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697|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近代史要点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近代史要点分析
世界近代史概述
  定义: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
  分期:萌芽——第一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产生——第二章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时期(17、18世纪)
     确立——第三章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确立(19世纪初——60、70年代) 
初步定型——第四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稳定发展
                进入垄断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也可以按照生产力标准把它分为四个阶段:
简单协作阶段————(14——16世纪)
     手工工场时代————(16——18世纪后期)
蒸汽时代—————(18世纪后期——19世纪60、70年代)
电气时代——————(19世纪60、70年代——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四条线索: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主线)
殖民扩张及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
  四对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
       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
我们对每个时期的分析主要是从四条线索去把握,而要把握这个时期的最主要的阶段特征,则应该着眼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就是封建主义的解体衰落。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阶段特征: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本章思路:本章讲的是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衰落,这个重大现象是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所以我们先得弄清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
当时的社会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经济上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政治上是教会与世俗封建主的双重统治;文化上是封建神学占了绝对统治地位;至于国际上,则是世界各地之间基本上是隔绝状态。
我们分析封建社会的解体大体上就是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讲解的
具体地说:经济上以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政治上通过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对传统的封建统治发起冲击
文化上通过文艺复兴对封建神学进行冲击
世界联系方面则是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阅读)
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
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生产关系方面)(这个过程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表现:
时间:14、15世纪;地点:意大利与西北欧等城市(或说是地中海北岸)
四、影响: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导致封建社会渐趋解体,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促进了新航路开辟。
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必要性
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增加————需求黄金
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各阶层狂热地追求黄金,出现“寻金热”————到东方寻找
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对地中海的控制,导致东西方商路受阻————商路受阻
传教动力: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热衷于向东方传播天主教————精神动力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可能性
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造大海船;相信地圆学说;会使用指南针,船上安装大炮)
3、西、萄两国领先的原因
临大西洋沿岸,有着优良的航海传统;狂热的传教动力;完成了中央集权,国力较强
4、过程:(参照教材第6页的表格,要求掌握具体的航海家航海的时间、路线及支持的王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2、必要性:直奉军阀联合,进攻革命(直接原因:帝国主义支持;根本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打击)
(二)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三)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四)经过:
两湖战场——吴佩孚 江西战场——孙传芳(另有福建、浙江战场)
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五)胜利进军原因:
1、国共合作,方针正确 2、工农群众大力支持 3、北伐军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一)工人运动: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领导人:陈独秀、周恩来
(二)农民运动:湖南最为迅猛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北伐期间,帝国主义制造的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进制 目的—维护利益
人民反帝斗争最大成果是: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第四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原因:
(一)客观:
1、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江浙财阀、上海流氓头子支持加蒋掌握实权)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上海——南京国民政府(性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革命局部失败 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武汉——大革命完全失败
(二)主观:
1、中共幼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2、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要表现为放弃对革命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二、功绩:
(一)(最大功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二)(重要作用)1、宣传纲领,扩大影响2、掌握部分武装3、群众受到革命洗礼
三、教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1、回答下列有关国民大革命方面的问题:(1)中共确立国共合作方针的会议是什么?标志合作实现的会议是什么?(2)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政治基础分别是什么?(3)大革命时期掀起反帝斗争高潮的事件是什么?(4)北伐战争的目的和对象及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5)大革命的最重要功绩是什么?(6)大革命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给中共留下不深刻教训是什么? 答案:(1)中共“三大” 国民党“一大”(2)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
(3)五卅运动(4)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胜利进军原因:(1)、国共合作,方针正确 (2)、工农群众大力支持 (3)、北伐军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5)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联合镇压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中共幼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要表现为放弃对革命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教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2、分析辛亥革命和大革命的主要不同
答案:(一)领导力量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者是国共共同领导,组成革命统一战线。(二)群众基础不同:前者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后者主要是工、农、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三)对象不同:前者是推翻清政府;后者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四)成果不同:前者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后者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3、共产国际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 4、“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二)方针:——中共“三大”(广州) 1923年 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形式:<国民>党内合作);保持政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组织(共产党领导)上的独立性;将国民党改组为工、农、民资、小资联盟的政党(24—26年的国民党即属此性质) 二、合作实现 (一)标志:1924年 国民党“一大” 1、中心议题: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2、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提出:大会宣言 <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因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成为合作基础。) 3、理解:新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与中共革命纲领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共还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4、意义:标志国共合作实现;标志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标志大革命开始。 (二)军事合作: 黄埔军校建立:1924年 蒋介石为校长 廖仲恺为党代表 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特点: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同等重要 回答下列有关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方面的问题:(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叫什么?机关刊物是什么?孙中山将它的纲领阐发为哪“三民主义”?(2)为什么说它是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有什么不足?意义怎样?(3)孙中山是如何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说明了他有什么精神?