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1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课例及分析说“语文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我的看法
                                                            王晓春

        愚以为,语文活动课必须具备至少三个条件,首先它得是“课”,是课程,大家凑在一起聊阵天也可以算语文活动课了,去听朗诵会也可以算语文活动课了,参加个生日聚会更算语文活动课了。语文课何所不在?
        语文活动与一般语言活动的主要区别是,它是为了学习某种特定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有明确教学目的的语言活动。本课朗诵,歌唱,表演,演讲一齐上,环境、和平、战争、青春、生命一齐谈,证明教师并没有想清楚他本课到底要让学生学什么。无论是人文精神教育还是语文知识教育,都是漫天撒网,简单联想,大而无当,随意性很强。这样搞,每堂课都会成为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杂拌,教学大纲可以不要了,课程标准可以不要了,具体教学目标可以不要了。语文课的科学性就会被消解,语文教师的专业性也会被消解。请一位电视台的主持人来上这种课,他肯定比语文老师搞得更花哨,更煽情,更有冲击力。如此,任何一个能说会道善于煽情的人都可以当语文教师了。那么,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何在?
        有人说这是一堂主题班会课,我看连主题班会课都说不上。在一次班会上同时张扬“环境、和平、战争、青春、生命”这么多巨大主题,岂不过于壮观了吗?可以做“高大全”“假大空”的标本了。电视晚会导演都没有这么大气魄。
        愚以为这不算是“课”,这是一次聚众聊天,是一次才艺展示,是集体作秀。情感是做作的,理智则基本缺席。师生其实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信你课后调查一下,让他们说说本课到底具体要教什么,到底具体学到了什么,他们说的估计都是大空话。
        我看得一天比一天清楚:越是缺乏专业能力的语文教师,越喜欢云山雾罩的“宏大叙事”,张扬一些高频率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几乎谁都能说几句的流行语言。主题越大,说空话越方便。
        可怜语文教师,成了电视晚会的拙劣模仿者了。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专业尊严。
        语文活动课到底应该什么样?
        我们看一个外国的例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语文活动课”的一些看法
            --评《绿色的呼唤》
                  归去来
 
        这堂课是不是“语文活动课”?我认为应该是。教学中的“活动”一说,是有别于传统的师传生受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的一种学习形式。《绿色的呼唤》这节课上,朗诵,歌唱,表演,演讲,学生显然是“活动”着的,并且是自主的,只是“活动”得是否到位,是否切实,是否有实效,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
        这堂课是不是“语文”的,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有“语文味”的活动课才是语文活动课,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怎么才算有“语文味”呢?那必须回答什么是“语文”。传统的看法,“语文”就是说话和读写文章,语文课上学生就学这方面的知识,语文老师就教这方面的技能,那么这课就是“语文”的了,就有“语文味”了,以前的语文教学确实如此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在目前新的形势下,新课程强调语文的“两性”并举,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由于以往教育人文性的缺失,所以在当前文化人文回归的时代,教育更强调人文性。语文教育也是如此。由掌握技能到感受文化,由记忆知识到发展个性,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飞跃。
       语文的人文性,我以为有两重含义,一是教育内容的文化性,二是教育对象的人本性,后者即强调“以人为本”,展示人,发展人,创造人。如果一堂语文课体现了这两点,那么也就有了“语文味”。《绿色的呼唤》这节课不能说是完善的,应该说有待改进。但它确实是一堂语文活动课。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能动性,让学生主持,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表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我,体现自我,从而发现自我。学生由“绿”畅想开来,联想开去,谈及环境,青春,和平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用朗诵、歌唱、表演多种形式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在活动中锻练了能力,发展了思维,也体会了张扬个性,自主合作学习的乐趣,这正符合了新课标“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可能有人认为这堂课技能训练缺乏,诸如口语表达,即兴写作等方面的技巧,教师加以指点,学生跟着训练,这样就有“语文味”了。这种说法实质是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不错,语文是具有工具性的,但不是说淡化了工具性甚至没有了工具性就不是语文了,语文更有彰显其语文学科特色的人文性,与没有文字只有图画的书依然是书一样,没有表现出工具性而表现其人文性依然是语文。
