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2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河颂教学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21 13: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曲黄河颂歌







一曲黄河颂歌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歌,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课文《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它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创作于1939年的延安。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教学这首气势雄伟的现代诗,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通过录音配乐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从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1.借助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相结合。



2.借助音乐。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这样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就《黄河颂》这首诗来说,它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21 13:32:00 | 只看该作者
黄河颂







教学构想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它的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然后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1.主旨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当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这条见证了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母亲河——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顽强的战士,使他感受到博大的胸怀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黄河颂》。



《黄河颂》这首歌词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现代诗形式出现的。通过对黄河形象的塑造,发出对黄河精神的呼唤,表达对黄河儿女的赞颂之情。



这是一首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是一篇极好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主要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用雄浑激昂的旋律撩拨学生的爱国情绪,从而感受诗的意境、诗的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2.结构



诗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因为黄河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这首诗歌曾激发着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全诗共三节,分别是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试概括每部分内容要点。



序曲开宗明义地点明黄河的品质——伟大坚强。主体是颂黄河,但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即望黄河,先近望“惊涛澎湃”,再俯瞰全景的“浊流宛转”,又看它的流向,后望它的两岸;作者极力从三方面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尾声号召人们学习黄河精神。



3.链接



(1)我怎样写《黄河》(冼星海)



《黄河》的创作,虽然是在一个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产生,但它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



过去的救亡歌曲虽然发生很大效果和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护,但不久又为群众所唾弃。因此,“量”与“质”的不平衡,就使很多歌曲在短期间消灭或全失效用。



《黄河》的歌词虽带文雅一点,但不会伤害它的作风。它有伟大的气魄,有技巧,有热情和真实,尤其是有光明的前途。而且它直接配合现阶段的环境,指出“保卫黄河”的重要意义。它还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1.《黄河船夫曲》



你如果静心去听,你可发现一幅图画,像几十个船夫划船,画面上充满斗争的力量。歌曲有两种情绪是值得注意的:开首的紧张情绪,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他们唱“划哟冲上前”,“乌云遮满天……”,“浪花打进船,伙伴哪!睁开眼!舵手啊!拉住腕!……拼命哪!莫胆寒!”“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最后一段是比较轻快一点。在他们没有渡过黄河以前,他们充满愉快与光明。经过他们一阵大笑以后,情绪已达到安慰和安心的境地,气也可以喘一喘了。



2.《黄河颂》



是用颂歌的方法写的,大都带有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3.《黄河之水天上来》



是一首朗诵歌曲,我用三弦作伴奏,歌词的内容全由三弦表达出,不是大鼓的伴奏方法,也不是普通的京调伴奏方法。欧洲有一种歌词与伴奏独立的歌曲,由曲作者沃尔夫(Wolf)的提倡而完成。但中国歌曲用三弦来伴奏而表达歌词的内容,又可独立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尝试。三弦的调子里,除了黄河的波浪澎湃声外,还有两个调蕴藏着:一个是《满江红》,另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但只有一点,而没用全曲(这是由于曲调组织的关系)。



4.《黄河对口曲》



是用民歌形式(用山西音调)写的,最后三段二部合唱是用甲乙的主调配合起来的。三弦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对唱和合唱。还有,过门比较轻松而有趣。唱的人宜用动作去帮助歌曲的传达,更觉生动。



5.《黄水谣》



是齐唱的民谣式歌曲。音调比较简单,带痛苦和呻吟的表情。但与普通一般只是颓废不同,《黄水谣》里面还充满着希望和奋斗!



6.《黄河怨》



代表妇女被压迫的声音,被污辱的声音。音调悲惨缠绵,是含着眼泪来唱的一首悲歌。假如唱的人没有这种感情,听众必然没有同感的,而这应是值得注意的。



7.《保卫黄河》



是一首轮唱曲,从两部起至四部轮唱。每一句开头都要有力,而且要健康地、乐观地唱出。这是全用中国旋律写的。到三部至四部轮唱时,内中有“龙格龙格龙”,是轮唱的伴唱,唱时要唱出风格才有趣。整个是非常有力和雄伟,一起一伏,变化无穷,只是要留意不停地把旋律唱出。



8.《怒吼吧!黄河》



是一首四部的大合唱,里面有二、三、四部不同声部的组合。曲调是诚恳和雄厚,但充满热血和鼓励,是《黄河》一个最重要的主调。最后两句:“向着全中国受难的大众,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们,发出战斗的警号!”要不断地唱三、四、五次,直至听众有了同感才转到结尾。最好用军号吹奏主调,用战鼓伴奏,更可表现“黄河”的伟大。它的怒吼启发着全世界的受难大众和劳动的人们。



《黄河》的做法,在中国是第一次尝试。希望爱护中国新音乐运动的群众给我一个指导,使我得了鼓励,更努力去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21 13:33:00 | 只看该作者
黄河颂



湖北石首市文峰中学 张慧莲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腾飞而发愤读书的志向。



2.教学实录



师: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吗?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在本诗的哪一句中能体现出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的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能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一说?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师:说得好。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好,你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更好。(1.2.3小组的同学读,4组的同学评)



生:我觉得第2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些。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该生读,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生:第3小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地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那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吗?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一下。(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黄河的气势、精神的?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生: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师:你们很好地把握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有没有同学能从对中华民族贡献的角度来谈一谈?



生:“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师: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精神就体现在中华儿女的身上。



生:“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这里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师:很有见地,理解深刻。



生:从朗诵词中我知道黄河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真是一语中的。



生:“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把黄河比喻成巨人,把黄河势不可当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



生:“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中那勇往直前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民族的发展与腾飞。



生:诗的最后一节发出了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将黄河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诗歌的精神融合在一起。



师: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生:一往无前。



生:豪情万丈。



生:勇敢无畏。



生:博大宽广。



生:保卫祖国。



生:开拓进取。



师:说得如此丰富,让我领略了你们的精神和风采,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咏唱黄河歌曲。(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师生齐唱)



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21 13:33:00 | 只看该作者
【评点】







张慧莲老师的案例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优秀案例。



从教学全程看,全课教学思路开阔,选材精致,步骤明晰,布局合理,交流充分,手法多样。“话说黄河历史”拓展着学生的视野,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背景。“吟诵黄河颂歌”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探究黄河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咏唱黄河歌曲”是活动形式的变换,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



这样优秀的案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咀嚼。(余映潮 湖北荆州市教研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07: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