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4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优质课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0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爸爸的花儿落了



张雨薇



1.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2)探究记叙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奠定一定的写作基础。



2.教学实录



序幕:课前五分钟。



这是传统教学项目,开课前五分钟由学生向全班推荐典范阅读文章,是学生自主“经营”的一个学习栏目。



王欣同学诵读《语文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沉默的泥土》。大致内容如下:



父亲为了让我能顺利地上学,用终生的关节炎,换来了二千多斤藕,也换来了我们的学费;父亲和大哥靠着一袋烙饼和满山的清泉充饥,翻山越岭地拼命采集中药,遍体的伤痕和坚硬的脚泡,再加上母亲的医药费,终于换来我那重如泰山的准考证。



到了文末,王欣同学动情地读着:“是什么让父亲如此为我付出?世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银,而是泥土;只有泥土才会永恒,父亲就是挥之不去的泥土!”……读至此,教室里寂然无声,这局面保持了足有一分钟。



[镜头一]台上王欣同学按照惯例,讲之所以送这个故事给大家的原因:昨天晚上老师让通览第一册教材内容时,朗读《散步》,初春田野里散步的一家人老少相互关爱及主人公的那种责任心真令人感动。这一切都使我想到了我们,在家我们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的娇宠造成了我们的自私和冷漠,我们很少想到去关心别人,去关心那些需要关爱的人,接着谈自己曾经是如何对父母的关怀不以为意,又谈到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今天从我选取的文章——《沉默的泥土》和对课文——《散步》的复习,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我们对家人、对别人应有爱心,有责任心……



老师(心里独白):出人意料,学生竟有如此出色的发挥!出人意料,学生正在进行着“心灵的远游”!出人意料,课堂五分钟的主角竟然控制课堂约有二十分钟且决没有要下场的意思!出人意料,台下学生被深深感染和震撼着,个个一脸的感动和凝重……



怎么办?一个两难的处境,停止它,按原定策略办,大煞风景;继续下去,怕任务完不成。瞻前顾后——策略有了:推一把,引一步。



“同学们,我们继续交流,交流中如能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会更好。”



[镜头二]台下同学积极举手要求发言,有谈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结合课文谈感受的,更可贵的是有些同学能结合课文的具体文段赏其境、品其味、感其情。



男生宋志坚同学发言:读《爸爸的花落了》的内容让我很受感动,“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好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从中可以看出爸爸的绵绵爱意,爸爸的花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联想到自己,我平日真是个“粗心”的人……



……



同学们真情地交流着自己的真切体验,紧紧围绕着对别人关爱、对社会及家人应有责任心这一主题。所有同学毫无矫揉做作之态,课堂呈现一种浓浓的人文氛围,令人感动。



老师(心里独白):真妙,比预想的教学设计和效果好多了!火借风势,再助一把!于是,我满含感激地对全体同学说:同学们,你们的真情体验,你们营造的氛围,让我由衷的感到心灵的净化,思想的提升。感受着这美好的情境,也为了能更好地倾听大家的心声,真想让大家写一篇文章,比如:“家中因为有了我”或“班里因为有了我”或“这里因为有了我”,你们同意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同意!



3.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教师组织教学,注意因势利导,推波助澜。对学生的“顺势一纵”,使学习任务的完成比课前设想更圆满、更出色。学生无师自通,令人欣喜。当然这与课前布置预习及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关。



最深切的体验是:教学不能只考虑教师的需要,要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渐入教学佳境。如果学生是有线的“风筝”,那么教师就是拴着风筝的“线”。借着风儿(文本),把风筝送上蓝天,任风筝自由自在地迎风翱翔,只要教师手中的线儿“牵”得好,“风筝”定会飞得高。



(原文有删节和改动)



4.专家点评



这节课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学生学习探究的缘起,是王欣同学推荐阅读文章《沉默的泥土》,打动了同学们。文章的情调和《散步》、《爸爸的花落了》有近似之处,于是课前的朗读,就为体会《散步》和《爸爸的花落了》奠定了基础。



如果想一想,就能发现,是《沉默的泥土》引发了同学们的生活联想,而又把这种生活体验带到了新文章的学习上来,这就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这节课的成功给我们两点有益的启示:



(1)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获取积极性的方法不是“生拉硬拽”,而且发自性情和本能需要的“动之以情”。怎样打动学生?怎样引学生入情入境?除了教师巧妙设计外,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真诚感动是最有感染力的。



