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4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读书心得《将相和》读后感作文100字200字300字400字5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1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600字《将相和》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一篇充满哲理的文章——《将相和》,从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篇文章分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在这三个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负荆请罪》了。

      话说,因蔺相如用计夺回了和氏璧,又为赵王挽回了面子,所以被封为上卿。大将军廉颇很生气,愤恨地说:“他蔺相如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爬到我的头上去了,等我碰到他,一定让他下不了台!”这句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和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外出,他远远看到廉将军的车子,便叫车夫勒转车头。蔺相如的手下可看不顺眼了,说:“大人,您的官位比廉将军高,为什么还那么怕廉将军?”蔺相如捋捋胡须,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果我们不和,必定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我之所以避让廉将军,是为了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耳里,他惭愧不已。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的府邸请罪。蔺相如见状,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样,他们两成了好朋友,共同保卫赵国。

      看完以后,我联想到我们的班级。平时,有的同学为了自己,而不顾班级名誉;甚至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对朝夕相处的同学大打出手,引发争执。要是我们都能像蔺相如和廉颇一样,同心协力,宁可让自己吃亏,也不破坏集体的荣誉,那么该多好啊!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蔺相如的那份宽容,让人三分,以大局为重,向共同目标前进,考出一个好成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将相和的故事美名传千古,就是因为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和那一颗热爱祖国的心。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们的这种精神,互帮互助,为祖国利益友好和谐地相处,更好地诠释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1-13 18:35:53 | 只看该作者
字数也太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22:48 | 只看该作者
  我今天学了一篇文章,叫《将相和》他给了我很多感受。

   从前,有个赵王,他得到了一件宝物。秦王说那十五座城换赵王不知怎么办,就把蔺相如请来了。最后,保住了这件宝物。

   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蔺相如见赵王大失颜面,用生命来维护赵王的颜面。

     他在这两件事上立了功,升到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妒忌他,说要让他好看,他请假说病了为了避开廉颇,他手下说:“怕他干什么?”他说:“秦王我都不怕,我怕他干什么,我和他不和,赵国的力量就会被削弱,要以国家为重。”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就去向他请罪,最终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保卫赵国。

     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以国为重,我要向他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22:2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做《将相和》。这里主要谢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其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大将。其中丞相 蔺相如的内容最为精彩。他作为一个丞相,不但机智果断不,而且还十分有勇气。在跟秦始皇对话的内容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有勇有谋,勇敢机智。                                                                                                  第三个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廉颇大将我也十分欣赏,他在意气用事的过程中,也很会自我反省,冷静下来,说明他是聪明的。在最后,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不再意气用事,向丞相 蔺相如请罪,最终成为一对好朋友,文武结合,保卫赵国。在赵国以后的日子里,一定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篇课文中,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其中最深刻的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注意团结同学,集体利益为重,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22:10 | 只看该作者
敢作敢当,顶天立地

——读《将相和》有感

    最近,我学习了从名扬中外的《史记》中节选的一篇文章《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中有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约”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合成《将相和》这个大故事。

    在《将相和》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蔺相如了,他正气凛然,对国家忠心耿耿,对臣子肝胆相照!蔺相如一次次战胜了秦王。在完璧归赵之中,他并没有硬去抢回和氏璧,而是用计取回和氏璧,再理直气壮地跟秦王斗争,如果秦王不交出十五座城,就把璧撞碎。让秦王无可奈何。

   蔺相如忠君爱国的精神也使我敬佩,见到赵王被秦王这样欺负,他极为愤恨,连头发也竖起来了。经过和秦王一番斗智斗勇,让秦王再次屈服。

   蔺相如还有一种宽宏大量的品质。大将军廉颇与蔺相如不和。后来,他知错了,向蔺相如请罪,可蔺相如并没有责罚他,还和他做了朋友。你说,蔺相如难道不是一位勇敢机智,忠君爱国,心胸宽广的人吗?

   这个故事出自于我国的古典名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名著,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蔺相如这样的精神品质很让我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21:32 | 只看该作者
《将相和》读后感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读了这篇课文我有许多感受。

这篇课文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

在这篇课文里我认识了几个人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蔺相如。蔺相如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沉着冷静、不畏强权的勇者。他不怕权力大的秦王,沉着冷静处事,能和秦王巧妙的周旋,使秦王掉进圈套,从而使无价之宝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他的这一点令我很佩服,如果换做别人站在秦王面前都已经吓得坐立不安,说不定还没见到秦王都已经吓得仓皇而逃,就更不要说和秦王周旋了。我还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不计前嫌、宽容的智者。之前廉颇不服气说蔺相如是靠一张嘴爬到他头上去的,后来廉颇知道错了去蔺相如门上请罪,他们成了好朋友。我之所以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不计前嫌、宽容的智者,是因为廉颇之前那样说蔺相如蔺相如还和他做了好朋友。如果换成一些心胸狭隘、小肚鸡肠的人,是绝对不会和廉颇做好朋友的。蔺相如和廉颇做了好朋友既能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又可以保卫国家,真是两全其美啊!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学习蔺相如有勇有谋、沉着冷静、不计前嫌、宽容的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6:20:35 | 只看该作者
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读《将相和》有感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读了司马迁的《史记》里《将相和》这篇文章,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战国时期,蔺相如立下大功,赵惠文王任命他为相国,职位高过廉颇。廉颇是名将,听见蔺相如职位竟然高过自己,气得脸色铁青,很是生气,觉得蔺相如只凭一张嘴立功,职位就比自己高,他觉得愤愤不平,说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躲避着他,他说秦国不攻打赵国是因为有他和廉颇在,如果现在两虎斗争,必定有一位伤亡,而秦国也会趁机攻打赵国,廉颇听到,背着荆条去谢罪,从此,他们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我们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叫好的同时,更为蔺相如的豁达的心胸所折服。他怕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而多次躲避每次到上朝时,常称有病,不愿意和廉颇争高低。读到这时,我也为蔺相如打抱不平,廉颇那样对他,甚至到处宣扬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连蔺相如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而蔺相如还一直坚忍着,虽然他心底也是很不服气,但是他考虑到的是整个赵国的安危,强大的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有他和廉颇在,如果他们现在两虎斗争,必有一亡,他那么忍气吞声,是先顾国家安危,后考虑个人恩怨。读到这里,我又不得不佩服蔺相如宽广心胸,豁达气度,他那为了国家利益而顾全大局忍气吞声,不争一时之气,不考虑个人恩怨的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雨果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蔺相如的心胸比海洋更广阔。



   蔺相如宽容了廉颇,不仅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也为他自己赢得了廉颇的友谊,君臣的赞扬,钱库的美名。《将相和》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宽容是每一个有修养的人都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宽容朋友,才会有关爱和扶持,宽容亲人,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在生活中,遇到事情,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时时保持一颗宽容之心,不论前行的路上有多坎坷,我们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7: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