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1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第一次读《“番茄太阳”》,也是第一次执教《“番茄太阳”》。就像许多老师说的那样,读完课文,留下的是什么?是感动,感动于盲童明明在厄运面前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善良、美好心灵。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通不难,但文本较长,读完一遍也不易。如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我通过让学生“四读”文本,来整体感知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我”对盲童的喜爱之情。
一读“我”与盲童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把“我”与盲童的关系作为文本的主线比较合理,而并非如教参上所说的以“我”的见闻。因为文本很清晰地讲述了“我”与盲童从相识—→相处—→相恋的那段感情。相比之下,前者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后者比较模糊、笼统。因此,我更愿意将之作为文章的主线来讲。
二读盲童的印象。文本中盲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个地方:一是她的“笑”;二是她说的“话”。两处“咯咯”的笑刻画了明明在厄运面前的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憧憬;她的“话”则写出了明明的聪明、机灵、善良。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盲童形象:活泼开朗—→美丽聪明—→真诚善良的明明就烙在我的心灵深处。我把它作为围绕文本主线的一条线索来讲。
三读“我”的情感变化。和许多老师一样,我把它作为围绕文本的另一条线索来讲。让学生来感悟这条线索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找到:(灰暗)—→温暖—→快乐—→感动。
四读“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我先让学生从文本找出三处描写“番茄太阳”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三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第一次是在明明询问“太阳是什么样的?”,显然这里的“番茄太阳”是指太阳;第二次写“我“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里则是写明明的笑脸;第三次提到“番茄太阳”是在文本的结尾。“番茄太阳”已经象征着明明那善良的心灵。
当然,这“四读”之间是交叉呈现的,是融为一体的,不能截然割裂的。其中后三读均是围绕第一读来展开的,所以本课的板书也应该体现文本的脉络,体现情节的变化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