(2)在学生的主动发散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在无为处有所为。这个教学片断中,以学生的发言为主,教师好像没有作为,其实不然。在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发言的时候,教师没有制止,而是因势利导,提出:继续发言,但要结合课文谈感想。“结合课文”就把学生的思维拉近了课文的学习,使得讨论有的放矢。在学生产生了感悟和共鸣,有许多话想说的时候,教师又就势提出了作文的写作要求。相信完成的效果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分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a.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b.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学习体验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3.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感情深沉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因此,注意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活动。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质疑,并积极探究,在集体讨论中形成共同的认识,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成这样的理解: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4.专家点评



教学活动大多是基于4人学习小组而展开的,看得出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探索上付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每次的小组讨论,教师都同时给出一组问题;因为分组活动,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这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教师又安排了自主探究和学习体验、拓展延伸环节,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策略上值得的赞赏。



因为隐含了学生讨论的具体过程,因此无法看到学生是怎样得出问题结论的。而这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



教师在学生讨论中怎样介入,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角色,这需要引发我们的深层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爸爸的花儿落了



倪志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2.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得出如下结论: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深入研读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爸爸的花儿落了







1.相关基础知识



(1)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曾任記者、編辑、后从事文艺创作。她的创作丰富,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芸窗夜读》,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



(2)创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城南旧事》写的是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了,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关于《城南旧事》的创作缘由,林海音做过这样的讲述: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2.内容理解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



文章用花点染,使得意蕴生动,优美动人。



在花的落败的同时,也暗示了“我”长大了,说明正是生活的磨砺和教育促使“我”成长。



3.结构把握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应引导学生按照情节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层次。



文章关于现实的记述和往事的回忆是交错在一起的;因“我”的流动的意识,而突破时空的限制,贯联成为一篇流畅、严密的文章。



(1)文章开篇从参加毕业典礼写起,并展开回忆。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再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2)接着,因为礼堂的钟声响了,拉回思绪。但内心依然难以平静: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



(3)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也可按照“我”的立足地点的变化,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我”参加毕业典礼和因为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而产生的对影响自己成长的重要人物——父亲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写“我”参加毕业典礼后,听说父亲故去,内心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家庭责任,思想更加成熟。



4.语言揣摩



(1)文章中对父亲的病情,作者一直是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来表达,它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的病已经很重了,可能将不久于人世了。请同学们试着找出文章中对父亲的病情写得含蓄的地方。



明确: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伏笔,最后的感叹号“!”表明了妈妈的语重心长。也为文章设置了悬念:爸爸到底病得怎样了,为什么不能来看她上台?它所起的作用呢,就是让读者有一种继续往下看的欲望,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文章能吸引人”。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



——“喉咙肿胀着”说明了父亲的病已经不轻了。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这同样是一处伏笔,是父亲要让自己的女儿做好思想准备,同时也是父亲临终前的忠告,这里体现了父亲伟大无私的关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给自己的儿女以深深的教诲;这里更体现出了父亲在即将离去前的那种挂念和不舍。



“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外面的天有点阴”,这已经是一个不祥的征兆,将情与景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情景交融。“妈妈的眼睛红肿着”暗示了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这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当时的一种预感。而之后进了家门,看到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还有石榴树上的小石榴也掉下了几颗。这些都是以花喻人,将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到了这里,我们知道父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这一群他所关爱的儿女们,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和遗憾啊!作者也终于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之时,体会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2)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明确:是说“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城南旧事》── 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



山东大学附中 王波



最早看的《城南旧事》是吴贻弓导演拍的电影。留在心中挥之不去的是小英子那双无邪的、明亮的大眼睛,那雾朦朦的城门楼下缓缓前行的驼队,那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还有孩子们那甜嫩而苍凉的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在看了电影多年后才知道林海音这个作家,才读她的小说《城南旧事》。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看完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我还深深地沉浸在小说那惆帐、朦胧而又温婉的氛围里,久久不愿出来。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不会后悔,不看将来可能会后悔的书。而现在这样的好书实在太少了。



小说共由五个短篇组成,用主人公小英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几个故事。



第一部是《惠安馆传奇》。林英子一家开始是住在北京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个小院里。小英子出来玩耍时,经常看到会馆里的”疯女人”秀贞。秀贞非常喜欢英子,英子也喜欢她。从秀贞口里,小英子知道了,她与一个北大学生相爱,但学生却回家以后一去不复返。而他们的女儿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齐化门城根底下,因此秀贞疯了。小英子很同情秀贞,答应帮她寻找小桂子。后来,英子意外地发现,受尽养父、养母虐待的小伙伴妞儿就是小桂子,她把妞儿拉到秀贞家,让她们母女团聚。可是,这母女俩为寻找小桂子的生父,竟双双惨死在火车轮下。



