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课——
《爬山虎的脚》
龙市中心学校——张秋兰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 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 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 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一)、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1、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2、 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3、 生读课文。
4、 孩子们汇报内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的什么?”
生:“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生:真的很相似!
师:什么相似?
生:形状相似
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