“新”与“旧”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它实际确定了怎样的“三大政策”?(4)为什么新三民主义会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它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是什么?(5)孙中山晚年最伟大的业绩是什么?这项业绩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1)同盟会 《民报》 “民族、民权、民生” (2)比较完整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局限:未明确反帝,不彻底土地纲领,决定不能发动人民,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意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说明他适应时代潮流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因为它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均有反帝反封建和统一中国的内容)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彻底性,而且民主革命阶段后还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革命纲领。 (5)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标志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兴起。 第二节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924年 囚曹锟,推翻直系——进步兵变;军队改为中华民国国民军 二、孙中山北上 1924年 孙中山提出对内消灭军阀,对外消灭帝国主义势力 归纳:对孙中山评价:民主革命先行者。活动:1、组建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使用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领导了反对袁世凯统治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3、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一大”,和中共实现了合作。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大革命的进行。 三、五卅运动——1925年 反帝爱国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群众基础 直接起因:五卅惨案 性质:中共领导、工人为主力反帝爱国运动。统一战线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检验了中国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和表现。影响最大——省港大罢工 特点:世界罢工史上最长。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奠定基础 主要消灭陈炯明势力 第三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 (一)背景: 1、可能性:(1)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政治基础;(2)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建立—军事基础;(3)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基地;(4)五卅运动兴起—群众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10、民主科学口号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最早是陈独秀提出的。
  
第二节 五四运动
一、知识点理解
1、五四运动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与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激化
2、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了——它具有(比辛亥革命)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原因是——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3、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口号的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4、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工人阶级的斗争。
5、性质是——工人、学生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彻底性”表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根本原因是——工人的斗争
6、新、旧民主革命的相同点——社会性质:双半社会;革命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主力:人民群众;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不同点——领导阶级(最大不同)资、无;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同盟军):孤军奋战、工农联盟;革命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结果:失败、成功;(世界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知识点理解
1、中共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成立的历史条件有:阶级基础(最重要条件)——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促进因素——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
2、“一大”纲领主要是奋斗目标的不足:“推翻资产阶级专政”的提法,说明中共对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还不太清楚。因为当时统治中国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不是资产阶级。反映中共想跨越民主革命阶段,而一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3、中共成立意义(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还代表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4、中共成立后开展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二大”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5、中共“二大”: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
大会内容:明确(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3)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5)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大会决定加入共产国际。
6、中国近代各阶级(各阶层)救国方案(纲领)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师夷第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奕、曾、左、李等:“师夷第技以自强”——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和儒家大同思想及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来改造中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
农民阶级洪仁玕:《资政新篇》提出了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提出民主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中共):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一)条件:
1、中共从二七惨案教训中认识到要团结各种革命力量作为革命的同盟军
2、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孙中山欢迎共产党和他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客观创造有利条件。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2)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主要原因。(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扩大市场)(4)“实业救国”思潮和利润的驱使,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
2、概况:(1)时间:一战期间(2)发展最快纺织业和面粉业——均属于轻工业方面(3)当时并存思潮: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4)代表:张謇、周学熙(“南张北周”)、荣宗敬、荣德生 (5)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A、轻工业较快,重工业无从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薄弱C、与封建经济相比,仍处劣势 D、时间矩暂
3、影响: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共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一战期间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几股进步潮流,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答案:潮流: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代表资革命党人为维护共和制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实业救国:张謇、周学熙等倡导实业,投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科学:陈独秀、李大钊等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指封建思想文化,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社会主义:李大钊等人在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关系:(一)互相促进关系: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是新文化运动兴趣;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的传播。(二)影响深远:为中国由旧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概述1840年到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具体分析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答案:线索:(1)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在沿海通商口岸设立外商企业(设船坞和工厂)。(2)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3)19世纪六七十代起,在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出现了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4)19世纪末(或甲午战争后)大量外资在中国兴办工业,民族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但处境艰难。(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客观创造有利条件。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2)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主要原因。(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扩大市场)(4)“实业救国”思潮和利润的驱使,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一、知识点理解
