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7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饮酒长寿秘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马酒

配方】海马1对,白酒500克。

【制法】(1)将海马洗净,放入酒罐内。

(2)将白酒倒入酒罐中,盖好盖,浸泡15天即成。

【功效】中医认为海马可补肾壮阳,活血化瘀。故海马酒适用于肾阳虚衰引起的阳痿、腰酸膝软;夜尿多;尿频;也可用于各种肿块;肿痛;跌打损伤等。可每日服3次,每次9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09:08:00 | 只看该作者
红颜酒

【配方】胡桃仁、小红枣、白蜜各60克,杏仁、酥油各30克,烧酒750克 。

【制法】先以白蜜、酥油熔化,入酒和匀,随将其余三药研碎,入酒内,密封浸21天。每次服15毫升,1日2次。

【功效】治疗肾虚腰痛,久服令人面色红润,为老年摄生保健之良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09:08:00 | 只看该作者
乌发益寿酒

【配方】女贞子80克,旱莲草60克,黑桑椹60克,黄酒1500克。

【制法】(1)将上述药物捣碎,盛入细纱布袋中扎紧备用。

(2)将酒、药袋一起置入小坛内,加盖密封。每日晃动1次,14天会可饮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20克。

【功效】滋肝肾、清虚热、乌发益寿。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昏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等症。

【注意事项】阳虚者慎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09:08:00 | 只看该作者
八珍酒

【配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人参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生地15克,川芎5克,糯米酒2000克。

【制法】(1)将上述药物研碎成粗末备用。

(2)将药置入糯米酒中,然后将容器隔水加热60分钟,取出埋入土中5天,7天后饮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温饮10克-15克。

【功效】补气养血、健脾和胃。适用于气血两虚所引起的肌肉消瘦、面色萎黄、易于疲倦、也可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少便溏、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无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口干心烦,口舌生疮等病人不宜饮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固本酒

【配方】人参30克,熟地30克,麦冬30克,天冬20克,白茯苓20克,生地30克白酒1500克。

【制法】(1)将上述药物全部破碎,放入白酒坛内用文火煮半小时,以酒色发黑为度,加盖密封。

(2)每日晃动1次,3天后可饮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克-20克。

【功效】滋阴补虚、益气养血、振精神、悦容颜。适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乏力、须发早白、骨蒸潮热、腰膝酸楚、肺热燥咳、精神不振等症。

【注意事项】感冒及阳虚寒湿者忌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扶衰五味酒

【配方】五味子10克,柏子仁10克,龙眼肉20克,党参30克,丹参10克,白酒1000克。

【制法】(1)将上述药物研碎,倒入白酒内,加盖密封。

(2)将酒放在阴凉处,每日晃动1次,14天后饮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克-20克。

【功效】大补气血、滋肺益肾、养心安神。适用于气血两虚而致的无力倦怠、心悸不安,也适用于脾肺肾虚不足而致的食欲不振、烦躁失眠、健忘等症。

【注意事项】感冒发热、中满积滞者不宜服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黄芪酒

【配方】黄芪2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10克,川椒10克,制附子10克,白术10克,牛膝10克,川芎10克,细辛5克,炮干姜12克,当归9克,桂枝9克,葛根6克,秦艽6克,制乌头6克,山茱萸6克,生大黄3克,白酒2000克。

【制法】将上述药物共研成粗末,浸泡于酒内,7天后饮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克。

【功效】补气活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适用于气血不足、风寒所致的关节痹痛、手足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2 10: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