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9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颜鑫范



此篇写于一九二六年九月,是作者描写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生活中的乐园。他在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之后很自然地写出了它之所以是乐园的情景。在这里,他用两个“不必说”起头,略写百草园的自然风光;再用一个“单是”转折,详写了百草园“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无限乐趣”。无论是略写还是详写,都是非常生动的,令人身临其境,觉得着百草园确实是一个乐园。写乐园的自然景物,不但写出了颜色和形状,而且还写出了声音和感情,既有对多种小动物各种不同形状和声音所作的拟人化的描写,更有小主人公“我”的多种多样的心绪。写景的散文,能把景物的形状和声音乃至感情写得如此惟妙惟肖,而且把它们和小主人公“我”的心绪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真可谓达到了文情并茂的极致。



然而,这百草园也有极为神秘的一面。这既是因为它里面还生长着一些长长的草,小主人公“我”未曾涉足其间;更是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赤练蛇在老和尚嘴里变成了吃人肉的“美女蛇”。由愚昧而至于迷信,岂不神秘乎!?幼年鲁迅和他周围的人们一样,对于百草园也是有这种神秘感的。他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令人觉得可亲可爱。“直到现在”,也就是相隔了四十余年之后,鲁迅在写道这种由愚昧而产生的神秘感和迷信心理的时候,也没有简单化地用无神论的立场和观点加以斥责,而是用自己“总还没有得到……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这就不但和童年时“也常常这样想”的思路一脉相承,而且增加了文章的亲切感。



光靠自然景物构成的乐园,其可乐的程度是不能不由季节来决定的。百草园也不例外。可是,在下雪的时候,这里却别有一番乐趣。作者详细地写了捕鸟的条件和做法,可说是具体而微的;也写了闰土父亲的善捕和作者的不善捕,把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沉着冷静且不善言辞和一个心急情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在百草园,可以尽情地玩耍;到三味书屋,则不但要受管束,而且要读那些连先生也未必懂得的功课,这本身就够烦人了,何况,这“三味书屋”“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所以,作者在写道自己当时的心情时,特地连用了德语的“再见”一词,以寄托自己对百草园依依惜别的无可奈何之情,在此之前,连用三个“也许”的排比句式,以猜测自己之所以要被从百草园送到三味书屋去的原因,把不解和烦恼的心绪抒写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描写进入“三味书屋”之后,需要注意的,不是作者对于这里的自然景物和屋内布局的描写,而应当是书塾的气氛和塾师的形象,特别是少年鲁迅在百草园时期所表现的“天性”在“三味书屋”得到了合理的发展。书塾这种教育方式是落后的,不适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塾师的做法是八股式的,根本不考虑被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个性,但他的为人还是好的,它对学生的管束虽严,但并没有蛮横无理的表现。书塾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其实也束缚了这位塾师本人,这正是守旧的悲哀。



对于童年生活中的乐趣,鲁迅是非常怀恋的。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对于童年生活中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失落,总难免有些怅然惘然。本文末了处提到《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的失落,字里行间便充满了这种怅然和惘然,是需要认真体谅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4.专家点评



该教师对文章有全新的解读,他认为传统的文章解读“存在教条化、程式化、政治化的倾向”,所以主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这样给个性化的解读创造了空间。我们应当肯定这种认识是很可贵的。



这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也基本体现了教师的思想。从各环节的安排看,既考虑了文本的脉络,也考虑了阅读重点、难点,流程是合理的。



值得称道的,还有两点:



其一,重视语言的分析和揣摩,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语言作为语文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的承载体,对语言的涵咏和揣摩,历来被语文教师所重视,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一种传统。尽管有人抨击语文教学因分析语言“零敲碎打”,存在“肢解文章”的现象,但决不能因噎废食,搞脱离语言背景的分析和发散。在“百草园美丽景色”、“雪地捕鸟”等处的解读中,教师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语言的分析环节,并在“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环节中安排了语言的训练。



其二,重视整体感知,尊重阅读规律。教师在阅读的首尾两个阶段都安排了整体感知的环节。两个环节的设计各有侧重:阅读的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结构和内涵进行初步感知,这样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概括、综合的了解;阅读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含义和写作规律的推敲、探究,使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实现读写的能力迁移。如此形成了教学收尾的呼应,增加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和把握。



这个教学设计的缺点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估计不足,基本是在教师主导的意识下进行的教学推想,而对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提出质疑估计不足,这会给教学带来若干变数,或难以落实“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预想,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



