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39|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春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课练堂堂清训练习题库答案一课一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00:3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套长春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课练堂堂清训练习题库答案免费下载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试卷与中学教材大纲同步,本站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
       因为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可以到本帖子底部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试卷内容预览:

第一课《陌上桑》(第一课时)

扶余县第二中学  出题人:张继红   审题人:宋福军

1.给下列字注音。
隅 ___  倭堕 ___   襦 ___   姝 ___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1)但坐观罗敷:(  )
(2)五马立踟蹰:(  )
(3)使君谢罗敷:(  )
(4)皆言夫婿殊:(  )
3. 下面各组诗句都是写罗敷的美貌的,其中属于直接描写的是:(  )
A.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C.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D.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4. 说明下面各组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使君从南来,王马立踟蹰。(  )
(2)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
(3)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
(4)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

第一课《陌上桑》课上练习(第一课时)答案
1  yǘ wǒ duò  rǘ    shǖ
2  (1).因为,由于
   (2)徘徊,停滞不进的样子
   (3)请问
   (4)出色,与众不同
3  D
4. ①.借代 ②.设问 ③.夸张 ④.比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00:36: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课《武松打虎》(第二课时)
新源镇中学      命题人: 曾庆权  审题人:陈继生
一、阅读原文,理解下面的问题
1.纵观全文,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使武松的这一高大形象突出出来的?

2.课文中,作者在描写武松打虎的过程之前为什么写他在“三碗不过冈”酒家的豪饮?

二、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
  1.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2.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

3.武松……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4.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到大虫背后。

三、交流讨论:这段主要通过什么写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用意何在?
四、阅读《水浒传》有关章节,比较一下: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有什么不同?
五、读了“武松打虎”这一情节,他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六、 1.用自己的话把武松打虎过程讲给父母听。
  2.阅读《水浒传》中的其它故事。
第二十课《武松打虎》(第二课时)答案
一.1、(1).用景物描写来衬托武松。(2).用梢棒来衬托武松,一根梢棒从头至尾充分发挥了作用,衬托武松的心理活动和形象,文章18次提到了梢棒,显示了武松的英雄本色。(3).用老虎衬托武松,写了人虎搏斗主要是写武松的英雄形象。
   2、目的在于表现武松的非凡,突出景阳冈打虎这一非凡的壮举,其二,酒壮英雄胆,酒添英雄力,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真实动人。
二、1. 撺、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本段抓住了老虎和武松的动作,具体地写出了打虎的过程。
2. 这是动作刻画,突出武松豪爽的性格。
3.进一步写出了打虎英雄的性格,出于自尊,他不愿下冈,“不是好汉,难以转去”,更突出了武松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上行”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描写了武松是怎样躲过老虎的一扑的,写出了武松的动作敏捷、迅速,“扑”写出老虎的迅猛,衬托出武松的勇敢、机智、灵敏、无谓是英雄形象。
三.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从半空撺下来”表现出虎的气势。 “把腰胯一掀”表现虎的灵活。 “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表现虎的声势,从虎的气势、声威上反衬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四.根据人物形象分析。武松:有力气,富戏剧性,显示出智慧;李逵:为了报仇,平的蛮力,没有计谋,简单鲁莽。
五、根据个人的理解回答
六、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00:36:0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课《武松打虎》(第一课时)
新源镇中学      命题人: 曾庆权  审题人:陈继生
一、读准字音
恁             捱             棒橛              广挞挞                         醇醲                   兀自                 踉踉跄跄
二、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满满筛一碗酒来
2.醇醲好吃
3.原来恁地
4.原有些贴钱与你
5.武松走了一直
6.见一块光挞挞的大青石
7.和身往上一扑
三、文学常识
1.《武松打虎》选自____________这部小说是第一部描写_________________ 的长篇小说。本文是这部名著的_________________(回目),作者__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 家 。
2.说出武松的相关情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武松具有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水浒传》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理解下面的问题
1.本文描写了武松与虎搏斗共写了几个回合?使用最简练语言概况出来。


2.《武松打虎》的前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况,并说说他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二十课《武松打虎》(第一课时)答案:
一.略
二.略
三.1.《水浒传》、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施耐庵、
明、小说家
2.斗杀西门庆  醉打蒋门神  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  除恶蜈蚣岭
3.忠义,有勇有谋,有仇必报,有恩必报,嫉恶如仇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
四.1.三个回合。第一个回合:老虎扑过来武松闪到老虎背后;第二个回合:老虎的腰胯一掀,武松一躲躲过了;第三个回合:老虎用尾巴倒竖起一剪,武松闪过一边。
  2.介绍武松在酒店喝酒的前后故事,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通过店家口中突出老虎的凶猛,为后文武松打虎做铺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00:35:5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九课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

新源镇中学     命题人:曾庆权   审题人:陈继生
一、默读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3.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了作者的情感,而且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这篇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以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一种不一样的思想感情,因此作者写道: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吗?请用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_______________人。

4.马致远的《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对九种景物进行排列,勾勒出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这给人以萧条暗淡之感,此时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之情从心底弥散开来,抬头远望漫漫古道,耳边呼啸的秋风,看看长途跋涉的瘦马,个人一种断肠的感觉,这就是白描,本文运用的白描的手法,具体哪一处?找出来谈谈你的体会。


二、阅读《胸中之竹》回答问题:
1、你怎么理解作者的这“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呢?