        其实,语文的概念是宽泛的,语文是生活化的东西,语文学科是生活学科。某种技能的训练自然是语文课的内容,但情感的熏陶,精神的享受,思维的拓展,思想的锤炼更是语文课的内容,《绿色的呼唤》这节课或多或少体现了这些,做了一些尝试;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念念不忘自己是“语文教师”,念念不忘学生在“学语文”,我们只要铭记自己是既是 “教师”又是“陪读者”,学生在“受教育”“受感染”就行了。
        以上是谈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再来说说形式问题。有人说《绿色的呼唤》这是主题班会课,不是语文活动课。那么,什么样的形式才是语文活动课呢?需要固定的模式吗?原本教无定法,自然课无定型。语文活动课的形式不应当是某一种样式,结合课文,与课堂教学关联,让学生充分活动,融教学与活动为一体,这是一种形式,设立主题,单独开课,开展综合性的课堂活动,也是一种形式。(当然,我们所讲的语文活动课,是做为课堂的形式存在的,有别于蔡芸芝老师带学生到花园里观察蜜蜂那样的课外活动。)主题班会课就属于后一种,它是语文活动课的形式之一。我们可以看看教材,一些单元后面要求开展的活动,做起来其实都是一个主题班会课。主题班会课与语文活动课不是即彼非此的关系。
     最后再谈课堂教学“层次”的问题。一堂层次清晰的课是好看的,公开课大多层次分明,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很有章法,讲者畅快,听者舒服。我也认为教学要有层次,要有章法,可又不能过于强调这点,教学不是写小说,可以充分的构思,它好比即兴讲演,它临场性很强,随机性很强。过于讲究课堂教学的层次感,势必影响老师的即兴发挥,甚至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因为讲究层次,必有事先的设计,有了设计就有了大致的模式,而这些都来源于教师的教前思维,而教学的过程是有变化的,教师自然要随机而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层次,可以引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来形象的比喻一下:“隔而未隔,界而未界”,这样才会引来活水一潭,才会有“鱼戏莲叶间”的景致。《绿色的呼唤》这节课,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活动,很难表现出层次来,除非课前排练,那样就失去了意义。
        《绿色的呼唤》这节课也是存在问题的。学生行为上的活动大于思维的活动,一切好像是顺理成章,主持的学生以报节目的形式导入下一活动环节,形式化较强。整个课堂,学生自主性很强,合作性不强。合作只表现在共同参与上,而没有表现在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上。整个课堂活动节奏平缓,没有相应的高潮,看到不激情,当然这在于学生的素质与经验局限性。另外,《绿色的呼唤》改为《绿的畅想》确实比较合适。
        什么是一堂好课,我认为有“问题”的课,提出“问题”的课,而这问题值得去探讨去研究,这样的课就是好课。《绿色的呼唤》这节课起码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是语文活动课”的问题,值得大家去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绿色的呼唤”语文活动课
                  (授课:河北一优秀教师)
                 
        师:现在已经是春天了,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再过几天,就会有柳树的嫩芽破苞而出,小鸟也会因北方的温暖和生机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而小草也会被小鸟的歌声唤醒。这大概就是我们眼中的春天。
        下面让我们在春天里畅想,一起呼唤生命的绿色吧!
        有请谷天一、徐佳音、马嘉远,大家欢迎。
        (学生鼓掌)
        马嘉远:很高兴大家推荐我当主持,让我们先来听一篇散文——《绿》,跟着朱自清先生,去领略梅雨潭那令人陶醉的“女儿绿”。
        (展示课件:春的画面,春的诗句……)
        马嘉远:看到绿,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徐佳音:同学们不要紧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一生:我首先想到的是环保,人人都要保护环境,让我们的世界到处是绿色。
        谷天一:是的,我们应该生活的绿色的环境中。说到“绿色”,大家肯定都有感而发,这不,有的同学写了随感,还有的同学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谁来读一段或说一段?        
