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01:3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大悟县大新镇中心小学   黄江平  黄晓芳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种集投影、录像、微机、录音等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品德与生活》课的教材特点多数以故事为主,一篇课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德观点。《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教学特点是讲究明理、激情、导行。所以比较适合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虚为实  化静为动  变抽象为具体  变复杂为简单  情景启导  分析信息  加工信息

信息技术是一种集投影、录像、微机、录音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它能够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来接受和表现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所需要的处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加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和具体等。《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较多,这是由教材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决定的。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材特点多数以事故为主,一篇课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德观点,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故事多数是寓言、童话、动物拟人等体裁。故事的情节容易制成图片或拍成录像片放映。这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特点是讲究明理、激情、导行。其中特别强调道德情感的激励,强调情境教学手段的应用,强调情感在道德教学中的作用。不仅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情感的参与,而且在道德行为实践方面也要有情感参与,这样才能表现出爱憎分明,区分出美丑,判断出是非,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教学最能起到这个作用。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其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化虚为实
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如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一课,旨在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其中讲到了长江、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万里长城、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这些名胜景点是什么样子,小学生很少知道。只听到老师讲,只能隐隐约约懂得一点点。如果老师边讲边把一个个地方用录像放映出来,就会化虚为实。学生位通过耳朵听和眼睛看,头脑中就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会更好。
有些课文还可以配上音乐讲述,如讲《我们的祖先》一课,可以选择一段古典乐曲,随着音乐的急缓起伏,把课文故事讲得高潮迭起,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配乐讲故事也能起到化虚为实的作用。
二、化静为动
虽然课本上有很多图片,但它是静止的。如果把图上的内容用信息技术制成动画,显示在大屏幕上,静止的画就动起来了。形象逼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讲《小猴子做客》一课,把小猴子到小花狗家做客不讲礼貌,进屋不敲门,用脚把门踢开;小黑羊和小白羊在独木桥上不讲谦让,互相顶架的动作;蚂蚁集体搬虫子的情节等都制成活动的画面,使学生看得更形象、更生动、更逼真,有利于理解课文中的道德观点,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变抽象为具体
《品德与生活》课中的道理和观点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条文,有些道德观点表现得空洞、干巴。若通过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条文化为具体的事例,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如《艰苦奋斗》一课中,艰苦奋斗就是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如果我们教学时把电影《铁人》中王进喜脚踏荒原、头顶蓝天,发扬人拉肩扛、自力更生的精神,为祖国钻井找石油的场面剪辑下来,放给学生们看,边看边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就是党提倡和发扬的艰苦奋斗精神,这就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法宝,这样就把很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变复杂为简单
事物的过程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变化过程,而信息技术具有简捷、快速、易懂等特点。因此在讲述这类课文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由复杂变简单。如粮食的来源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老师如果通过录像片把农民一年四季的辛苦从播种到除草、灭虫、施肥、收割、打场脱壳、进仓,这一系列的复杂的过程,很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很快明白为什么要“节约粮食”,使他们明白“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
五、运用多媒体情景启导,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上讲,感知愈具体,表象形成愈清晰,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指导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所讲的道理的过程中,指引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节约用水》一课时,先让学生认识地球上都哪里有水,讲了水的重要性之后,说: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我们的地球将会这个样子,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干枯的地球在转动。让学生想象那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看到干枯的地球,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设想了各种结果。“人们没法生活”、“地球上的水都没有了,动物植物都死掉了”等,学生之所以能答得这样好,我想和多媒体的使用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它以情景化学习材料作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媒介,直观形象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结合课堂所学方法,学生便可迅速地理解。
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师或指导部分学生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因此,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都进行资料的搜集,集中到一起的资料众多,杂乱,小组要想有一个统一的论点,要想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必须学会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十分有益的锻炼。
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七、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与生活》学科是思想性教育性极强的学科,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崇高的精神。光凭口头上说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丰富的动态画面,鲜艳的色彩来辅助教学,必然减少学生思维想象的困难,使课堂情感气氛浓烈。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中欣赏“保护环境”的动画短片,不仅可以再现生活于课堂,而且可以挖掘学生心底的真切的感受,让孩子们意识到保护动物首先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由此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必须的。同时在一定意义上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中的大量事实可以互相进行印证,开阔视眼,增强辨别力,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形象生动的录像画面,教师总结性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扫除了认识的障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用信息技术展示的文字、图片、音像信息是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其中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足以看出学科课堂教学需要与信息技术整合。而在可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思路。我们知道,就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整合而言,其主体是品德学科,而不是信息技术,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与探索,以《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目的为最根本出发点,达到改善学生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概况》              陶增乐
[2] 《新模式课与教学实践》                  霍坤  谭莹  徐世成
    [3]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何克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3 22: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