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4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整合心理学理论,优化数学教学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6: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课题小组 肖宏




2004年初,应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数学教学效率论》总课题组和四川子课题组邀请,新都一中成立了《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研究》课题小组,在总课题组和四川子课题组的领导下,主要从调整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综合素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验对象

根据我校学生和老师的情况,我们采取了规模实验的做法,就是让全体数学老师和全校学生都参与进来,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验进展情况再有目的地选择进一步实验对象,收集实验数据,总结实验(阶段)成果。

我校目前共有88个教学班(这还不含实验学校的8个实验班),学生人数达到5000余人,这里面包含了各种层次的学生,学校在招生时根据生源状况将其大致分为几个层次:(1)从小学五年级后直接进入我校,再用五年时间学完初高中全部课程的“三优”实验班;(2)高中竞赛型理科实验班;(3)农村理科重点实验班;(4)文科实验班;(5)住读式成才实验班(主要解决双职工家庭且路途较远的学生);(6)普通理科班、文科班等等。相对来说,前三种班型的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高,从试验的总体情况看也较为顺利;而后几种班型的实验则相对较为困难,但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半年后,我们的实验逐步集中到高2004级三优实验班、高2006级20班(竞赛型理科实验班)、高2007级16班(竞赛型理科实验班),实验指导教师分别为肖宏老师和刘汉斌老师。其他班级的实验仍在继续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6:03:00 | 只看该作者
附件三: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因素的问卷调查表
                 制作:新都一中数学组     执笔:陈健
   亲爱的同学:你现在看到的是关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因素状况的一份调查问卷。各题答案无正确、错误之分,我们诚恳地希望你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对问卷所涉及的内容如实、明确地回答。你的诚实回答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本次研究的可信度和客观度,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请你在答题卡上选出相应的答案,可单选,也可多选。谢谢你的合作!
   1.你心目中的好数学老师是(     )
   A.希望数学教师知识渊博;B.教学功底扎实;C.机智幽默;
   D.语言通俗;E.耐心细致,和蔼可亲。
   2.你对自己的未来(         )
   A.十分憧憬 ;B.相当忧虑; C.充满信心 ;D.没有考虑。
   3.你对自己的优缺点(          )
   A.能很快阐述清楚; B.自认为很了解,但表达不清;
   C.找不到突出的; D.不太清楚。E.没有思考过。
   4.你对自己的评价是(      )
   A.勉强及格 ;B.虽然已尽力,但能更好 ;C.我已尽了最大努力 ;D.不可救药
   5.你最苦恼的是(       )
   A.家长对自己不理解; B.师生关系不如意 ;  C.学习成绩搞不上;
   D.经济条件太差劲;E.同学关系不如意。
   6.你怎样看待数学学习(        )
   A.只要感兴趣就能学好 ;B.多做一些习题就能学好 ;C.认真听讲、讨论、及时复习就能学好 ;
   D.对数学学习淡漠,没有学习的要求;E.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热情受本人的情绪制约,忽冷忽热,不稳定有时愿学,有时不愿学;F.对数学学习过分焦虑;G.是乐意去做的事;H.是件苦差事,一学习就令人心烦。
   7.老师讲授概念课时你希望(       )
   A.自己先看,老师再讲;B.老师从头至尾详细讲解,并讲解相应例题;C.自学就行了。
   8.老师讲授定理、公式时你希望(       )
   A.老师详细讲解定理、公式的证明,并例题讲解定理、公式的应用;B.自学定理、公式,老师精讲,并用习题检测;C.老师引导,学生推导定理、公式,老师再精讲如何应用;D.老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探索、发现、推导定理、公式,并用习题检测。
    9.老师讲授习题时,当给出习题后你希望(      )
   A.老师马上讲解;B.待自己理清思路后老师再讲解;
   C.待自己解出后老师再解评;D.老师提示,学生演算。
   10.难题经老师或同学讲解后(      )
   A.反思自己解不出的原因;B.欣喜问清楚后再做一遍;
   C.感到自己无能,干脆放弃。D.抄做一遍。
   11.在上数学课中当听不懂时你的态度(      )
   A.当场提问; B.不想听; C.着急但不感提问;D.希望老师讲慢一点并坚持听下去;
    E.想提问但不愿自己提,希望由别人提出。
   12.在上数学课中因同学的提出相应问题而中断老师讲解你(       )
   A.充满好奇,并想积极寻找答案;B.不高兴;C.无所谓;
   D.思考并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13.你怎样看待课堂上的提问(     )
   A.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B.学习中一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会提问;C.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时,就敢于提问;D.自己已经弄懂的问题,才敢于向别人提问;E.当老师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景就能提出问题。
   14.造成你不敢提问的原因是(         )
   A.怕别人笑话自己的问题而不敢提出问题;B.教师讲的太全,太细,你已经没有问题了;
   C.我不喜欢提问;D.老师讲的一切都对,不需要再提问了。
   15.你对于考试测验(    )
   A.考试前总心慌,怕考不好;B.十分害怕,有焦虑情绪; C.胸有成竹,自信能考好 ;D.若无其事 ;E.以“这次未考好,就再努力考好下一次”稳定情绪;F.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16.如果学习成绩不理想你认为最主要原因是(       )
   A.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 B.父母给的压力太大无法承受; C.老师教得不好;D.自己不够勤奋,没有努力;E.未得到同学的帮助;F.没有方法; G.记忆力差; H.上课听不懂。
   17.你在课堂上(    )
   A.注意力集中,从始至终都能听课 ;B.开始注意力尚能集中后来就不行了;C.始终不能集中注意力;D.开始注意力不能集中后来才能集中注意。
   18.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重要吗(     )
   A.重要; B.有一定的作用 ;C.作用不太大;D.没有得到过指导。
   19.当你的心情感到压抑而需要倾诉时,你会选择(     ):
   A.父母; B.老师;C.同学,朋友;  D.日记本;  E.独自以看书,听音乐消遣 ;   F.心理咨询室 ;  G.一个人闷在心里 ;H.乱发脾气,茶饭不思。
   20.如果老师错怪了你,你会(      )
   A.找机会解释;B.当面与老师顶撞;C.一声不吭,但记恨在心;D.一方面向其说明,另一方面汲取教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6:03:00 | 只看该作者
六、前景展望

