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6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后一课教学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

──读都德的《最后一课》

龙怀珠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篇幅虽不大,却囊括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表现了深刻的主题。这种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最后一课》是描写普法战争,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反映此类主题的作品,作家往往少不了着力揭露敌人烧杀淫掠的暴行,和刻画人民群众英勇顽强的抗敌斗争。但是,深谙短篇小说艺术的都德,却别具一格,表现同一主题,他却以不同角度选取多样化的题材,并没有正面直接地描写敌人的疯狂和人民的反抗。



《最后一课》在选材上独具特色,即只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件,选取极平凡却又饱含深刻思想意义的典型片断,来表现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主题。对于读者来说,乡村小学校的日常生活,上课,下课,贪玩小学生的逃学真是司空见惯。然而,小说从平凡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这一堂课,却是极不平凡的题材:此时此刻,大家对“最后一课”的依依不舍,使祖国语言仿佛成了祖国尊严的化身,人们沉痛庄严地向祖国语言告别。以一斑而见全豹,阿尔萨斯人民亡国之恨,被淋漓尽致描写了出来。这是法国战败后的惨状,它仿佛是阿尔萨斯人同祖国分离的缩影。就在这样平凡的题材中,都德表现出了这样深刻的社会内容,最自然最真实地流露出了法国人民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



都德是通过小说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容貌去组材、去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个贪玩的小学生,迟到或者逃学,在他已经习以为常。学习不用功,回答不上老师的课堂提问,对于他更是家常便饭。可是当他上这“最后一课”的时候,领悟到国土的沦亡,以后不能再学习祖国语言的道理,却变成了一个聪明,敏感,憎爱分明的懂事儿童。“祖国”,已成了他唯一的思想。在他的眼中,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言一行,无不与祖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刚刚尚觉沉重讨厌的课本,一下子变成像舍不得分手的老朋友,因为那上面是祖国的语言,它就标志着“祖国!”新发的字模上都是美丽的花体字,上边全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在小弗朗士眼中,它们好像是一面面小国旗。刚入学的初级小学生不会写字而在专心画“一横一竖,”似乎那也算是法国字。甚至从屋顶上鸽子咕咕鸣叫声里,小弗朗士也联想到侵略军该不会强迫它们用德语唱歌。所有这些,都蕴藏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交响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作品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他是一个热心教育,热爱祖国,对学生严厉的老教师。他在这所学校辛勤教书四十年,这里的草木房舍,物物件件,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亲手栽的啤酒花也绕着窗口爬上了屋顶,他一旦离开这里怎能不伤心!所以,当他接到命令不能再教法语,在离开学校的前一天,上最后一课的庄严时刻,他身着礼服,结上领结,戴好丝帽,那么严肃、庄重。这最后一课,他也一反严厉的常态,对学生是异常温和。对于小弗朗士的迟到,他非但未责备,反责备起自己。他用祖国语言“是世界最美丽的语言”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牢记祖国语言,以唤起反抗侵略者的斗志。这堂课,他讲得特别耐心,恨不得在离开前,把自己的全部知识灌塞给学生。讲完这最后一课,该下课放学了,他一句告别之类的话也难以说出,只是奋力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充分表现他的高度爱国热忱。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思想、言行、举止的刻画描写,无不和爱国主义思想密切相关,和爱国主义主题紧紧相连,其选材真可谓匠心独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课”使人见题思义,它直接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意义。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学校不能再教法语,法国人民沦为异国奴隶,丧失了自己的国籍,不能学习自己的语言,这真是千古恨事。作者就是通过这“最后一课”反映法国人民的悲愤心情和爱国精神,以教育亡国的人民不要忘了祖国,必须牢记祖国语言,为驱逐敌人,恢复国土而努力。题目的作用在此,小说的主旨也在此。



