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4-20 09:21:42
|
只看该作者
二、创设音乐环境
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环境,让孩子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幼儿的创造力,展示自己的才能。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通过游戏、劳动、散步等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积极主动地开展音乐活动。在早操、课间、入园时,我都为幼儿配上合适的音乐,以丰富的生活内容,为幼儿提供多看、多听、多实践的机会。在活动区中,我创设了“音乐角”,放置了录音机、各种各样的道具和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节奏乐器。如: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让幼儿自由选择,在自设的小舞台上尽情地自编、自演、自评,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幼儿的性情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中得到陶冶。
三、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节奏的习惯
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汽车喇叭声、虫鸟的鸣声、雨的嘀嗒声、雷的轰鸣声和动物的叫声等,这些都是自然的节奏。利用这些节奏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并模仿,使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把握住音高、音准及节奏感。此外,还可以开展“听音”游戏活动,感受变化丰富的节奏。如开展《小鸟飞》、《大象走》等听音、听节奏游戏,让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变化和自己的想象自由的做动作,使幼儿音乐感受力不断提高,对活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二)对幼儿进行节奏的训练,培养节奏感
1.运用念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语言节奏。
我通常选用一些节奏感强、有韵律的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由浅入深,先是简单的节奏型,然后慢慢过渡到附点音符等复杂些的节奏型。还让幼儿练习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儿歌和进行二声部的练习。另外,幼儿所学的歌曲,我也让幼儿通过听乐曲按歌词节奏拍手来训练幼儿的节奏。
2.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声势节奏。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幼儿运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来表现节奏,如:拍手、拍腿、拍肩、跺脚、捻指等,各种动作互相变换,互相融合,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出新的节奏型。幼儿虽然熟悉了歌曲,但由于变换了动作来表现节奏,复习起来幼儿仍然兴趣盎然。
3.让幼儿自由地体验各种节奏。
我在音乐角放置了各种乐器,如筷子、铃鼓、小铃等,平时让幼儿自由地去敲敲打打,从中感受节奏。有的幼儿敲出了这样的节奏:××××0|××××0‖。这显然是幼儿无意中敲出的16分音符的节奏,如果我以后教打16分音符的节奏型时,幼儿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然敲打模仿练习的过程中,幼儿会亲身体验并自然地掌握许多种节奏型。
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调、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四、以新带新,培养幼儿创造意识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在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上起着特殊的作用,因为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做孩子潜能的发掘者,引导者。
(一)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幼儿在欣赏音乐时,不仅感受到音乐的高低长短,快慢变化,还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产生联想、共鸣。在《森林音乐会》欣赏教学中,我采用了“音画转换”的方法来施教:我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播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由于听得真切,想得奇妙,有的幼儿画出了小鸟和大树手拉手跳舞;有的幼儿画出了老虎和白兔在一起唱歌;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松鼠在弹琴……幼儿如此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人吃惊!正是音乐欣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二)多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
《纲要》中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表达”。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往往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使幼儿没有机会主动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会日益减弱,音乐灵性会不断消失。如果我们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那么,音乐的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打开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内容。合适的做法是让幼儿自主地去感受,哪怕她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径庭,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体验。就象《动物狂欢曲》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自由表现。有的幼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幼儿为音乐配上自编的小故事,声情并茂地朗诵;有的幼儿翩翩起舞,用身体动作加以表现。当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被教师接纳、赞许和分享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种向上的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
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是的,每个孩子都有音乐的潜能,假如我们能给他们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为他们提供自由的探索空间,随时让幼儿在各种环境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活跃他们的音乐思维,同时又能仔细观察、耐心等待,在恰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孩子们必定能从音乐中体验更大的乐趣,就像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所说:“要让孩子学音乐像学说话一样自然”。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第2版
2、《幼儿园音乐教育》许卓娅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