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8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朱莉萍



大千世界绚丽多姿,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也会各有不同。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重点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回答了如何培养创造性的问题。



这篇文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结构严谨。过渡词语和句子的运用非常灵活,几乎每一个段落的第一个词语或句子都是过渡语,而文章的主要内容则用三个问句统帅:“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三个问题并非并列关系,后两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因此文章读来思路明晰,重点突出。



文章先对四个图形进行分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结论,接着指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局限性,从反面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正确性,紧接着点明“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而“不放弃探求” (也就是“寻求第二种答案” )“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文章顺势提出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的要素:①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解答完这个问题之后,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作者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像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最后一段,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开启智慧的“三重门”



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陆以宏



一篇好的议论文,实际上是智者的思考,是智慧的结晶,它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文采,而是智慧的光芒。《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是这样的好文章。它的作者罗迦·费·因格是实业家,也是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深谙创造之道。和他的《踢醒沉睡的心》、《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著作一样,这篇短文饱含着关于创造的智慧。在创造的维度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两个核心问题,关于创造力,又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两个层面加以阐释。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新实践,三者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修成创造的正果,形象地说,它们就好比是创造之途上的三重不逾法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罗迦·费·因格以其丰富的创造心得和人生经验,交给了我们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开启“登堂”之门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是创造的内在驱动力。许多人与创造失之交臂,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能力问题,而且首先是观念问题。墨守成规、唯“书”唯“上”、从俗从众、盲目迷信权威等错误的观念,无形中束缚了人的头脑和手脚,使得他抱残守缺地满足与“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一叶障目,“止步不前”,永远游离于创造的奥堂之外。对创新精神的强调贯穿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全文的始终,并从两个层面上给出了创新精神的完型构架:一是关于世界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个是关于每一个人自身的,“任何人都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有不同的发现。真理或“答案”,就好比“庐山真面目”,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创造并非是专家、名家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并可以拥有的品格和价值追求。正如陶行之先生所奉行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勇于创造、乐于创造,顺利开启通往创造的第一重门。



开启“入室”之门



接下来是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问题。思维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和能力,创造性思维则是人创造力的核心部分。罗迦·费·因格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当然,创造性思维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而是思维主体能够因势利导,打破思维的惰性和定式,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作者并没有做过多的理论探讨,而是结合实例,简明扼要地讨论了创造性思维必备的两个条件:知识的积累是基础,活用知识是关键。一方面,“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创造不是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需要有扎实的基础。我们知道,灵感的出现往往使创造性活动取得意外的成功,但灵感从来不光顾懒汉和无知者,看似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灵感也只能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另一方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要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进行各种尝试”。古人把喜欢机械搬弄书本知识的人讥为“掉书袋”,既是笑其卖弄的心态,更是叹其只会生搬硬套的“死脑筋”。“掉书袋”的知识不可谓不多,但创造力几乎等于零,更遑论死读书、读死书者了。知识的生命在于“用”,创造的枢机则在于知识的“活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也是一个充满奥妙的系统工程,作者同样没有做深入的理论阐述,但文中所举的典型事例说明,富于创造的人不仅知识丰富,而且善于寻找和发现已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知识的有效碰撞中激活思维的创造之花。或曰,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我们才能善于创造、巧于创造,打开创造之途上的第二重门。



开启“得道”之门



最后是关于创造实践的问题。创造不是空想,不能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创造成果,形成真正的创造能力,最终修成创造的正果。在创造实践的层面上,文章给出了开启最后一重门的钥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这句话实际上也是从两个方面道出了创造实践的“真经”:从小处着手,谋求突破;有恒心有毅力,反复探索。从成果来看,创造有大小之分,从过程、方法来看,任何创造都殊途同归。一开始就有重大的发现是不现实的,无数的事实说明,哪怕是天才的创造、伟大的发明也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因为“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关键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之变为现实”。普通人更是如此,如果一味求大舍小,那就永远无从下手,只能感叹创造无门。因此,“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哪怕最终没有取得大的成果,也有助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另一方面,创造是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不能指望它总是一蹴而就、信手擒来。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能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锲而不舍的人,才最有可能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门,关闭时是阻碍,开启时是通途。当我们手握智慧的钥匙,一一开启“登堂”、“入室”、“得道”之门时,也就同时开启了人生的快乐之门。“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这是罗迦·费·因格凝聚着人生智慧的另一句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7:49:00 | 只看该作者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朱莉萍