小说的每段每句和每个情节都是和其题目紧密关联,相互呼应的。小说的开头即开门见山,直接切题。如“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韩麦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一目了然。这“一课”已为下文产生悬念,引起读者注意,和题目“最后一课”相呼应。在全文中,“最后一课”共出现过四次,都有深刻含义。特别是小弗朗士发自内心的独白:“啊!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是小弗朗士目睹了“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后,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强烈感叹,这深切有力的语言,概括了他的全部感受,抒发出他心里已蕴藏着的强烈的爱与恨,交织着悲和愤,突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最后以“课上完了……去吧。”作结,既是和开头相呼应,也是和题目相呼应,这里,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小说也在这里戛然而止,余意无穷,耐人寻味。



作者十分擅长对人物进行符合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写,用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主人公小弗朗士的自述,不仅表露出“我”的心灵,同时还以“我”的感受描述了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活动。作者在描写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时,处处准确地把握住他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从而使形象十分真实、生动。充满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自称是一副“感觉的机器”的都德,具有“点金之术”,极善于用敏锐的感觉处理素材,普通的、无生命的事物,经他用人物的感觉这个“金指”一点,一下子就变成活生生的吸引人的东西。



《最后一课》开篇,作者就通过小弗朗士的独特心理感受描写了上学路上的自然景色:“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这一切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



温暖的天气,在林边啼叫的鸟儿,甚至普鲁士兵的例常操练,都被点染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那样“吸引”人。同样,对于韩麦尔先生任教和生活了四十年的教室和院子的描写,也是融进了小说人物的深厚感情:四十年来,韩麦尔先生一直待在这里,老是面对着这个庭院和一直没有变样的教室。只有那些条凳和课桌因长期使用而变光滑了;还有院子里那株核桃树也长高了,他亲手栽种的啤酒花现在也爬上窗子碰到了屋檐……他就要离开眼前的这一切了,这对他来说是多么伤心的事啊!



特别精彩的是在上最后一课的时候,老师认真地教,学生认真地学那一段环境描写:“每个人是那么专心!教室里是那么肃静!这情景可真动人。除了笔尖在纸上划写的声音外,听不到任何别的声响。这时,有几个金龟子飞进了教室;但谁也不去注意他们,就连那些最小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专心专意在划他们的一横一竖,好像这也是法文……”



都德还广泛应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简洁而别有特色的细节描写。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的描写:“……我们的老师这天穿着他那件漂亮的绿色常礼服,领口系着折叠得挺精致的大领结,头上戴着刺绣的黑绸小圆帽,这身服装是他在上级来校视察时或学校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这样,就对刻画课堂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及韩麦尔的内心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室内外的桌椅树木,金甲虫的飞,鸽子的鸣,这此细节,都紧密地与描写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情结合在一起,显得既自然又从容,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结尾非常新颖别致,干净利索,余韵无穷。在“最后一课”结束后,作者出人意外地不去描写众多的人物的反应,没有表面地去渲染慷慨激昂的情绪,而只写了韩麦尔先生的一动、一静:他说不出一句话,只是奋力在黑板上疾书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接着就站在那里,头靠墙壁,不说话,用手表示——“课上完了……去吧。”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几个有力的大字,这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俨然似一尊浮雕的造型,寥寥数笔,就把韩麦尔先生强烈、复杂的情绪表露无遗,也把小说的思想境界推向了一个高峰,使那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久久地激荡在读者心中……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1995年第2期,节选有所改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课







1.主旨



《最后一课》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这篇小说还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学了这篇小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认真学好科学知识,为振兴中华贡献青春。



2.结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最后一课》的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这篇课文的情节,也还有其他分法,比如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四部分;又如分为“上课前”和“上课时”两部分。总之,只要是能清楚揭示情节发展层次的划分方法,就都可以成立。但比较起来,两分法虽然可以成立,但失之于太粗。以三分法最为适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3.链接



关于《最后一课》的教学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教师进修学校  包勃



罗曼·罗兰说过:“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创造,教师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下面以《最后一课》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



一、定好教学目标



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布卢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定好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教学就会在矛盾无定的迷津中踌躇不前。



二、定好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体现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将学生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学生热爱自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的,而体现人物爱国主义旋律的“乐曲”,恰恰是课文的重点句,所以,把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重点句的含义作为重点,教学时才能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与小说思想感情存在两大差距:一是国别,二是时代久远,所以要把迁移学生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三、倒车回环法



倒车回环法是根据本文结构的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



四、更新教学组织形式



(一)目标倒推导入法



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们上完上一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现在你们设想一下:在六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又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目标导入用了时代倒推法。由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切身感受到的高兴心理与学生想象的六十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课的心理导入新课,把时代的镜头倒推了六十多年。学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种心理培养了学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导入用疑问做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思考的余地。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兴趣。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谈目标导入的两种心理感受)



(二)课文内容倒领法



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在黑板的右侧竖着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然后激发“老师为什么先写这几个字?”