2、结合你学习中的经历和体验,谈谈你对郑板桥的“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观点的
理解。

3、本文所述的画竹过程,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4、“竹”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请写出一句赞美“竹”的完整诗句。


5、根据文中内容,补充对偶句。
上联:                                 下联:
第十九课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答案
1. .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3.a.是高雅的情趣的人
b.是有豪情逸趣的人
c.是志同道合的人
d.是超凡脱俗的人
e.是乐情山水的人
4.侧面烘托的写法,由堤及亭,由亭及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的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水墨画,情趣安然,量词的使用,从视觉的角度,位置的转换,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渺小。
5.“眼中之竹”是指观察到的自然界中实际的竹子;“胸中之竹”指酝酿中的竹子的审美意象;“手中之竹”指画幅上的竹子的艺术形象。
6.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如写作、绘画,往往先在心中进行构思,然后进行创作,即“意在笔先”;而在创作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夸张、点燃,即“趣在法外”。
7. 其实不止绘画如此,写作也是这样。写作前,我们要观察事物,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是构思过程,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才动笔写。
8. 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 上联:画竹意在先  下联:构思动笔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00:35:5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九课  小品二则(第一课时)
《湖心亭看雪》
新源镇中学    命题人:孙影 审题人:陈继生
一、        基础知识
1、        文学常识填空。
《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     ),字(     ),号(      ),(      )时期(       )家。
2、        解释文中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拏一小舟(      )                  (3) 雾凇沆砀(        )
(2 )拥毳衣炉火(        )                 (4)  与余舟一芥(       )
二、根据原文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2、文章开头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及天气状况,透过这些内容,显示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三、迁移阅读。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是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给加点字注音。
突兀(     )            已不觉目酣(     )深醉  
2、《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3、《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第十九课  小品二则(第一课时)
《湖心亭看雪》答案
一、基础知识
1、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  文学  
2、(1)划    (2) 一种毛制的衣服     (3) 严寒的天气,空中的白茫茫的空气弥漫的样子        (4) 小草,比喻微小的细微的事物
二、根据原文回答问题
1、        不矛盾,因为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        与众不同,超凡脱俗。
3、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4、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写出了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多,印象极深。
三、迁移阅读
1、略
2、《湖心亭看雪》用白描手法写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3、《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00:35:4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八课 《狼》(第二课时)
新源镇中学     命题人:孙影 审题人:陈继生
一、课内重点阅读训练
1、根据课文情节填空
屠户遇狼    (            )  屠户御狼      (             )
2、交代屠户遇狼背景的语句是(用原文回答):


3、表明屠户对狼妥协退让的语句是:(用原文回答)


4、表明狼贪得无厌的语句是:(用原文回答)


5、写出标志故事转机的语句:(用原文回答)


6、结尾的议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目似暝,意暇甚”与后文哪些内容照应?说明了什么?


8、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像狼一样凶狠、狡猾的歹徒,你应该怎样做?


二、阅读迁移
说       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chì)(啻:只)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        把下面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2、第一自然段说明人被老虎吃掉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第十八课 《狼》(第二课时)答案
一、        课内重点阅读训练
1、屠户惧狼   屠户杀狼
2、一屠晚归  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
3、投以骨  复投之
4、骨已尽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  
6、揭露了狼的本性,讽刺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机智勇敢的屠户,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与“盖以诱敌”相照应。说明了狼的阴险、狡诈。
8、应该积极斗争,不要一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二、阅读迁移
1、所以世上那些只知用力气而不用智慧,以及那些只知靠自己一人的作用而不知借助于作用的人,都跟老虎一样。
2、人的力量远弱于虎。老虎自身有比人大得多的力,又有锋利的爪牙,这两方面人都远不如虎,所以人被老虎吃掉。
3、人是万物之灵,有大脑要学会用智慧,有双手要学会使物,这样才能“虎之皮人常寝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00:35:3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八课 《狼》(第一课时)
新源镇中学     命题人:孙影 审题人:陈继生
一、        基础知识。
1、        文学常识填空。
《狼》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人。“聊斋”是他的(        )名称,“志”是(           )的意思,“异”是指(           )的故事。文章通过(        )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的(           ),表达了人们的(                    )。
2、        给加点的字注音。
(1)缀行甚远(          )               (2)屠大窘(         )
(3)眈眈相向(          )               (4)目似暝(         )
(5)止露尻尾(          )               (6)乃悟前狼假寐(        )
(7)狼亦黠矣(          )               (8)而顷刻两毙(          )
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止有剩骨(          )                (2 ) 缀行甚远(          )  
(3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4)屠大窘(         )
(5)恐前后受其敌(            )         (6)场主积薪其中(          )
(7)弛担持刀(               )          (8)其一犬坐于前(          )
(9)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10)乃悟前狼假寐(          )
(11)狼亦黠矣(          )              (1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4、请你写出几个与狼有关的成语。(至少3个)

二、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三、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第十八课 《狼》(第一课时)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        聊斋志异  蒲松龄  留仙  柳泉  清  书屋  记述  奇异  谈狐说鬼  批判 愿望
2.        略
3.        (1)同“只”  (2)紧跟   (3)追赶  (4)困窘急迫  (5)胁迫、攻击
(6)柴    (7)放下    (8)像狗一样    (9)钻洞  (10)睡觉   (11)狡猾
(12)作假、欺骗
4、狼狈为奸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吞虎咽  
二D
三、课文整体感知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1: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