基础知识



通过预习,掌握相关词语及典故,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



①相关词语及典故。



汲取: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后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



②相关名人名家的事例:发明家约翰·古登贝尔克,美国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音乐大师贝多芬,科学家爱因斯坦,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等。



③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教学设想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课题本身就特别具有吸引力,正确的答案怎么会不止一个呢?这就形成了悬念,使读者具有了阅读期待。悬念和期待往往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意识。老师正可以利用这一点做做文章。



①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上课前由学生做数学题往往得到唯一正确答案的例子引出作者和他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和阅读期待,然后把学生分为三组进行游戏,第一组是:在“日”字上添一笔,使它变为另外一个字。第二组是:1+1=?第三组是:“圆”在你眼中是什么?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的确很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②走进文本,理解内容



在游戏激趣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作品进行深入对话,从而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是本课的重要环节。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去探究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什么,去领悟作品所倡导并坚信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且“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观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使学生明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去把它发展下去”。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学生以启迪与教育。



③理清思路,掌握方法



本文是学生系统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个单元。议论文阐述问题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力,文章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一特点在本文中是较为明显的。学习时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学习,在写作中学会运用。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结构方法,为学写简单的议论文打下基础,这样,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就能充分得到体现。



④品味语言,感悟积累



议论文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阐述、论证自己的主张和观点的正确性的。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前,用了一个具体事例即“观察四种图形,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来引入,采用的是摆事实的方法,之后又在第4段用讲道理的方式来阐明。作者还多次使用设问句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重视和思考,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方式。作为议论文,本文的语言准确严密又不乏生动具体,可引导学生一起用心品味、体验、感悟、积累。



⑤联系生活,巧妙延伸



理解了文章,学习了方法,本文的学习还没有结束,可结合作业和相关练习,从课内向课外巧妙延伸,如阅读与本课观点有关的文章:关于联想想像的,关于创新思维的,关于创造发明的。也可搜集生活中自己或他人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或者介绍自己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活动的成果和体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观,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①分三个小组开展游戏,初步体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入新课。



②检查预习,理解相关词语、典故和名人事例,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③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明白作者的主张和观点。



④走进文本,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交流,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达到理解内容,把握要点的目的。要讨论交流中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与方法,获得相关知识并学会运用。



讨论话题参考:



a.“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b.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c.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d.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过这方面的什么经验吗?



e.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f.作者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术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⑤搜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生活中的实例,并形成自己的看法。由课内到课外巧妙延伸,可自拟感兴趣的相关题目进行课外探究。



老师引导:读几篇文章(老师可自由选择,推荐陈村《一个故事的几种方法》、董西《标准答案》、《懒惰的智慧》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讨论思考: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不止一个的问题或事情,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处理和解决的方法有几种?每一种方法都能较圆满地解决吗?



交流延伸:从本课的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拟定一个课外探究课题,开展课外创新发明和探究活动,并写成活动报告,适时展览交流活动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7:49:00 | 只看该作者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朱莉萍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理清思路,感受文章以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创意阅读,拓展补充文章的事实论据,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本文的说理方式,体会设问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本文作者多次使用设问句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可重点加以体验感悟。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游戏的方式引出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设计一组与语文有关的游戏,既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暗合文章题目,能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入文本的学习。



☆用问题的方式走进文本,学生容易理清思路,激活思维,避免了学一般议论文时的枯燥。在阅读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精心挑选一些感兴趣的课文中作者的主张、观点,并以此设计成有内涵、有趣味的问题,生发探究,把握要旨。



☆用对话的方式学习运用,能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生生互动合作,不仅能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延伸的方式联系生活,运用课文学到的知识,鼓励学生用搜集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课文中的某些观点,为课文补充拓展事实论据。同时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践的机会,确定自己的课外探究课题,开展科技创新和创造发明活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所必需的基本要素。



☆学会最广泛地积累和运用知识,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做数学题时,有时虽然可以有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但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可是在生活中,有时一些事物的答案往往就不止一个了,不信,我们先分组来做做下面这几个游戏,看看究竟是不是只有一个答案?



(老师板书三个游戏内容及要求:①在“日”字上添一笔,看看它能变为一个什么字?②1+1=?③“圆”在你眼中是什么?)



