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7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读书笔记《论语》读书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09:2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09:25:11 | 只看该作者
《论语》读后感(三)——细化目标,实现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心得》书中,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有以下三句话我颇有体会: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狂沙吹尽始见金”,大风大浪之后依然屹立的身影方是可以撑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栋梁之材。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这句话,永远在生活中的挫折面前保持不屈不挠的斗志。孔子这句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箴言,跨越千年,拥有永不褪色的生命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于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慨。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 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这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生命是短暂的,可我总觉得自己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挥霍,于是,时间在默默中从指缝中溜去,没有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中激起一点涟漪。

于丹对于理想的阐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实践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这远比要挣多少钱、要有怎样的地位来的实际。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

“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我愿意为了一天充足的阳光、寒冬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而感动,继而感激别人的赐予。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从来不否认自己有虚荣的一面,我喜欢穿各种风格各异的衣服,我欣赏明星般的时尚派头,希望实现电影里的浪漫情节,期待周围的夸奖我内外兼修,立志做一个乐于奉献的辣妈……但一直很庆幸,仍旧可以被生活的细微而触动,于是,我的快乐变得很具体、很悠长。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 以下为摘录的有关理想的名言:--列夫·托尔斯泰说  上天永不会帮助不动手去做的人 ----索福克勒斯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 ----伏尔泰 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人们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的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只有为了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靠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 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 ----布莱 向上看.不要向下看, 向前看.不要向后看英雄失去理想.锐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流沙河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理想而伟大,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流沙河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流沙河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即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侯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流沙河 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仍然天真.----流沙河 理想是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流沙河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航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流沙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读后感(二)——不断进取 , 精益求精

《论语》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及其门徒们的言行被记录后编成的一本书。曾经在中国的私塾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与《孟子》、《诗经》等一起为课本,由私塾先生(老师)逐句逐段的讲解,谓之“孔孟之道”。 在中国过去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中,被历代君主帝王极力推崇,在中国的文化活动中充当了主流学说,对人们的思想起了严重的束缚作用,而且《论语》中主要倡导的是“礼教”也就是宣传“忠君、尚礼”,与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平等、自由、均富等等)已有很大的差距,也很难溶入现代社会的文化中。

其实,我们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语》心得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让我在平静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我会汲取营养,滋润我的思想,试着用行动来诠释智慧的语句。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 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已是千古美谈。王献之自幼受父亲的影响,与众兄弟习字。论天资,他确实是超出常人,然而更加超出常人的,是他的刻苦。 王献之的书房中有一口大缸,专为其研墨而设。春华秋实,由于王献之习字刻苦,转眼间已经用去了三大缸水。王献之打算用这最后一池墨写出的作品请母亲评论,兴冲冲地拿着一个“太”字就去了。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太”字少写了一点。再回书房,墨砚已干了,于是只好拿字去找父亲,说明原因。 王羲之拿笔便在“大”上点上了最后一笔。 王献之转而找到母亲,母亲却道:“练字用尽三缸水,只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知道自己的功夫还差得远,于是更加勤奋习字,终成与其父齐名的大书法家。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根据鲍鹏山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讲座整理而成。作者从《圣人的成长》、《孔子的大学》、《三十而立》等不同角度全面真实的为广大读者还原了一个鲜活的而不是艺术虚构的孔子。同时,书中指出,孔子出身贫寒,原本也是一个草根知识分子,靠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万世师表”、万众景仰的“孔圣人”,告诉大家“圣人是从凡人炼成的”。也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是如何从凡人修炼成圣人的过程,又是如何用自己一生的不懈努力激励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09:24:47 | 只看该作者
《论语》读后感(一)——面对遗憾,从容淡定

《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喜爱。《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犹如《论语》高山上一颗劲松不可攀,只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一般人很难懂的通《论语》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格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采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辉煌、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不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怒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去。《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常言到: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好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过这一回。淡薄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首先,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生活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罗兰说过:境由心生,意思是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的态度影响着我们内心的快乐程度。生活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人的心态,无论生活将机遇赐予谁,都有赐予的理由,我们不能一味的羡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着淡然的心态,在得失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其实所谓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其次,简单地快乐着,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大,我们经常感到身心疲惫,也经常抱一些不满、发一些牢骚,其实,生命就像是一段旅程,我们从出生后就必然朝着死亡的终点前去,不管我们怎样生活,不管我们怎样追求,最终还是不能逃脱死亡,我们过去的人生,就像是窗外的风景已经一去不复返,对于我们而言,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立足今天,把握明天,快乐过一生。如此一来,我们应该淡泊名利,不能为了一些虚无的东西而做心灵上的奴隶,更不能披着厚厚伪装生活,为什么几乎我们所有人都羡慕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还不是因为那里远离了喧嚣、远离了纷扰,于是多了简单、多了快乐。而生活中的我们,往往被艳丽喧闹的迷乱所遮盖,被短浅平庸的嘈杂所淹没,被内心狂妄的浮躁所吞噬,于是活得很辛苦,我们应该学会对一朵花儿微笑,为一片新芽欣喜,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内心才会真正的快乐。

