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研修活动交流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交流《新理念下山区复式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有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霍山县《新理念下山区复式教学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组成立已有一年了。一年来,课题组领导对我们高度重视,多次给我们作指导,并对每一步的工作都作了详细的安排,在此对课题组的领导表示感谢。
  从开题到子课题的确定前面几位老师说了,我就不多说了。我所担任的课题研究项目的子课题是《复式教学中如何使用小助手》,其实在几十年的山区教育中,特别在复式教学中,小助手已被我们几代山区教育工作者所运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认为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把过去的经验加以总结,以及如何运用到新理念当中。因此,在这一子课题的研究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小助手的选拔。
  由于复式班学生人数一般不多,针对某一个年级学生我所做的第一步是让所有学生轮流尝试担任小助手,这样既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同时让他们感受当小助手的乐趣与责任。第二步制定标准,让小助手相对固定,而担任小助手的标准我一般从思想品德、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身体状况等方面来考虑,标准制定后,接下来对相对固定的小助手我采用先报名,再通过简单的演讲,最后根据标准由学生评选产生小助手,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助手的能力。在近一年的“助”的过程中,让他们掌握方法,积累经验,使他们在帮助老师教学中得心应手,用时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在这一步的试验中我发现,较固定的小助手时间长了使他们产生优越感,工作中有时武断,态度强硬,所以,第二步我采用一月一位,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一周一位、半月一位等多种形式。
  2、小助手的使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小助手,特别要运用新课程理念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助”的作用。
  首先,我将小助手地使用选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由于小助手在教学中发挥的是辅助性的作用,不能也不可能代替老师上课,这就要我们给小助手以较明确的具体任务,因此我将阅读教学中谈阅读的体会、各同学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以及课文的理解、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表的见解等,就不用老师一一去问,而由小助手将不同的意见收集整理,等到作直接教学时作评价、归纳。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发挥了小助手的作用,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新理念在复式教学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第二,在使用小助手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处理好“助”与“学”的关系。教师在设计、使用小助手时要充分考虑他自身的情况,如学习状况、理解能力、当前身体、生活等,尽量考虑周到,还要结合教学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需要,如复习、作业、抄写等小助手容易做的事让他们去做,使他们既帮助了老师,自己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感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第三,使用小助手必须对小助手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从思想上、学习上真正起到“助”的作用。首先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小助手是帮助老师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对自身的学习也是一种促进,一种动力和压力,只有这样,他们才乐于当小老师,会当小老师,把小老师当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去,为你的教学任务服务。
  第四,在近一年的试验中,以及小助手的培养中,发现使用小助手的过程中,开始使用时主要让他们担任检查、管理、自动作业这样简单的任务,可是后来他竟想出许多你意想不到的办法来帮你完成任务,而且所表现出的热情里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因此,小助手一旦使用成熟,我们可以大胆使用,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帮助你教学,让他们快乐学习。
  第五,总之,小助手的使用能为我们的复式教学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我认为小助手的使用不仅复式教学需要,规模较大的单式教学也可以科学合理地培养使用,因为这本身就是自主、合作学习新理念的体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我们所授的课程、学生都发生变化,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要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制定新的计划,把培养小助手这一子课题在新的一年里能有新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5: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