(同学们兴趣盎然,热烈地讨论着,尝试着,在本子或草稿纸上写写画画,老师也走到同学们中间,与他们亲切交流。)



师:看同学们兴趣很浓,思维活跃,答案真是丰富多彩啊!请各小组收集汇总,在全班交流一下吧。



生:在“日”字上添一笔,我们小组变的字有:申、目、甲、旦、旧、电。



生:还有!还有——由、田、白。



(同学们有的鼓掌,有的议论。)



师:哟!答案还真不少!



生:别得意!我们的答案更精彩!要知其1+1=?请看我们的:1+1=1,因为一滴水加一滴水还是一滴水;1+1=3,因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家庭后会有一个可爱的孩子,这就是三口之家;1+1=730,因为一年是365天,一年加一年不就是730天吗?1+1还等于“王”。



(全班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加入思考,交流着自己的想法。)



师:思维真是活跃,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呢!



生:“圆”在我们眼中会是什么呢?是一轮红日,是如盘满月,是一颗豌豆,是一顶草帽,是不停歇的钟,是枪手瞄准的靶,是一个封闭的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



(热烈的掌声)



专家点评:开头的设计新颖有趣,以三个游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探究热情,自然导入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体现了教者的新理念。



师:好!不仅有独特的思考,还很有诗意。我看,同学们的答案都很正确啊,有的还十分有创意,老师也受益匪浅啊!看来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正确答案确实不止一个。美国大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对这个问题就有他独特的看法,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去听听他的见解吧!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默读课文,老师板书课题,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很多学生阅读勾画批注,进行积极的思考。)



师:不错,很多同学读完了,还留下了阅读痕迹,下面,请大家再次调动我们的感官,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体会,看一看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师生同读,进一步走进文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专家点评:执教者两次安排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这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能很好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的魅力。一堂语文课,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才能谈得上理解文本,把握文本内容。这一设计是十分实在又十分必要的。



师:课文读完了,那么,请同学们一起睁开发现的眼睛,将作者讲述的内容进行勾画归纳,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组长负责确定记录人,选好中心发言人,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学生进入独立思考,勾画批注,然后在小组内踊跃发言,其他学生争相补充,老师观察学习情况,及时指导,个别对话,小组内有人负责记录,有的小组没有确定,老师提醒后迅速确定。)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不错,看来确实进入到了文本中间,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把每一个小组的成果与大家共享。



专家点评:执教者安排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和小组的思考与探讨,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体现,给学生的学习留下了自由的空间,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的要随时培养,它是学生开发潜能,提高能力的重要保证。另外,合作意识的培养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学生讨论的热烈说明合作意识较强,这也可看出教师平日所下之功。



生:我们发现作者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文章开头通过四个图形让我们选答案,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结合竟是四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却也大大拓展了我们的思维。因为这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师:那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老看法有什么弊病呢?



生: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把正确答案看成是唯一的话,那么他就会停止思维,停止前进,而不会去发现更好的答案啊。



师:哦,它最大的弊端在于阻碍思维,那也是阻碍发展,那与我们的时代精神是否相适应呢?



生:当然不相适应啊!否则现在为什么要提与时俱进呢?只有像作者说的那样: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能永远与时代相适应。



(学生们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



生:我发现作者通过这个例子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人应该富有创造性,并指出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师:你看出这篇文章实际是在谈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才的问题了,不简单,你有一定的见地。那么通过文本,你知道了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或者说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



生:答案就在最后一段,同学们一起读一下吧!



(在老师带领下,师生同读最后一段,明确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专家点评:从学生的发言看,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理解课文能从文章的关键语句发现信息,分析问题有了一定深度,表达大胆自信,还能运用时代语言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平等对话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



师:这一段是全文的结论,那么,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作者在第4段提出问题后,首先在第5段引用了一则名人名言,告诉我们要孜孜不倦地学习积累,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师:有分析有归纳,归纳时能利用文中的关键语句,说明对文本读得深入。这是我们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议论性文章,为了把观点讲清楚,通常要摆事实、讲道理,引用名人名言就是讲道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同学们还要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和方法。



生:光有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吗?显然不是。作者紧接着在第6段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必需的要素,那就是“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师:那这次,作者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呢?



生:是摆事实。也就是通过列举名人事例来说明的。不管是约翰·古登贝尔克还是罗兰·布歇内尔,创造性思维,不仅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还应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师:果然事实胜于雄辩。这两个典型的事例给老师的启示是,创造性思维还要注意突如其来的灵感,还在留心自己身边一些细小的事情和一瞬间的小的思维成果,只要不放弃追求、探寻,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就一定会有成果。如果还要为这个观点补充几个事实材料,你会补充什么例子呢?