前期的实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各位同行在该课题上的积极努力和忘我付出,使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

1、构建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理论基础;

2、得出更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理论模式;

3、找到更有利于青年教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

4、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在我们的研究和实验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的研究还处于零星的小规模实验阶段,理论上还很肤浅,实践上也很稚嫩。但我们的研究充满希望,我们的面前,有千万双期待的眼睛,我们的身后,有《数学教育学报》牵头的专家组作坚强后盾,我们的身旁,有各子课题组的同志们为我们做榜样,我们相信,在新都一中这块热土上,课题的研究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附件一:新都一中《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研究》课题小组成员

    组长:肖宏(cdxh@21cn.com)
    副组长:梁玉孝,刘汉斌
    成员:钟亚男,陈健,徐天明,赵建明,漆昌俊,向晖,陈靖,万华
    子课题网站:http://cdxh.51.net/keti/index.htm

附件二:

                     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问卷
                       制作:新都一中数学组     执笔:赵建明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内容,并将你认为正确的编号填写在题后的方框内(可多选,但尽量单选):
  1、你认为   …………………□
  (A)数学是一门很有价值的必要课程   (B)数学有助于开发和指导人们进行理性思维
  (C)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有很大贡献   (D)我认为数学有利于自我发展
  2、学习数学的目的是   …………………□
  (A)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 (B)提高自身的素质 (C)升学 (D)没有考虑
  3、你学习数学的热情   …………………□
  (A)非常高 (B)比较高 (C)与老师的水平有关 (D)害怕数学
  4、你上数学课的认真程度  …………………□
  (A)很认真 (B)比较认真 (C)有时不认真 (D)经常不认真
  5、对作业和考试中不会做或做错题的态度  …………………□
  (A)自己思考 (B)问老师 (C)问同学 (D)不想也不问
  6、你是否通过做数学题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
  (A)通过做教师的思考题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B)通过教师对习题的讲解,感受到数学变化的美妙而喜欢数学
  (C)通过教师对习题的讲解,发现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材料
  (D)由于讲解习题对听不明白,结果放弃数学
  7、对数学概念、法则等的识记方式  …………………□
  (A)背诵 (B)理解记忆 (C)通过练习 (D)以上均有
  8、对课堂例题设计的要求,希望是  …………………□
  (A)典型的 (B)技巧型的 (C)注重通解、通法的 (D)与考纲有关的
  9、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你最喜欢哪一类  …………………□
  (A)教师讲解 (B)课上练习 (C)多媒体教学 (D)课上讨论
  10、你认为当前数学教学必须改革的是  …………………□
  (A)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  (B)教材
  (C)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D)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6:02:00 | 只看该作者
如:在许多资料上都有这样一道试题:

已知数列{an}与{bn}是等差数列,Sn和Sn'分别是它们的前n项和,且Sn∶Sn'=(5n+3)∶(2n+7),求a20∶b20。

我们都知道正确解法是:

“(a1+a39)=2a20, (b1+b39)=2b20

a20∶b20=(a1+a39)∶(b1+b39)

   =(a1+a39)×39∶(b1+b39)×39

   =S39∶S39'=(5×39+3)∶(2×39+7)

   =198∶85”

而在高2003级11班学生的作业中却出现了以下解法:

“因为Sn∶Sn'=(5n+3)∶(2n+7),

可设Sn=k(5n+3) 且 Sn'=k(2n+7)  (k≠0)

a20=S20-S19=k(5×20+3)-k(5×19+3)=5k,

b20=S20'-S19'=k(2×20+7)-k(2×19+7)=2k,

a20∶b20=5∶2。”

答案错了!但上面的解题过程却似乎无懈可击。老师没有简单地将其判错就完事,凭直觉,老师感觉到这是学生无意中出了一个“考验”老师的难题,如果简单从事,势必让学生失望,至少会让学生感到遗憾,老师耐心地寻找其错误原因,通过反复推敲验证,终于发现问题出在

“因为Sn∶Sn'=(5n+3)∶(2n+7),可设Sn=k(5n+3) 且 Sn'=k(2n+7)”这一句话上,这种设法虽然可以保证“Sn∶Sn'=(5n+3)∶(2n+7)”成立,但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不是n的一次函数,而是n的二次函数,即Sn=na1+n(n-1)d,这样,由“Sn∶Sn'=(5n+3)∶(2n+7)”就不能得到“Sn=k(5n+3)且Sn'=k(2n+7)”。

错误原因找到了,到此为止也可以向学生“交代”了,但老师没有就此罢休,一个强烈的念头迫使老师沿着学生的思路继续下去:既然Sn是n的二次函数,那么把上面的设改为:

“可设Sn=kn(5n+3) 且 Sn'=kn(2n+7)”

(让其满足二次关系)又怎么样呢?算一算:

a20=S20-S19=20k(5×20+3)-19k(5×19+3)=198k,

b20=S20'-S19'=20k(2×20+7)-19k(2×19+7)=85k,

a20∶b20=198∶85。

结论完全正确!是巧合吗?再对一般情况进行验证,证明这个方法是正确的。第二天,老师先将错误的解法公布出来让学生思考,学生中一时还没有人能够指出其错误原因,而且用这个解法解题的学生自以为“闯了祸”而不敢抬头。而当老师指出错误原因,并公布由这种错误解法演变而得到的正确解法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很快,又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设为Sn=(kn+c)(5n+3)且Sn'=(kn+c)(2n+7)呢?”

其实,只要注意到Sn的表达式中没有常数项就行了,如果有常数项,则需将比例系数设为kn+c。在这里,关键是学生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教师的引导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通过这个试题的解法由错误到正确并进一步深化,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思想方法,而且表扬了那几位自以为“闯了祸”的学生及后来继续提问的学生,毫不讳言地说明正是他们的错误“引导”老师找到了这种新颖的解法,而且把这种新解法的“命名权”交给了这几位同学,并鼓励大家能接过老师的思想方法,继续发扬探索精神,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而努力。

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被老师授予“命名权”的几位同学郑重其事地给老师递上一份《专利证书》,他们把以上的解法用老师的姓氏命名为“肖氏解法”。

在高2006级20班,叶孟豪就是头脑灵活,但学习习惯时有松懈的一位,在初中时,由于学习任务不太重,凭这自己的聪明,比较轻松地完成了学业,进入高中后以为还能够按部就班,结果高一上期成绩总是不理想,但自己又不愿意付出太多,有时候甚至不交作业。但他非常喜欢数学,高一入学时通过努力还通过竞选当上了数学科代表,而现在的局面让他的处境很尴尬,肖宏老师及时找他谈心,为他比较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异同,同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选择他比较拿手的问题让他回答,树立他的信心和威信,他也体会到了老师的苦心,学习开始刻苦,并阅读了不少课外书籍。在一堂习题评讲课上,肖宏老师讲授了这样一道题:

例:已知a>0,函数y=f(x)=x3-ax在x∈[1,+∞)是一个单调函数,

(1)在a>0的条件下,函数y=f(x)在x∈[1,+∞)上能否是单调递减函数?请说明理由;

