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让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6:0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让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海南华侨中学  曾 良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真正体现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目的,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科教学的必然,有利于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弊端。而思想政治课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必须回归生活,还生活本来的面目;课堂教学中要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引导学生的生活;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还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时间上的有限性和社会生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理论和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学生  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真正体现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目的。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②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应“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课走进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了解学生的需要,感受学生独特的情感世界,使教学改变过去对人“熟视无物”的弊病,这样的教学肯定是有生命的。思想政治课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深入感受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生活世界,立足于这种独特的生活世界,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有助于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方式,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改革是我国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对基础教育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必须明确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课程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③新的课程标准同旧版课程标准相比,不仅表现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还体现在内容上,过去的课程内容,主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④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弊端。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不仅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必修课程设置的四个教学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就从根本上保证生活进入课堂教学。
3、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是学科教学的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包含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性和德育性,另一方面是现实性和生活性,而理论性和德育性寓于现实性和生活性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⑤这些学科性质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在生活中发展。
4、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有利于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确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学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教育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过去我们总是把基础教育看作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准备,教学成为各种应试技巧的训练,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只能是教条化、模式化和单一化。
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必然对课程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摒弃从教材出发,把教材当成圣经的传统教学观念,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研究学生的生活,深入学生的生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思想感受、情感、态度等传统教学中常忽视的东西。走进学生的生活,必将改变过去教师机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必然使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总之,走进学生的生活,以生活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感悟,是对传统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否定,必将把学生吸引到以生活为资源的课堂中来,确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的相关要求
1、思想政治课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必须回归生活,还生活本来的面目。
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时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材的滞后性。新课程改革对教材做出了较大的改革,充分体现课程生活化的特点,但是教材的变化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同步,要克服这种矛盾,唯有走进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丰富教学内容,让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1)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
思想政治课虽然理论性强,但如果我们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在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融通起来,就有可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及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比如,讲到高中《经济生活》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早中晚菜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从而揭示价值规律;也可直接从学校门口的小摊小贩讲到个体经济的存在形式;还可带领学生考察当地外资利用情况,从而加深对改革开放必要性的了解。
(2)突破教材知识的限制,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
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不仅是用生活来印证、理解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把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教学应立足并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并把这些资源与教材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投资和创业的综合探究课“走创业之路”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发生在海南“大学生城市生存大挑战”的相关报道,设计生活情境,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表演小品来模拟这次挑战活动的部分生活场景,并请学生交流在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中的感受。
2、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中要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想真正使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在教学观上重新定位。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本身,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任何教学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生活而只停留在理论或知识“灌输”层面,注定是无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学生,把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独特的人、发展的人来看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不妨蹲下来,设想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科学分析学生生活经验,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存在的疑难困惑、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诉求,通过提供需要学习探索的问题或提供的材料,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生活世界,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去感悟生活。
比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近期时间我国出现物价上涨,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现象为背景,设计了一道探究题“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粮食价格上涨对你生活的影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课堂上,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粮食价格回升有利于增加他家的收入,当时,笔者因势利导说道: “我们把视野放在全国看,这对全国农民而言是不是一件好事呢?”接着笔者又让学生谈谈对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认识,并谈谈身边各种浪费粮食现象,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生活进入到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有助于他们感悟生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3、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还要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时间上的有限性和社会生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一般只有40或45分钟,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社会生活资源是无限性,而且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如何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实现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无限变化的生活资源两者的统一,这是走进学生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教师,而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师、学生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获取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使得这一矛盾的解决成为可能。它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目标意识,围绕着教学目标,立足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选取生活鲜活的资源;它要求教师利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时,必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通过精心设置的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实现教学目标;它要求教师在选取及设置生活情境时,必须预设好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后拓展性的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中,笔者把今年我国南方发生的冰冻灾害相关资源引入课堂,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设置以下问题探究:“今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冰冻灾害与人的活动有什么关系”、“能否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知识谈谈对冰冻灾害天气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认识”、“人在这种灾害天气面前是不是无能为力的,从中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在课堂教学中,以这几个问题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交流、学习,在课后,笔者还要求他们以“如何看待我国南方的冰冻灾害”为主题撰写政治小论文,课后进行交流。
二是正确处理理论和生活的关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要求我们要处理好理论性、德育性和现实性、生活性的关系,而不能为了生活而讲生活,或者把政治课等同于一般的德育课,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在课改之初,笔者也走过一段弯路,上课过程中片面强调生活化,但理论引导和提升不足,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走出课堂,脑海中也只剩下热闹,一节课没学到什么知识和理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生活,立足于生活,努力在课堂之中创设具体情境,把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但这些社会生活应尽可能做到理论与生活中统一,发挥理论的独特魅力。如在教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时,笔者结合学生中流行的词汇设置问题“‘粉丝’、‘PK’等词汇是如何产生,它体现了什么哲理?”;在教学《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时,笔者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和海南建省20周年,通过对比海南建省20周年前后的数据对比,设置问题:“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开放和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正确性,我们能否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相关理论对改革开放或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三是正确处理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组织教学的立足点,但相对广阔的社会生活而言,学生的生活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年龄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因此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分析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必须及时补充鲜活的社会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指导者、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理论,感悟生活。如在教学《投资的选择》时,在了解到绝大多数只对银行存款有印象,而对股票、债卷等投资方式了解不多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有3万元余钱,计划投资,银行活期存款的利率是0.72%,1年期记账式国债的票面年利率为3.66%,股票的价格目前不定,你会选择怎样投资?说说你的理由并算一算一年后你投资的收益。”
注释:
①《陶行知论生活教育》   南京晓庄学院  陶行知纪念馆  教育思想
②《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19页
③《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4期
④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96年5月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3页
⑤《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4期

参考书目:
《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  陈琦  张建伟  第1页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施晓光主编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中学政治卷》    吴铎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4: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