        一生:我来读一段:“在我们的这个世界里,绿,主宰着一切。春天,万物复苏,最先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是那么一丁点儿绿色,这使人们感觉到新的生命又开始了。绿色越来越多,春色越来越浓,这个世界充满了生命力,人们用“生机勃勃”来形容春天的一切,的确在绿色装点下的春天确实充满了希望。”
        (学生自发的鼓起掌来)
        徐佳音:朗诵得真好,哪位同学再来说说自己关于的绿的联想。
        高宇静:由“绿”我想到了健康、希望。
        就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吧:
        红绿灯,是最常见的,红灯止,绿灯行,为什么呢?因为绿色让人们感到一种柔和的安全感,绿色是和生命相连结的。
        “绿衣使者”是人们对邮递员的尊称,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常常需要互通信息。绿衣使者传递的虽然只是一封封普通的信件,但这是人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他们的绿色代表着希望。
        马嘉远:现在和平是当今世界焦点问题,我们很容易就由绿联想到和平,谁有这方面的随想?
        一生:我来说说。绿色,和平的象征。“世界绿色和平组织”就是保护和平和生命的组织,和平意味着生命能够生存和延续,和平保障生命的安全,一切生命的发展都离不开和平的环境。为什么绿色象征和平?我想大概是因为绿是生命的颜色吧。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也不乏绿色,那里有绿色的军队,威严的军装就是绿色的,战士们穿着军装,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军装成了战士的象征,人民信赖的目标,这儿,绿色虽然和战争联在一起,但这正是为了解救众多的生命而进行的。因此绿色永远和生命休戚相关,绿色永驻,生命长存
        绿色,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到处可见,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无论是春的希望,夏的力量,秋的收获,冬的孕育,还是生命和和平,无一不是绿的创举,绿的功劳。绿的力量是伟大的,生命的力量是不可抵挡的。因为,绿是生命的颜色。
        谷天一:大家说得真好,下面也让我们来听听老师对绿的感想。
        师:在老师心里啊,“绿”是充满了生机的,是活泼而激情的,是青春的形象代言人。对于青春,我的感受实在太多了,青春是一腔无人可诉的心事,青春是一本不让人翻阅的日记本,青春是一股无名的躁动,青春是不计功利的努力,青春是无法证实的自负,青春是莫名的开心与哀愁,青春是新绿,青春是阴晴不定的日子,青春是一种彻底的愿意,青春是一坛留给后来的陈酒,青春是一种飘扬的悬浮物,青春使心变得比婴儿更幼稚,比老人更忧伤。
        谷天一:呵呵,老师,也有不少同学由绿想到了青春。下面我们就请耿博超、曹雅琳为大家朗诵:《跳动的青春》)
        谷天一:听了这段朗诵,我想大家一定有更多的感受吧!是的,绿还使我们想到了青春。充满激情的青春,快节奏的青春,永不疲倦的奔跑的青春!
        (马嘉远、张陆琰、杜绿茵、王雨田——《奔跑》)
        师:听了动人的歌曲,感到了青春的活力,它是激情的,是充满了快乐的。刚才有同学由绿想到和平,而老师却也想到了摧毁绿色的战争。(深情地)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一直默默地养育着我们。如今我们人类变强大了,本应去关爱我们的母亲,而人类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以战争的方式摧残着地球。战争遗留下的,需要绿色去遮盖。今天我们呼唤绿色,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永远和平,变得更加美丽。
        徐佳音:老师的话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应该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下面请袁英楠、吕雪为大家朗诵一首诗,代表我们的心声吧。
        (朗诵:袁英楠、吕雪——《永远的橄榄枝》,边朗诵边播放一组幻灯片:战争的画面。)
        马嘉远:战争是惨烈的,和平是美好的,可是现在对我们人类而言,最大的威胁,不是战争而是环境。在几万年以前,地球上到处是绿色,而现在绿色已经寥寥无几了。人类在用环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去残忍的破坏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人类其实在用自己的生命作赌局,用自己的后代做赌注!而后果就是——输!醒醒吧,别再执迷不悟了,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保卫家园!只有我们努力的去呵护她,才能使她恢复美丽的娇容。我们该怎样去做呢?我们来看看几位同学自编自演的小品
        (小品:吕叶、曲悦、袁薪博、王静倩——《保护环境》)
        谷天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我们珍惜生命,我来给大家朗读一首诗:《绿色的呼唤》
        师:我被大家感动了,感想很多。美丽的生命应该有多彩的生命来点缀,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丰富的;生命是多彩的。我给大家带来冰心一首关于生命的诗歌,大家一起来欣赏!