(2)若f(x)在区间[1,+∞)上是单调递增函数,试求出实数a的取值范围;

(3)设x0≥1,f(x0)≥1且f[f(x0)]=x0,求证:f(x0)=x0。

其中第(3)小题肖宏老师讲了如下常规解法:

解:由(1)、(2)可知f(x)在[1,+∞)上只能为单调增函数,

若1≤x0<f(x0),则f(x0)<f(f(x0))=x0矛盾,

若1≤f(x0)<x0,则f(f(x0))<f(x0),即x0<f(x0)矛盾,

故只有f(x0)=x0成立。证毕!

这时,叶孟豪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我还有一种解法!”

肖老师马上示意他到黑板上板书:

解:设f(x0)=u,由f(f(x0))=x0,得f(u)=x0

这说明在y=f(x)的图象上有P(x0,u)和Q(u,x0)两点,

若f(x0)≠x0,即x0≠u,则P与Q不重合

则直线PQ的斜率为kPQ==-1,注意到x0≥1,u=f(x0)≥1

这与函数y=f(x)在[1,+∞)是增函数矛盾

故u=x0,即f(x0)=x0。证毕!

果然不错!两种方法虽然实质是相似的,但形式很新颖,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于是全体同学为他热烈鼓掌。这件事让他兴奋了好久好久。

三个实验群体的另一个是“三优成才实验班”这是实施以发展学生“智力、个性、创造力”为核心的五年、六年一贯制的课堂教学方式。截至2004年,这种班型每年机只从我区小学五年级学生中择优招收一个班(55人左右)。

“三优04”级的学生1999年小学五年级后就进入中学阶段,在我校经过五年的学习,完成了中学六年的学习任务,数学教师刘汉斌老师较好地运用了心理学理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苏培哲同学毕业时年仅13岁,但他的数学高考成绩为138分,总成绩649分,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2004年11月8日的成都晚报对我校“三优”2004级的优异成绩作了长篇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6:02:00 | 只看该作者
五、实验点滴

我校自接受这个课题以后,立即成立校课题小组,组成以骨干教师为主、全体数学教师参与的课题实验小组,并就各种班型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教学效率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问卷着手,心中有数

为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需求和学生心理现状,我们有针对性的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如:

(1)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查(附件二)

(2)对学生学习数学中的心理障碍因素的调查(附件三)

等等……

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使我们的研究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

2、培训为基础,教师作保证

为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相关培训,方式有:

①请进来、走出去。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央教科所陈如平教授(博士)、子课题组王学沛老师来我校作专题讲座,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同时,我们的老师们也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近的如成都七中、龙泉中学、双流中学、南充高中、南充三中等,远则到了北京、陕西、杭州、上海等地的有关学校,虚心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开阔眼界,弥补自己的不足。

②相互听课、相互探讨。课题研讨中,我们长期开展相互听课、相互探讨的教研活动,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在教研中,老师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当前数学教学内容陈旧,反映数学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不够;数学教师凭经验教学的多,主动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的少;探索和研究数学课堂教学内在规律不够;轻视概念、原理的教学,只重结论不重过程,过渡学习运用不当,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机械练习;研究学生数学学习规律不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递,忽视数学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这对我们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必须进行本质转变的观念性改革点。

③给学生开讲座。课题研讨中,我们在学生中举办了“如何排除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高原现象产生的心理分析”等专题讲座,部分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为学生建立了“学生心理成长档案”;这样便于解决存于学生中的较普遍的数学心理障碍和随时了解学生心状况。

④架起沟通的桥梁。日常工作中,除一般的谈心交流方式外,我们利用现代化工具,如电话、网络BBS、E-mail、QQ等,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专门配备了一名数学教师──一位有着丰富教学和心理经验的老教师──管维洵老师,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课外活动、每周星期日至星期五晚自习时间,她与另外一位老师轮流值班,学生心中有倾诉或宣泄的欲望,都可以到心理咨询室与老师交谈,如果不愿意露面,还可以通过电话与心理老师交谈,在师生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勾通和疏导渠道。

⑤课堂操作培训,包括常规教学程序训练,随机应变能力培养等等。通过这些培训,使我们的研究有一支强硬的教师队伍,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消除,数学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3、理论作保障,操作见成效。

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使得教学方法更能切合学生实际,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具体操作是:

3-1、创设情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告诉我们:个体行为不仅受个体内部条件影响,而且还受群体环境的制约。因此,教学情景与教学氛围的创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数学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创设一定的数学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的愉快的进行学习。例如,肖宏老师在高2006级20班讲授等比数列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要学生自行阅读课本上面关于“国际象棋发明者向国王要麦子奖励”的故事,然后将其进行演化,该换为“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白纸(足够大),将其对折10次,厚度有多少?对折20次呢?对折多少次后厚度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27次)”。漆昌俊老师在高2005级16班讲授本小节时,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数学家与一个老板谈一笔生意,他对老板说:在今后的一个月里,我每天可以向你支付1万元,但我要求你第一天还我1分钱,第二天还我2分钱,第三天还我4分钱,……,以此类推,到一个月(30天)为止,老板很高兴,心想一个月我可以收入30万元,而支出的只不过“几分钱”,真是这样吗?学习了本小节知识,大家就能知道结论了!这个实际问题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

3-2、目标实施。运用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先呈现一些密切相关的、包容广泛但又非常容易使人记忆和理解的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以分为“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前者评定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程度,而后者则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老师的启发指导和学生自己的努力所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是教学所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教学只有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3、师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认识和接受新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实行“小老师”制度,是调动学生学习内在动力非常有效的手段,学生刚上高中,对学习是充满信心的,然而由于怕丢面子等心理因素的印象,慢慢地会出现不敢大胆发言,学习过程中“等结论”现象比较严重,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减弱。为此,我们在班上实行“小老师”制度,为同学们讲解数学问题,但首先说明:我们鼓励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出现的错误其他同学不得嘲笑。刚开始的时候,胆小的同学(特别是女生)还是不愿意主动上台,讲台成了几位好成绩同学的表演舞台。于是我们及时调整策略,首先是要求降低,讲的可以是难度较小的问题,其次,不一定讲数学问题,可以讲数学故事、趣闻等等,而且要求原则上按照学号顺序,每节课前安排3~5分钟完成这件事,一学期下来,每位同学都在班上亮过相,仅过有些同学的讲解暴露出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位同学都无一例外地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逐渐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不再怕出现问题,相互讨论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这行活动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有了数学文化的意识,学习数学也不再感到枯燥了。

3-4、心理疏导。课堂上(也包括课后),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教师根据观察到的学生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目标能顺利实现。2003年秋,高2006级20班的一位学生冯××在入学的第一次小测验中由于疏忽大意,竟然漏做了两个大题,下来后肖宏老师找到她,本意是想提醒她以后注意,她却以为第一次测试就出错,给老师的印象不好,还未开口,眼泪先掉了下来,一再申明自己是不小心才这样,以后绝不再犯这样的错误。这说明这个学生的心理压力太大,对高中的学习有很高的期望,但又有点信心不足。肖宏老师灵机一动,没有批评她,反而指出她的试题中有一个题解法很新颖,说明她“很有潜力”!她感到很意外,满含泪水的眼中闪现出希望的火花,在谈话临结束时,肖老师淡淡提了一下做掉题的问题,并说明相信她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这以后,做掉题的现象自然不会再发生,而她的学习却越发认真,而且信心十足,成绩已经从入学时的50多名进入到前30名内。

3-5、效果检查。一个班有几十位学生,程度肯定有差异,在检查学习效果的时候,有意识地合理设置问题坡度,分层递进,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通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是我们意识到,针对不同的班型、生源状况、知识结构,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课堂操作方式,以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求。如:

三个实验群体中有两个是“竞赛型理科实验班”,这是以培养拔尖人才为主的教学班,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较其他班型更深、更广。

竞赛型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多数都是本年级学习上的佼佼者,他们一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而且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有少数时候出现懒散放松的时刻,也会在班集体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下,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因此,老师在这里主要起着“导师”的作用,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是主要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6:02:00 | 只看该作者
三、实验背景

其实,并不是进入这些班的学生一开始都喜欢数学,而且由于这三个班相对集中了较为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原来的班上都是尖子,而现在高手如林,自己很难显现出来,使得有些学生心态失衡,加上进入高一级学校后,由于学习方法和内容的变化等方面原因,使得刚开学时实验班学生普遍感觉压力很大,以前还出现过当初拚尽全力考入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在开学一两周以后又要求转班(到普通班)的现象。由此可见,有不少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数学科目相对枯燥,其情形更加可想而知。实验初期,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查》也显示这一点,67.1%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用途感到迷茫,52%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或很少有兴趣。23.7%的学生更是明确地说是“为向家长交代”才学数学,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仅有不足10%。

