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效果分析 《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的研究》作为《学前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后续研究,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到课题的细化、深化、生活化,使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课题自2001年5月启动,至今已经历了五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构建了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实施模式运作框架 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论为依据,按照幼儿行为养成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为核心,构建了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实施模式运作框架。 幼儿礼仪养成目标 提高幼儿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初步构建良好师幼礼仪、同伴礼仪和亲子礼仪的氛围,真正使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将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内化为良好行为品质。
|
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学活动 游戏活动 生活活动礼仪周 区角活动 环境创设主题活动 实践活动 一日生活
|
幼儿礼仪养成教育内容 师幼礼仪 同伴礼仪 亲子礼仪 尊敬老师 与同伴相处 孝敬父母
|
(二)编写了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的园本课程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的园本教材。此园本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礼仪养成教育细则》,包括“各年龄段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总目标”、“各年龄段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细则”、“各年龄段幼儿一日活动环节礼仪目标”、“各年龄段幼儿星级礼仪标兵评选条件”、“幼儿行为规范”、“幼儿园家长行为规范”、“星级家长礼仪标兵评选条件”、“星级教职工礼仪标兵评选条件”;另一部分是《园本礼仪教材》,包括故事、儿歌、游戏、歌曲及相应的主题活动设计。 此园本教材为幼儿园实施礼仪养成教育提供了具体操作的方法,为幼儿园今后深入开展幼儿礼仪养成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三)促进了幼儿良好礼仪行为规范的养成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幼儿在园的师幼礼仪、同伴礼仪、亲子礼仪从认知、情感、技能三个纬度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了进一步反映研究成效,我们随机抽查了小班、中班、大班90名幼儿,分别在本课题开展活动前后对他们的师幼礼仪、同伴礼仪、亲子礼仪进行了调查。 由于调查选取的是同一个班级实施礼仪教育前后,礼仪行为比率的比较,属于两个相关样本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下表。 幼儿礼仪行为调查表(Z) 注:﹡﹡,Z=2.58,P﹤0.01 ﹡, Z=1.65,P﹤0.05 由统计结果可知,小、中、大班通过礼仪行为的教育生活化,在礼仪行为的三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中班的师幼礼仪通过学习,差异达到了极其显著;大班在同伴礼仪方面,差异达到了极其显著;小班和中班在亲子礼仪方面,差异达到极其显著。小班的幼儿仍将自己的家人看作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所以对于与父母交往的行为技能接受较好。中班幼儿逐渐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他们的重要他人在以前家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老师,与老师的交往成为他们在这个时期特别关注的问题,因此师幼礼仪与亲子礼仪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大班时期的幼儿开始关注与同伴的交往,在游戏中开始重视同伴的意见。这些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都与我们的礼仪行为教育生活化发生了相互的作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思考与建议 经过五年多年的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基本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这说明我们研究采取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是正确而行之有效的,在实践与研究中,提出的活动内容和要求符合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的特点,并对幼儿的礼仪行为习惯养成起到巨大的教育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1、在进行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中,我们发觉孩子们对“同伴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尊重和爱护”等方面的礼仪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拓宽教育路子,形成全方位、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的礼仪养成教育网络,并得到社会有力的配合,使幼儿园、家庭、社会形成强有力的“金三角”,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训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部分家长的礼仪行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良好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必要条件。 3、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能集腋成裘。特别是对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行不通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石筠著:《学前教育课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春燕、王秀萍、秦元东:《幼儿园课程论》,新时代出版社;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