最后,做一个好学的人,与人为友。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老话,还有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不管他身处何位,身居何职,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别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长处,要经常倾听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自己快速成长,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种心胸正直的人,敢于直指你的缺点,因为有时候我们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这时候一句关键的话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一生。 另外我们要重视学习,要终身学习,知识会让我们永远年轻,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09:24:2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读书笔记第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看,说仁到,仁就到。
  
  上一节刚提到仁,马上就在这一节里面体现出来。正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不过这一节还没有正式的谈到仁,而且要和后面的一些章节结合来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我总在想,为什么《论语》里会出现相同的句子,有的还只有半截,难道孔夫子的徒子徒孙们连这么一点常识都做不到。更何况圣门四科中还有以文学见长的子夏、子游啊。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话是故意这么安排的,在不同的章节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以便让意思更加流畅。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不能光从字面的意思去解释,它必定还有它在此处的特定含义。
  
  回到这一节,孔子思想的中心开始初见端倪了。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这一点是没有错。可是,仁并不是孔子的专利,也不是孔子的发明创造。而是早就存在在世人的心目中了,即使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说到什么这个人很仁义啊,这个人很仁慈啊,这些仁是不是孔子心目中的仁呢?也许有的是,也许有的不是。
  孔子把仁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赋予了它深刻的哲学含义,然后把它放到了自己执政理念中。但是,在没有被别人了解的情况下,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就出现了,它们混淆了世人对孔子仁政的理解。所以,论语的作者们,已经感觉到孔子所说的仁在世人的眼里有些误解,就拿出这一句孔子说过的话来以正视听。
  
  不过,这个误解还是没有完全解释清楚。看看孟子是怎么说的: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所以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提醒读者,我们现在开始讲仁了啊,要注意听,要不然你们会糊涂的。但我们的仁不是你们以为的仁,不要把社会上的所谓的仁拿来生搬硬套。有一些和稀泥的老好人,他们说的天花乱坠,态度好像恭敬有礼,与人相处一味巴结,毫无原则,不是我们所说的仁,是乡愿,是披着仁的外衣的假仁假义。是违背我们的宗旨的。
  
  此节在结构上完全承接上一节,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过度,然后带出下一节中开始对仁的讨论。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个人---王莽。
  
  这个人还真是个人物。时而举国仰慕,在他的所作所为面前,尧舜也不过如此,视为圣贤也不为过。网上有一位朋友说他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民选皇帝,总体上来说是不错的。政权过渡之顺利让以后当皇帝的人都羡慕不已,唐宗宋祖也要低头。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下士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放言》
  
  他应该是孔门的忠实门徒了,可他执政以后,迅速倒台,从流芳百世到遗臭万年,让人瞠目结舌。他的结果让人深思。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实践中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
  
  后人都说他假仁假义,这都是马后炮,就像白居易诗里所说,如果找死几年,真伪谁知啊。全国的人不会都是傻子吧。如果是那样,现在我们中华历史上就会多一位王圣人。
  
  我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如何看待王莽的前半生?甚至是后半生?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人,只因机缘不同,有的成了君子贤人的?
  
  《孟子》里记载了另外一个人物--伊尹。这个人也是儒家非常推崇的大贤,他辅佐成汤成就帝业,还辅佐成汤的孙子太甲,太甲不争气,被伊尹放逐了,后来太甲发奋图强,又被伊尹接回去了,又辅佐他。
  
  两个人一比,我才有点感悟。
  
  孟子说,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王莽确为孔子思想的信仰者,但他对仁的理解就像孟子说的一样,貌似忠信廉洁,没有真正理解,确是假仁假义。
  
  这个假仁假义还确实不好分辨,难怪论语要这么慎重其事的在一开始就要提出来。可见当时这个仁在社会上也是真假莫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09:24:1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读书笔记第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每次读到这一节,心里就在想,为什么会是有子的话放在了第二位。孔子活了72岁,说过的话不计其数,谈到孝弟的也多,为什么选择有子说的这一句,如果选择一句孔子的话,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吗。其实既然是记录孔子的思想的书,都记录孔子说的话,不就完了嘛,干嘛把孔子的徒弟们都拉出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唱戏啊。《孔子家书》里孔子说的话,那家伙,长篇大论的,就像《孟子》一样,道理说得透透的,足够编一部论语了,干嘛把这些人放在里面?看看佛教的分歧,天主教的异端,大家都抢班夺权,天下就是这么被搞乱的。
  
