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4 19:5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生的荣誉感很强,好胜心更强,遇事总想比个高低,争个优先。我抓住儿童心理的这一特征,课上,我充分利用图片,让他们游戏、表演、竞赛,在愉快的、有意义的情景中发现、归纳、创造。
    故事一:复习食物类单词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做游戏,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我把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代表fruit,B组代表food。我先对A组说:“I like fruit very much,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A组的一位学生说:“I like mangoes.Miss Xu.many I have a mango , please?”我就把带有mango的图片递给A组的这位同学。以同样的方式将带有的食品的图片交给A、B二组,然后要求持图片的学生随意地站成一个圆圈,让C组做游戏。我说:“Put the fruit on the desk,Put the food on the chair。”C组评出他们中谁做得对,谁做错了,把自己的图片错放在别人的地方,对方就得到这张图片。接下来叫A组学生说出fruit包括哪些,依次类推。哪组说错单词,哪组就要对方图片,最后决出哪组的图片多,教师就奖励冠军队。
    这样,不仅参加游戏的学生的热情高涨,就是在座位上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故事二: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主角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机敏的教学机智应表现在对孩子主体的尊重,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等,而更多地则表现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角。英语课上,每次积极举手的往往都是那些英语佼佼者,但是那些不敢举手的中等生或差生更需要关注。
   记得一次,我上课提问,有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很一般,上课极少举手,可这一次我从他期待的眼神中,发现他很想回答,但又不敢举手。我带着鼓励的语气叫了他,他的回答有些紧张,发音也有些错误。我纠正了他的发音,鼓励他再说一遍。他看看我,又看看其他同学,低着头想了想。正在我以为他会放弃的时候,他抬起了头对我说:“老师,你能不能把问题再说一遍。”我笑着又说了一遍,他盯着我勇敢地说出了答案。虽然他仍然有些紧张,但是讲得很准确。坐下时,我给了他一张贴画。从他自豪、兴奋的表情中,我坚信他在学习英语的征途中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能使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成就感,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故事三:让英语生活化
长期以来,小学构筑了以听说为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语言知识及应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离开了课堂,回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语言的交流性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Hello Boys and girls, Nice to meet you . I’m your English teacher. You can call me ’Ms wang.”这是我在开学初第一节英语课上的“就职演说”。当我说完这段话后,我发现下面几十个孩子都瞪大眼睛看着我,看来他们还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我接着又说:“各位同学,很高兴认识你们。我是你们的英语老师,你们可以叫我‘王老师’,但既然我们学了英语,所以,如果你们叫我‘Miss Wang’的话,我会更加高兴。”话音刚落,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Ms Wang”的叫声。接下来,我开始教学第一节课的内容:“Hello”“Hi”“Goodbye”“Bye-bye”。孩子们兴趣都很高,学会后都争先恐后地向“邻居”打招呼,说再见。等孩子们都会说这几个简单的单词后,我让他们说说这几个单词分别用在什么时候,什么人之间。孩子们都回答得很好。我趁热打铁,要求孩子们在生活中用上这些英语,有什么想用却不知道怎么用的可以问老师。孩子们都爽快地答应了。
正在这时,下课***响了,还没等我说“Bye-bye”,孩子们早已齐声说出“Goodbye,Miss Wang”。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每次碰见我都会热情地用英语跟我打招呼,“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这些单词便很轻松地被孩子们掌握了。
    看来,让英语走进生活,生活也会让英语教学大放光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5: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