        (展示课件:万物复苏、萌芽、抽绿、茁壮,茂盛、结果……)
        马嘉远:谢谢老师,更谢谢冰心老人。的确!有了生命,世界才会精彩,有了绿色,世界才会美丽。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首歌:《美丽新世界》。
        (全班同学激情高歌:《美丽新世界》)
        徐佳音:最后请老师给我们说几句话吧,大家鼓掌。
        师:这堂课很有意义,大家说得非常好,让老师想到很多。确实,绿使我们想到很多:环境、和平、战争、青春、生命等等。而最值得感想是青春,因为我们大家正处于大好的青春时期。对于青春,我们充满了好奇,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彼此共享成长的体验,彼此尊重使我们将进一步体会到青春成长的美好。
        生:齐诵《感悟青春》片断:
        青春不仅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带来的身体变化。青春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人心态、气质、想象力和情感中,是从生命潜流中涌动的一种全新的感觉。
        青春是活力的象征,它蕴涵着智慧、勇敢和意志。有了这些,我们便有了克服怯懦的勇气和冒险的魄力。青春将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新奇,使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使我们坦然地接纳欢喜与忧愁,使我们能够尽情地享受人生竞赛的乐趣。
        要爱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
        年岁可以使人的容颜变得苍老,但我们的梦想不能苍老。但我们的梦想不能苍老。如果我们拥有信心,拥有爱与美丽的梦想,我们将永远年轻。
        师:当我们为自己的青春祝福的时候,周围的所有人也在为我们祝福。正因为青春是美好的,所以需要我们更加珍惜,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祝福,开始青春之旅。最后我为大家献上一首诗,作为老师才大家的赞美和希望吧。
        (激情朗诵: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学生鼓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06:00 | 只看该作者
  这才叫语文活动课。它的教学目的很明确而且集中(应付会话中出现的交际冲突),它经过了精心策划,它设计的教学情境区别于生活中的自然语境。其中既有语言技能训练,也包含人文精神培养(尊重他人,反思自我),都是很切实的,不虚浮。这种活动也完全可以搞得生动有趣,但师生思路不会乱飞。它的出发点不是煽情,不是向听课者显派学生的才艺,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某种对话情境,学习应对策略。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学生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这才配称作“课”。这种活动,随便找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就设计不出来,因为其中包含着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09:06:00 | 只看该作者
【数学设计】
        数学目的
        了解会话交际中不同风格和实用技巧,以便应付会话中出现的交际
    冲突。
        活动步骤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给“会话打断”
        (interruption  in  conver-sation)和“会话重叠”  
        (overlap  in  conversation)作定义,并让他们决定两者是否有
    区别,若有区别,如何表现。如果学生需要帮助,教师应启发他们想象在
    真实的交际中,人们如何涉及“会话打断”和“会话重叠”,他们如何
    反应。
       (二)选择一个会话主题(例如:体罚、毒品合法化、公共场所吸
    烟)。任何主题都可以,但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使全班学
    生分为人数相当的两组。
         (三) 了解学生们的不同意见,将全班分成两组,将意见相同的学
    生分在同一组内,然后给5-10分钟时间让双方准备辩论(列出论点、
    证据和需要用的词汇)。
        (四)从两组中个选一名学生,在教室前面面对面地坐下,让两位
    学生代表双方就所选主题展开讨论。但不允许在相同时间内讲话。不管
    他们如何激动,必须等对方说完之后才可以发言。同时请全班学生专心
    听讲,注意发言者的互动情况,几分钟后教师中断对话。
        (五)从两组中各另选一名学生,也面对面而坐,让他们就主题展
    开讨论,但尽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抢着发言,不等对方把话说完,想说立
    刻就说,同时请全班其他学生观其言行,注意双方互动,几分钟以后停
    止。
        (六)让全班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坐下,共同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两次对话有什么不同?
        ◎参加第一次会话的两人有什么体会?
        ◎参加第二次活动的两人有什么体会?
        ◎当你同朋友交谈时你是如何表现的,是像第一组那样还是更倾向
    于像第二组?
        ◎你如何与你的老师、你的上级和你的家庭成员对话?
        ◎你认为你这样对话是由于你本人的个性所决定的吗?或者因为别
    人的个性?
        ◎其他人是否以你同样的方式与别人交流?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
    版  178-179页。 这个材料是王荣生先生从陈申先生所著《语言文化教
    学策略研究》中转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17: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