  这个问题,自己想了很多答案,没有结果。
  
  不去想它,一时半会看样子是搞不懂了,先这么着吧。
  
  搜索《史记》,调查调查这个有子书里是怎么写的,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上百度再看看,输入“有若”。
  
  有说《论语》即为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原来如此,有若被打倒了。但还是一个好学生。
  
  从“有子”这个称呼来看,这一节应该是有子的弟子写的,所以才尊称“子”。有若有当第一代教主的机会,可志大才疏,没有搞定,但个人魅力还是有的,说不定还是《论语》杂志社的主编,所以才抢了个第二。
  
  先不管它排名,还是读书要紧。
  这一节中的主要意思是孔子学说中的中心思想---仁。
  借有子的口,从孝弟引出仁。
  孝弟为齐家的关键,而仁是治国平天下的关键。
  和第一节紧密相连,上一节说我们孔门弟子的志向是治国,这一节就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针,行仁政。
  而孝弟是仁政这个大纲里面具体而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说,我们的施政方针是行仁政。我们的主要思想是仁,为什么呢?因为仁里面包含着孝弟这两样东西。我们认为,在家里为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而在工作中喜欢对上级不恭敬的,不礼貌的,又坏心思的,不多,这种人,你想让他造反,没有听说过。所以,如果让我们执政,老大们都可以放心,我们绝对不会抢班夺权,造反,那是违背我们的宗旨的。我们还要把我们这种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这个不造反运动的团体来。以此来保护老大们的宝座,财富和美女。
  
  这样理解,有人就会说,坏蛋们也有孝顺父母的,也有和兄弟亲如手足的,犯上作乱的可不少啊。这该怎么说呢?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姑且这么说,《大学》里面教导我们,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样就好理解了,仁的教育是从家教开始的,为人先孝弟了,然后再学习其他的德行,就可以开始行仁政了。所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关键是孝弟只是基础,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技能要掌握,才能够实行仁政。
  
  然后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第三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09:24:05 | 只看该作者
论语读书笔记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关键在习字上,此句我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里看到他的理解,应该是实践。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践
  孔子一生就是在试图实践他的理论,而这一部《论语》为孔门弟子阐发孔子思想的语录,说了那么多的话,为什么偏偏要把这句话放在全文的开头,就好像三字经里面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道德经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等等,是整部书的精神所在,应该不会是简单的谈谈一个人的读书态度问题,而这个学,孔子在后面也阐述过,并不一定是读书啊,如本章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后面还有,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都很明确的说出来学,不是简单的读书,而是各种技能。
  应该是《诗》、礼 ,射,御,数,书,乐,等等文、武之道。
  习之,不是简单的练习,而是要把理论实践和运用到为政的生活中去,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应为孔子首先是政论家,其次才是教育家。而在这里把这一句话,写在开篇之处,应该是孔子一生抱负的点睛之笔,不会是不疼不痒的说句,孩儿们,要好好读书啊,如此小家子气。
  换句话说,应该是学以致用,把自己的为政理论能够得到实践,该是多么高兴的事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同师为朋,同志为友
  孔子是个讲究人,这里说朋,我想一定是同师之人,可谁是孔子的同师之人?
  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夫子是以尧舜为师,以文武之道为师,以天为师,同学之人,乃天下同道之人,与这样的人在一起,那才是不亦乐乎。
  同学良莠不齐,还有背道而驰的,反目为仇的,与他们在一起,何乐之有。
  孔子每一句话都不离为政之道,这句话的意思应该理解为
  有愿意实施文王,武王,尧舜之道的人来邀请我去从政,让我能够有机会实现我的理想,该是多么高兴的事情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人都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样不是君子吗?
  为人处事可以这么说,可是为政该如何说?
  天下皆醉我独醒
  孔子是有这个气魄说这句话的
  但在从政上,他还是要求全的,不能别人和他不同路子,就不理别人,毕竟,大家同朝为官,要相互支持。
  似乎,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样不是君子吗?好像也说得过去,但孔子会这么说吗?我不知道。
  我的理解是,知,同智。
  其他人不明白文武之道,不要紧,我们不生气,不骂你是糊涂虫,我们一起来学习文武之道,学习尧舜,一起来实现我的理想国。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三句话来看,是有传承的
  第一句
  是说如果我能实现我的理想,多好啊!
  
  第二句
  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进,多好啊
  
  第三句
  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就培养一些可以在一起实现我的理想的人,也是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12: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