1、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致之处(或继续)——反封建;“新”主要是在对封建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批判。
2、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革命派与保竽派的论战)兴起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是反对袁世凯推行复古尊孔逆流。
3、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是因为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4、陈独秀提倡的文学革命与胡适最大的不同点是主张从文学的内容进行革命
5、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目的是使新思想能在北大传播;“兼容并包”目的是鼓励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新文化运动是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7、新文化运动前期的领导者与同一时期的孙中山等革命家相比,其共同缺点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还有一个不足是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原因是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世界的发展,“新”指——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前期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3、《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颁布 参议院制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意义:否定君主专制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规定实行内阁制 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根本目的——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原因:(1)帝国主义的帮助(帝对南京临时政府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2)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3)袁世凯权术和阴谋(4)孙中山妥协退让。 标志: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 5、辛亥革命功绩:性质: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帝制(或君主专制政体<制度>)(不能说推翻封建制度或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大功绩。(2)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3)为资本主义发展客观创造条件。(4)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6、失败原因:(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如纲领不彻底;政党不坚强;没有建立自己的军队;没有发动人民)。(2)客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袁世凯有实力和耍阴谋。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失败的实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原因。对此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态度和反映如何?你从中有何认识? 答案: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反动统治。态度(反映)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进行反帝爱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地主阶级:镇压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自救运动。认识: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最凶恶的敌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论是农民、资产阶级,还是地主阶级都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 第四章 第一节 袁世凯的统治 1、袁世凯专权:(1)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2)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1913年):(1)背景: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目的:组成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权力。(辛亥革命后初期,革命派主要进行议会斗争)—袁刺宋(暴露袁世凯专制独裁,镇压革命的真面目) (2)概况:领导人: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江西湖口)政党——国民党领导。(3)失败:主观——国民党力量涣散;客观——北洋军强大。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袁世凯称帝:开始步伐——镇压二次革命后,强当大总统;过程:1913年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中华民国约法》(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暴露他想当皇帝野心——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底,改民国为帝国——1916年当皇帝。 4、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5、护国运动(1915—1916年):1915年孙中山《讨袁宣言》,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领导人:孙中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袁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 回答下列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方面的问题:(1)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2)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是什么?说它失败,实质指什么?(3)北洋军阀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统治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袁世凯掌握实权,玩弄权术。(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对内专制独裁、镇压革命;对外出卖主权,投靠列强。(3)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说明:反对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未能改变中国现状,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革命派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2、1900年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高潮;清改镇压为“招抚”:目的——企图控制利用
3、八国联军侵华:1900,英法德意 俄日奥美 廊坊、杨村;天津—聂士诚阵亡(都统衙门)北京—义和团抗击:东交民巷、西什库教堂。(联军司令部)
4、1901《辛丑条约》八国加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内容:(1)赔款(最多)(2)“使馆界”——“国中之国”“太上皇”(3)“拆炮台”、驻兵——武装监督清政府(4)严禁反帝——最能反映清沦为列强工具。(5)外务部——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标志(6)修商约——便于资本输出。 危害: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5、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双半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加深双半社会程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双半社会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以下简称前者)和义和团运动(以下简称后者)的异同点:
答案:同:(1)背景:列强侵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参加力量和斗争形式:农民阶级;武装斗争(3)斗争规模:声势浩大,发展迅猛(4)历史作用:均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5)失败原因和教训: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镇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革命胜利。 异:(1)组织领导水平:前者有统一领导、革命纲领、建立政权;而后者没有。(2)斗争目标和性质:前者始终反封建斗争,同时抗击外国侵略者,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运动。后者斗争主要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是反帝农民爱国运动。(3)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前者领袖主张与外国通商,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后者则笼统排外。
  
第三章 第二节 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同盟会成立条件:可能性(1)革命思想传播(2)革命团体建立(3)各地革命活动开展必要性:各革命团体分散起义失败。
2、成立概况:1905年东京 三个团体(兴、华、光)组成 孙中山为总理《民报》机关报
3、同盟会纲领
同盟会纲领 三民主义 三次革命 内容及局限 说明
“驱…恢” 民族 民族革命 革命推翻清政府(含反帝)未明确反帝 前提
“创立民国” 民权 政治革命 推翻帝制 建立共和国 未反地主阶级 核心
“平均地权” 民生 社会革命 核定地价 土地国有 不彻底的土地纲领 补充
评 价 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比较完整革命纲领。反映资政治、经济要求,反映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推动革命发展。局限:未明确反帝,不彻底土地纲领,决定不能发动人民,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见前)
5、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刘道一)——第一次大规模起义;秋瑾(浙)徐锡麟(皖);孙中山、黄兴——镇南关;1911孙中山、赵声、黄兴(直接领导)——黄花岗起义(加速革命进程) 起义失败共同原因——未发动人民(反映资产阶级软弱性)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1、武昌起义发生成功原因:(1)革命党骨干(2)群众基础(3)文学社、共进会在湖北新军的工作(4)革命党人的主动精神——最主要原因。
2、武昌起义:1911、10、10 熊秉坤、金兆龙 湖北军政府成立(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联合政权)黎元洪为都督——当时革命党人的最大失误 革命政权潜伏失败危机——立宪派、旧官僚控制大部分政权
第四节 中华民国成立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原因——革命形势发展迅猛。实际——扶植袁世凯为新代理人。目的——维护在华利益。“南北和谈”代表:南方——伍廷芳;北方——唐绍仪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 孙中山为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五色旗为国旗。
民国纪年(问公元多少年是民国几年时,则用减1911得出。如问1917年为民国几年时,则为1917-1911=6年,反之则为加1911) 性质: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3 22: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