第二部是《我们看海去》。英子不久搬了家,在离新家不远的一个荒草丛生的破院里,英子偶然认识了藏在那里的小偷。她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却发现这个贼也来了。原来那个代表全体毕业生领取毕业证书、考第一的同学,就是这个贼的弟弟,而弟弟读书正是由他哥哥———那个贼供的。后来,英子目击那个贼被捕时,她困惑了,她弄不清贼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三部是《兰姨娘》,写英子家的两位客人:男的是北大学生,跟英子家是同乡,也是她家的常客;女的是25岁的兰姨娘,她是从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身边逃出来的。这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也是英子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部是《驴打滚儿》,写的是英子家的女佣不幸的遭遇。宋妈抛下自己的儿女、家庭,到林家当佣人,英子的弟弟是喝她的奶水长大的。一天,英子放学归来,看见宋妈坐在廊檐下哭泣。原来是她的儿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儿也不知被卖到了什么地方。后来宋妈被她乡下的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



第五部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12岁了,这一年正好小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她想起了爸爸怎样送自己上学,如何逼着自己起床的事以及爸爸常说的那一句话:“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而爸爸现在已经在医院里,生命垂危。她路过院子看到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了,她心里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作家是怀着对北京———童年的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写这部小说的。林海音的原籍虽然在台湾,她的童年、少年、青年却是在北京度过的,因而她在台湾遥望这座祖国北方的古都时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小说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秀贞、妞子、小偷、宋妈……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都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反映出来的,因而,这些人物的命运时时牵动着读者的心。林海音笔下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刀光剑影的斗争,小说写的不过是宋妈、小偷、疯女秀贞、兰姨娘、父亲等人的生活命运。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海音却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因此,她透过宋妈丧失一双儿女却仍然善待东家孩子,看到她金子般的心;透过疯女的表面看到她本质上的可爱可亲可怜;透过小偷的“可恨”,看到他的无奈和可敬,因为太穷,他得让母亲吃饱和让弟弟读书;透过兰姨娘的现在看到她苦难的童年;也透过父亲接济革命青年和导致父亲身亡的事实,看到父亲的所爱所憎。作者正是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发掘出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但是,这么美的人,这样令人难忘的事,这样令人怀念的地方,都离“我”而去了,作者对祖国故土的思念之情,也就跃然纸上。



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很有特色,它以小主人公英子的单一叙事视角展开,这里的人物和故事是通过英子的眼睛来向我们介绍的,因而这个故事带着孩子式的单纯。但是在单纯的故事下面却潜藏着许多需要读者去细细体会、思考的东西。例如妞子是不是秀贞所失去的女儿,作者没有明说,只是通过英子从两方面听到的各自的身世及英子的推测,传达给读者的,甚至秀贞和妞子的最后的悲惨结局,英子也只是在病中听别人说的,这些细节有些扑朔迷离,真相如何由读者自己来推断。还有那个小偷,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有宋妈一家的悲欢离合……这些都需要读者去思考、判断,这样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调动读者去思考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例如那个小偷,我们从他和英子的几次交谈中觉出,他并不是坏人,社会现实逼迫他这样做,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在小说中我们觉不出小偷是坏人,也觉不出那个抓小偷的便衣是好人。正是这些不合常理的反差,使小说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并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小说的语言清丽、优美,像主人公小英子一样单纯、明净,又带着对童年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读来令人动容。这样的文字适合在一个静静的午后来读,心头会漾起一丝丝温暖,一丝丝惆怅……这样精致的文字,叙述起来不疾不缓、温厚淳和、纯净淡泊,就像啜一口香茶,那香味弥漫在唇际齿间,久久不去……



相信读了《城南旧事》的人会喜欢它的,那份淡淡的乡愁,让人不知不觉中热泪盈眶;那首清丽而略带感伤的《骊歌》令人久久难忘……



因而,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首清丽温婉而略带愁绪的歌来欣赏。



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吧!



相信你们的童年中也会有像小英子一样的快乐、忧伤和深刻的记忆,虽然时代不一样,但那份深深的怀念是相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13: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