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4-4 07:56:00
|
只看该作者
二、发现问题
1.注意了“显性备课”──抄写教案,应付检查。
2.忽略了“隐性备课”──解读文本,钻研教材。
三、一点认识:备课≠写教案
教案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为了把备课过程中得到的相关信息经过梳理、提炼,按照一定的规则、要求用文字记录下来,它是教师备课过程的科研成果。教案是为了上好课的“备忘录”。如果说教案是“显性备课”的话,那么,备课过程中的钻研教材、发现问题、搜索信息、整合资源、解读文本、了解学情、选择教法,就应当称之为看不见的“隐性备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将其称之为“内功”。这隐性备课有的是在教案中能够体现的,有的是在教案中根本看不到、也很难形成文字的。但是,在“隐性备课”上花的时间越多,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
四、解决策略
新课标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为教材所束缚,围绕教材因地制宜地开发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并且要利用好,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想上好新教材,语文教师就要认真研究,准备贴切而充分的备课资料,这一过程就是隐性备课,它是一种无形又有形的思考,是一种成竹在胸的备课于心的过程,隐性备课做得好,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策略一:初读──把文本读熟
当你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学生预习课文一样,熟读课文,边读边画生字新词,重点语句,提出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抓住文本教学的重难点。这里切记:拿不准的地方一定要仔细推敲,尤其是知识性的内容不可有半点马虎。
策略二:朗读──把文本读活
“老师一张口,就知有没有”。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一般课文都应大声朗读三遍以上,情感丰富的文章则要读五遍以上。随着水平的提高,也许读一遍就能进入文中。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语文教师要把课文读“活”。
策略三:解读──把文本读透
解读文本,就是要正确领会文章所展现出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用意,细细推敲锤炼文字的独具匠心,一定要细细琢磨,针对不同形式的文章,找准切入点,以便能够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学习运用。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只有教师悟得透,学生才能悟得深,才会有独特的见解,有时甚至超越教师,生成课堂的精彩,可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多么重要。
策略四:查阅──把文本读宽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教师当然也不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因此,设计文本相关内容的知识、信息和资料,如,写作的背景、作者的奇闻逸事、图片、作品分析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课件或其他文章等资料,凡与文本有关的教师都应通过看工具书、上网查询等方式积极查阅,解决心中的疑问,丰富教材的内容,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此时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突发的状况,面对“异样的声音”,才不会惊慌失措,解决问题的手段才能多种多样。
策略五:选法──实现两个改变
选法指的是选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两个转变指的是两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备课就离不开选择教学方法,要思考教学方法就离不开备学生、备学法。当明确了教学内容之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和文本特点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策略六:互助──实现三个共享
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同伴互助,在备课时这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钻研教材时,要学会与同伴交流,这种课前交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日日集体备课”。在这种备课中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可以实现三个共享:智慧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对每一位教师都有很大的帮助,会让你茅塞顿开,自己解不开的疙瘩,同仁会一语道破真谛。同时教学的思路、目标也更明确,手段更简便,效果更突出。听课,其实也是一种钻研教材的方式,你会以第三只眼来审视教学,剖析教法的成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假使课上得不成功,也会警醒自己把握好教学的方式方法,或许你的好教法就来源于一节失败的课。
一位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上课用了半小时,备课用了一辈子。我想教师备课于心这样的隐性备课在新课改中更显得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也只有这样才能构筑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也才能真正看到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熠熠光辉。我想这样的备课才算是真正的备课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