先板书这几个字,即写出了课文的灵魂,目的是用课文灵魂来统帅本文的学习。这样的教法一反以往“顺叙”的教学和模式。这样不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还给学生一种“尝新”的感觉。



教师激疑启迪了学生潜在智慧的思维,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马克·吐温讲过:“人的好奇心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



学生答疑后教师点拨:“‘法兰西万岁!’是课文的灵魂,是人物爱国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然后提问:“铸成本文灵魂的‘血和肉’课文重点语句是什么呢?”请学生默读并圈点课文与本题有关的重点句。



当学生圈点后,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想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此文的吗?”在关键处留下了悬念。



这一问题在学生刚刚平静的思维湖面再投石,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教学环节。



(三)作者、时代背景读后讲



这样打破了老式的解题、作者、背景……教学程序。对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解决难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以文魂统帅分析重点,解难点



(一)分析重点



以母子系统问为导线。



点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书上圈点好铸成文魂的‘血与肉’,这些重点语句的描写表现出了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文笔凝聚在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成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上。”



到此学生也解开了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先写这几个字的原因。



教师提出两大问题(母问):1.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2.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达出来的?



这两问的答案是课文灵魂的两根主动脉,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用两个母问为源头设计支流问题(子问)作为分析重点。



子问题设计:



1.小弗郎士:A.学习态度有什么变化?B.感情有何变化?C.思想感情如何变化?D.主要心理活动是什么?



2.韩麦尔先生:A.衣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B.怎样自责的?怎样赞美法语的?监狱大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C.表情如何?D.动作是什么?怎样理解他的表情和动作?



(问题设计可以制作成投影片,既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有利于直观教学。)



母子系统问像根线穿起了课文的重点,学生按问题导线找出了课文重点句。



(二)突破难点



重点分析后,学生理解了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对自己祖国及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缩短了学生与国别、时代的差距,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这就找到了解决难点的突破口。



我又顺势点拨:“同学们!你们学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后,对自己的祖国和祖国语言有什么感受呢?”学生通过谈感受,使自己的感情融于作品人物思想感情之中,自然又升华到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至此,也顺利地完成了本文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目标。



六、倒车回环的教学效果



倒车回环法,以课文灵魂为龙头,再以“母问”为源头,以“子问”为支流,穿起了课文的重点,构成了“母子”系统问,解决课文重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下课后,学生围着老师说:“老师!多给我们上点这样的课吧!”学生发自纯朴心灵的真话,增强了教师教学创新的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课



仓前中学 钟建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②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



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来读一读投影上的诗歌,读完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教师出示投影1,学生自由读,取名。)



学生:题目可以叫“最后一课”。



学生:我取的名字是“最后的晚餐”。



教师:两位同学取的名字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名为《最后一课》的小说。请大家打开书本。



(教师出示投影2)



二、背景介绍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最后一课的呢?请大家看投影上的背景介绍。



(教师出示投影3,学生自读投影内容。)



三、初读感知



教师: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再快速浏览一下,然后来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投影4。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学生:我觉得这篇课文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失去国土后的悲愤心情,以及对法国的无比热爱。



学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否则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及的。



四、感受、理解小弗郎士



教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谈得很好。我们都看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现在,我们就来感受文中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来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选择一两个最能反映小弗郎士心情的语句,揣摩小弗郎士当时的心理,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教师出示投影5,学生阅读、搜寻、朗读、书写感受)



教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可以仿照投影上“示例”的说法,也可以自己选择句式来谈。



学生:我选择的是第10段的“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觉得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因为自己没有受到老师责骂时的庆幸。



学生:我选的是第14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这一段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没有认真学习感到万分懊悔,可以看出他现在非常想好好地学习。而且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



教师:说得很好。你能把这一段再朗读一遍,把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好的。



(学生朗读第14段)



教师:好。我们其他的同学,你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听出小弗郎士的懊悔和同情了吗?