从老师的角度说,多年来已经在致力于如何提高数学成绩的研究,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效果并不让人乐观,究其原因,因该说,从有数学之日起,就有了数学教育,但人们往往把数学教学等同于其他学科,并没有专门研究其特殊性,没有数学学科的教育学、心理学,他们把数学教育与某些机械教育方式联系在一起,这就产生了“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等等让学生和老师都苦不堪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越学越烦躁,越学越糊涂。好在我们有的老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数学的教与学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这个小圈子,而应该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教学中更应该体现人本精神,要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发自内心地、主动地学习数学。《数学教育学报》的相关研究、庹克平教授、王光明教授等众多专家、教授、同仁的相关研究,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研究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理论基础

1、“互动场”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的“力场”的概念,提出了群体动力论。他认为,个体行为不仅受个体内部条件影响,而且还受群体环境的制约。群体动力论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佐证,正是群体与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才构成了群体行为的动力。班集体师生间、学生间、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必然会形成一种力,即集体力。

他认为,个体行为与环境影响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B=f(P·E)

其中,B表示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表示个体的内部条件,E表示外部环境,f表示函数符号。

2、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有三种观点: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和心理主义的认知心理学。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其哲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记忆和思维这类认知过程的思索,把人看成是计算机似的信息加工系统,用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来模拟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对人的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及输出等进行研究。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的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各种认知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主客体理论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教师“教”的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影响者、变革者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者,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实践的对象,是“教”的客体;但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必须通过自主活动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担任起这个角色,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发展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6:02:00 | 只看该作者
二、实验效果

1、高2004级三优实验班共有学生53人,2004年参加高考一次性上线48人,其中苏培哲同学毕业时年仅13岁,但他的数学高考成绩为138分,总成绩649分,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全班有32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在100分以上──要知道,他们比起同龄人来说,整整提前两年参加高考。2004年11月8日的《成都晚报》对该班取得的优异成绩作了长篇报道。

2、高2006级20班是从新都区中考成绩优秀者中选拔的学生组成(我校本年度同类型平行班共三个,全年级共21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355人[2]),2004年秋进入高二,在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四川省预赛中,全年级共有26人进入决赛,该班占12人,并有两人在决赛中获得成都市二等奖,在2005年冬的期末考试中,该班陈琳同学的数学成绩再次名列全区第一;2005年3月,作为高二学生,三个理科实验班的同学参加了高三年级的统一模拟测试,该班张林同学以550分的总分列第一名,该成绩已经进入了高三年级前100名(高三年级共1300余人),而且三个班数学科成绩上100分共17人中,该班占9人。

3、高2007级16班也是竞赛型理科实验班(本年度我校同类型平行班共两个,全年级共17个教学班,学生人数为1187人),在2004年11月在我校召开的课题中期成果检查会上,由刘汉斌和陈靖老师指导该班学生的《数学应用小论文集》成为赠送各位代表的重要“礼物”,在第一期期末考试中,全年级前100名,该班占了28名。杨雨苍同学更是以150分的满分高踞数学科榜首。

通过初步的研究和实践,老师们都能以数学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应用心理学理论,把握学生心理,研究学生心态,提高数学效率。这也从一个方面让我们的数学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们不仅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恰当的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中,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补短,形成双脑型、双语型、竞赛型、科研型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教师,使其在学生面前都能有自己的一手绝活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感,使老师的教学有良好的氛围。

通过数学教学心理学的培训,由于老师改进了教学方法,学生在对待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学习兴趣高涨,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明显加强,数学思维的思辨能力明显提高。肖宏和刘汉斌老师所带的高2004级理科实验班,两位老师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数学应用的问题上有较多的探索,让他们看到了自己身边的数学,以及数学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启迪和帮助,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几乎每个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数学小论文,其中高2004级11班的陈翔同学的论文《性命攸关的两秒钟》2003年在北京市数学知识应用大赛中获小论文一等奖,还有刁富强、林栲、丁鹏、刘升才、陈曦、廖沈方等多位同学的数学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这些成果反过来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产生了更大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在2002年秋季的四川省数学学会的年会上,有了我们新都一中的第一本学生数学小论文集。2004年底,由刘汉斌老师和陈靖老师指导高2007级学生的我校第二本学生数学小论文集也已经面世,这已经成为我校数学教学研究的一道风景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22: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