要求时又把“每份几个”和“每几个一份”联系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充,增加“每4个一份”,使“平均分”概念在增加的操作和思维活动中有了更为厚实的表象积累。最后的小结,再一次联系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强调了平均分的概念,无论怎么分,最后都是落脚于“平均分”这个课眼。
3.第三次操作:自主平均分。
创设情境:羊村和狼堡之间有一片果林。到了水果成熟的季节,羊羊们就采下水果用小筐运回来。小朋友们愿意帮羊羊们装水果吗?村长还有要求呢?(播放录音)
明确:懒羊羊要把4只香蕉运回来,黄筐子是每2只装一筐,绿筐子是每3只一筐。
指导:懒羊羊该选哪种颜色的筐子呢?可以选绿筐子吗?为什么?放进黄筐试一试(电脑演示),成功了。
一起来填一填:4只香蕉,每2只一份,分成2份。
自主练习:咱们和懒羊羊比一比,同桌一起装水果,好不好?先不忙,磨刀不误砍柴工。装的时候要有条有理,先听听怎么做。(播放录音)先试好用哪种筐子装合适,             然后用胶棒把水果贴进小筐,             最后填一填你们的分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音乐)。
交流:小朋友动作可真快,装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检查检查。
(1)9个梨。
交流:他们是这样装梨的(板贴),学生说分法。(注意引导说“我是每几个装一筐的或者我是每几个一份的”。)
提问:这样装对吗?把梨装对的小朋友向老师挥挥手。
(2)10个苹果。
学生说分法,判断。装苹果的小朋友都是这样做的吗?绿筐子行不行?
(3)12个桃。
介绍不同的装法。
提问:都是平均分吗?
小结:12个桃既可以每2个一份,分成6份;也可以分每3个一份,分成4份。
这里的操作活动是自主开放的,分的总数不是单一的,怎样分也增加了排除、选择的余地,活动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但考虑到学生是以同桌合作的形式活动,且有具体的操作实践来支撑,因此他们完全有能力进行有效地活动与思考。这样的数学活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并能在活动中对平均分有更深入的体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06:02:27 | 只看该作者
三、适度抽象,巩固平均分
1.圈一圈:阶梯练习。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会圈吗?怎么圈?
8个果冻,每(  )个一份,分成(   )份。
交流:你是怎样圈的?表示每几个一份?用完整的话说说你的分法。
15块巧克力,每(  )块一份,分成了(   )份。
巧克力可以怎么分?由你决定每几个一份,先圈后填。
直观动作必然要走向具体形象思维,教学试图在“圈”的活动体验中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和教材相比,增加的第2小题,旨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而第3小题对每份数的开放,更突出强调了平均分的意识。
2.算一算:课外延展。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平均分,只要(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村长感谢小朋友今天的帮助,拜托我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咱们打开看看。
礼物1: 一共有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
礼物2:一共有14块,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    )人。(可引导学生说到14里面有几个2。)
礼物3:一共有40张书签,每人分2张,可以分给(   )人。有兴趣的小朋友想一想,也可以想办法摆一摆。
基于学生的认识,突出数学的本质,这样的概念教学就有可能真正具有生长性。在看似熟悉又与众不同的细节处理上,往数学的本质方面,往儿童的数学理解方面,往儿童的数学素养方面,多考量一些,概念教学会更加敞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23: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