生:爱迪生发明电灯。



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学生争相举手,踊跃发言)



专家点评:文体知识虽不作专题讲解,但教者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自然进行指导,还是动了脑筋的。作为第一次系统接触议论文的九年级学生来说,了解有关议论文的基本常识还是很有必要的。于无形中,学生就掌握了引用名言说理,列举名人事例的议论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生:刚才读完最后一段,我发现,作者不仅总结了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条件,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创造力的。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发现得好。我经常听人说,我一普通人有什么创造力啊,创造,那都是科学家们的事。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生:我认为是不对的。正像作者在文章中讲的那样,科学家有创造力,只不过他们小处留心,并坚信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只要勇于探索与实践就能使之变为现实。



生:我也很同意他的观点。我们青少年也是有创造力的。比如在这学期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中,我们学校、我们班就有许多同学获得小发明和小论文的奖项。我看有的同学的小发明完全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小的观察和思考,比如拖鞋式地板抹布,电脑搁书架,多功能绘画桶等,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当个小小发明家。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也深受启发,同学们读得很深入,看来是真正领会了作者的意图。创造性思维这样深奥的理论,作者却讲得深入浅出,他不仅摆事实,讲道理,而且还运用了一个议论文常用的句式——设问句,请同学们找出几个设问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生:第4段最后就运用了设问句提出问题,作者再对此作回答,引导我们去思考,又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



生:第9段也运用了,承上启下,对问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挖掘。



专家点评:文章的语言特点也是值得品味的,设问句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其实还可以从语言的准确严密上做点文章。



师:找得非常好,看来,我们从文章中学到了如何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还掌握了一些写议论文的方法和技巧。下面,请同学们用简练的几句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并把它写在自己的书上。



(同学们动笔概括,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写得不错,我请一位同学作代表概括一下。



生:本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说开去,实则是探讨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什么,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且“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它还通过鲜活的事例让我们知道: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去把它发展下去”。



(老师和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发言热烈地鼓掌)



专家点评: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归纳文章内容和中心,既可使同学们对课文的中心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又增强了表达能力。



师:你让老师感受到了新世纪中学生敏捷的思维和精彩的表达能力。课文虽然学完了,但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话题还没有结束。我向大家推荐几篇文章,(老师出示几篇复印的文章:《一个故事的几种方法》《标准答案》《懒惰的智慧》)希望大家从下列内容中选一项做一个课外延伸,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开发我们的创造力。



(老师出示课外探究参考项目:1、阅读与本课观点有关的文章:如关于联想想像的,关于创新思维的,关于创造发明的等,写一份读书报告。2、从本文的诸多观点中,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拟一个探究课题,组成一个小组,开展探究活动,写一份实验探究报告。3、搜集生活中自己或他人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佐证课文观点。4、参加一次科技创新活动或者介绍自己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活动的成果和体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观,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专家点评:这一设计独出心裁,将语文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巧妙延伸,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这一节课的有机拓展,也体现了阅读教学与综合性学习结合的新语文特点,确实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师:让我们用作者的最后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语,希望同学们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下课)



专家点评:结束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最后一段,并鼓励学生做富有创造力的人,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一课总体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的统一,注重了在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注重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朱莉萍



执教这篇课文后,我深深地感受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感受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匠心独具,感受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那样地活跃,知识是那么地丰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旦得到发展,潜能是无限的。本文虽是讲科学道理,但到底还是一节语文课,这节课的收获之一是,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这个重点仍牢牢地把握住了。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自读、讨论的方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读文本中,掌握了通过找寻文中的关键句发现问题、理清思路的方法,有的同学还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述,说明了阅读的深入透彻。第二个收获是学生在交流中敢于大胆亮出自己的看法,并能结合生活体验,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第三个收获是,第一次系统接触议论性文章,能结合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初步掌握一些议论文的结构、方法和语言特点,为进一步阅读和写作议论文打下了基础。



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内外衔接不够充分,开头的形式虽然趣味性强,参与面广,起到了引出课题的作用,但学习课文过程中,引申阐发不够,趣味性、实践性还可更强,这样就可避免枯燥单调。所幸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探究的课外作业,希望能弥补这一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08: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