(其他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教师:老师也觉得读得很到位。好,其他同学接着说。



学生:我选的是第12段的“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那些坏家伙”就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对普鲁士兵的无比憎恨!



学生:我找的是第21段的“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普鲁士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生学法语的行为的无比憎恨之情。



教师:好。我们知道,其实鸽子事实上不可能用任何语言唱歌。小弗郎士之所以这样想,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幼稚天真的孩子天性,另一方面更是表达了他内心那种愤怒的情感。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正确。



学生:我找的是第17段:“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的难受和羞愧的心情。



学生:我找的是第23段的“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天真幼稚的天性。



教师:是的。小弗郎士毕竟还是个孩子,听到古怪的声音,自然而然就想发笑。而“难过”则显然是因为……



学生:是因为上了这一课后,连这古怪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学生:我找的是第24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觉得这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之情。



教师:非常好。正因为小弗郎士内心对韩麦尔先生有着崇敬之情,才会觉得他形象高大。



学生;我找的是第20段:“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上课非常投入,全神贯注。



教师:是的。小弗郎士以前觉得语法难,现在却“挺容易”,其原因就在于他今天认真学习了。



教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我们也在交流中慢慢了解了小弗郎士。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变化的原因吗?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投影6。学生搜寻、圈画、讨论)



教师:好,哪位同学发现了小弗郎士的变化?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学习是不专心的,后来变得爱学习了。



(教师板书:学习:不专心→热爱)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对课本是讨厌的,后来则是舍不得了。



(教师板书:课本:讨厌→舍不得)



学生:小弗郎士开始是浪费时间,后来变得珍惜时间了。



教师:怎么看出来?



学生:第14段说“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说明他以前浪费时间,不用心学习;第24段说“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一词可以看出他学习认真,也就是珍惜时间。



教师:很正确。还有变化吗?



(教师板书:时间:浪费→珍惜)



学生:对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开始是害怕的,后来则是尊敬他了。



教师:对。其实不仅是尊敬,还有同情、理解、崇敬。



(教师板书:韩麦尔先生:害怕→尊敬)



学生:对普鲁士士兵,小弗郎士开始是喜欢,后来则是憎恨。



(教师板书:普鲁士士兵:喜欢→憎恨)



教师:好的。我们找到了很多小弗郎士的变化,你能不能选用几个词概括一下他的变化?



学生:小弗郎士由天真贪玩变得懂事、爱学习了。



教师:不错。那么,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小弗郎士竟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呢?



学生:因为这一节课后,小弗郎士就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学生:因为这是最后一课了。



教师:很对。通过这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种种表现,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的……



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是不爱国的呢?



学生:不是。只是那时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感没有被唤醒,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五、体验反思



教师:对。现在我们知道,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懂事了,更唤醒了小弗郎士的爱国热情。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对你有益的东西?



(教师出示投影7,学生思考。)



学生: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学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否则就会后悔莫及了。



学生:做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成功的。



学生:我们应该像小弗郎士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刚才这位同学谈到“爱国”,你怎样表现你对我们祖国的热爱呢?



学生:现在认真学习,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学生: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



学生:不做有损国格的事。



学生: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



教师:是的。要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并不难,学好我们祖国的母语——汉语,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个爱国的公民。



六、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我们感受了小弗郎士,了解了他朴素的爱国情愫。第二堂课我们来感受韩麦尔先生,来理解他对法国的那种深沉的爱。今天布置两个作业,请大家回去做好。下课!



(教师出示投影8)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作为短篇小说,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这里凝结着作者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专家点评】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教师紧紧围绕分析小弗郎士这个线索性人物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这个人物内心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内涵,又从微观上感受小弗郎士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天津市教研室 伊道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07: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