环节六:提示问题,引发思考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本文所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3)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



讨论明确:“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环节七: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连串动词或形容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环节八: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教师提问: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请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3.教学反思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政治化的倾向。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游玩、兴味盎然的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对中心和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4.专家点评



该教师对文章有全新的解读,他认为传统的文章解读“存在教条化、程式化、政治化的倾向”,所以主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这样给个性化的解读创造了空间。我们应当肯定这种认识是很可贵的。



这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也基本体现了教师的思想。从各环节的安排看,既考虑了文本的脉络,也考虑了阅读重点、难点,流程是合理的。



值得称道的,还有两点:



其一,重视语言的分析和揣摩,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语言作为语文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的承载体,对语言的涵咏和揣摩,历来被语文教师所重视,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一种传统。尽管有人抨击语文教学因分析语言“零敲碎打”,存在“肢解文章”的现象,但决不能因噎废食,搞脱离语言背景的分析和发散。在“百草园美丽景色”、“雪地捕鸟”等处的解读中,教师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语言的分析环节,并在“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环节中安排了语言的训练。



其二,重视整体感知,尊重阅读规律。教师在阅读的首尾两个阶段都安排了整体感知的环节。两个环节的设计各有侧重:阅读的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结构和内涵进行初步感知,这样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概括、综合的了解;阅读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含义和写作规律的推敲、探究,使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实现读写的能力迁移。如此形成了教学收尾的呼应,增加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和把握。



这个教学设计的缺点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估计不足,基本是在教师主导的意识下进行的教学推想,而对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提出质疑估计不足,这会给教学带来若干变数,或难以落实“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预想,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环节六:提示问题,引发思考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本文所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3)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



讨论明确:“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环节七: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连串动词或形容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环节八: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教师提问: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请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3.教学反思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政治化的倾向。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游玩、兴味盎然的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对中心和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观察能力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教学方案



执教:雷建平 源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动漫导入新课。动漫简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用足迹连接,意喻从幼儿到少年的成长。



环节二:整体感知



(1)教师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字面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2)教师质疑: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请阐述理由。



明确:有趣、乐、奇幻。



点拨:“乐”在何处?



明确: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这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乐趣。



环节三:品析园中美景语段



(1)学生阅读第二段。找一找,作者描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



讨论,明确:共14种,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小组讨论: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引导学生从下面多维角度分析:



详略处理比较得当;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结构文章;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增加对环境的感性认识;动植物俱全,体现丰富和多样性;注意动静结合,描摹生动形象。



(3)引导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其间的佳句妙词。



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用例证启发,提示方法。



如:“窜”字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



学生讨论。



环节四:领略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教师质疑:文中插入美女蛇的传说故事,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为文章增加奇幻、神秘的色彩。



教师质疑:文中还写到长妈妈讲故事,其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为了不让小孩到角落玩,体现民俗文化。



环节五:分析冬季捕鸟的片断



学生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删去一部分?



反复推敲,揣摩语言,认识到: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3.结构把握



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结构分析,由题目入手,明确写作的顺序:以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为序。由此,进行结构的细化,分出层次。



本文的段落比较分明。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8个片段,采用的是一线(感情线)穿珠(8个生活片段)的结构方式,使全篇记叙有序,浑然一体。本文字里行间随处可见童心童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贯穿始终。



第一部分的生活场景在百草园,这时期作者无拘无束,生活丰富多彩,抒发的是喜爱欢快之情,由此表现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而第二部分的生活场景在三味书屋,这是作者成长中的第二个阶段。对在三味书屋的读书,接受先生的约束,他虽然不情愿,但这里依然有着对课、寻蝉蜕、画绣像的多样生活,不乏童真。两部分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有着承接和延续,体现了作者成长的过程。



第一部分有三个生活片断:(1)先用总括的方法,简笔勾勒百草园的美丽;(2)再插入“美女蛇”的传说,增加几分神秘的色彩;(3)然后,描摹冬天百草园的捕鸟场景,情趣盎然。



第二部分有五个生活片断:(1)介绍三味书屋陈设和拜师行礼;(2)作者问“怪哉”,引得先生有怒色;(3)概括介绍自己的读书生活;(4)作者和同学偷偷溜到小园中游玩;(4)课上偷画绣像。



4.语言揣摩



本文的景色描写非常有特色,历来被当作语言分析的样本。应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将百草园的乐趣展示出来的”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文脉的梳理和词语的推敲,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例如,课文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可启发质疑,为什么精彩?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明确三个写作特点: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14: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