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山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天天3.15》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20:3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泰山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天天3.15》教案教学设计

  6    天天3.15
教材分析
     “天天3.15”这一主题活动,旨在使学生从小懂得保护自己的确正当权益和培养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为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本主题围绕儿童的生活实际需要,通过观察、调查等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本课教学内容由两个次主题组成,即“观察与思考”和“保护我们的权益”.
     “观察与思考”从平时生活中假冒伪劣产品给人带来的危害入手,同时也揭示了一些人上当受害的原因,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联系身边现象,思考假冒伪劣商品给人带来的危害.
      “保护我们的权益”首先设计了要保管好购物凭证,然后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最后知道有问题可以拨打败12315的热线投诉电话,以此为切入口,教育学生坚决拒绝假冒伪劣商品和教给他们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假冒伪劣产品给人带来的危害。
2、使学生知道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正当权益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1、 调查家人或邻居受到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危害情况,并填好调查表。
购物人
        购物时间
        物品名称
        伪劣情况        危害(损失)        解决办法

                               
2、观看3.15晚会
3、搜集与 3.15有关的知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观 察 与 思 考
本主题由一则资料和四幅图片组成。小资料介绍了3.15的由来。图片则从农民的庄稼、学生的衣着和图书三方面展示了人们受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也揭示了人们因为贪图便宜容易上当受害的心理。这一版块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说说假冒伪劣产品对人们造成的损害,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重视,以免使自己也受其害。
教学过程
   (一)小品导入
从32页插图中选一种情况或其他实际情况编成小品,挑选学生表演。教师过渡。
   (二)观察与思考
1、请同学们观察32页插图,分别说说图中的内容,设想他们当时的心情。
2、想想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心情怎样。(有物证的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下)
3、家人或邻居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图片、听到的、看到的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内容。
(三)讨论交流
1、谈一谈你看到或听到这些事情后的感受。
2、通过前面的汇报交流,你认为什么是伪劣商品?
3、分析一下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避免遇到这样的事情? 如果遇到这种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小阅读
请学生阅读32页第一段话,了解3.15的由来。
第2课时
保 护 我 们 的 权 益
本主题由活动指示性的引言、三幅图片及对话和注释,还有一则小资料组成。引言既是对主体内容的提示,又是对活动要求进行指示。三幅图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提示,设计了要保管好购物凭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知道有问题可以拨打12315的热线投诉电话,同时配有简介购物发票的资料,教给了学生保护自己权益的基本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小调查(小组内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举例说明,假冒伪劣产品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损害?
(二)小知识
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享有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些假冒伪劣产品 的销售,是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你知道消费者具有哪些权利吗?
(三)保护我们的权益
  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你知道怎么做吗?
1、小组交流办法并表演展示。
2、阅读33页内容。
3、教师补充
4、教师通过实物教学生如何识别假冒产品。
(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向家长学会,再教给同学们。)
(四)谈收获
(五)作业
   综合本单元的知识点,办一期小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7 04: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