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3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生文言文学习辅导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针对当前中学生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怕学”“不学”“拒学”等问题,更为了本、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参与式学习,所以本文主要是探讨利用诵读和其它各种激趣手段来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诵读把握文境文意,初步掌握古文语言变化规律,这是文言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讨论交流 ,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文言文自主学习中培养兴趣、增强创新能力。在多诵读感悟,仔细品味鉴赏,是学生进入文言文有效学习的关键。增大学生文言文的课外扩展阅读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又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笔者在近年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改革、优化教学策略作一些探讨,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诵读中初步把握文境文意,试译中初步掌握古文语言变化规律,是文言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基础。
  诵读是学生利用有声语言对文章进行朗读、记忆和品味的过程,它是初步理解文意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自然朴素,有的清新绚丽,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和试译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1、背景介绍。学古文最重知人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常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或是先让学生上网、到阅览室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较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 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是学生诵读之基础。同时利用教师的个性化的声情并茂的诵读用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也应灵活运用,因为朗读毕竟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读法,一千种把握,因而范读也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以致欣赏积极性受阻。
3、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以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一,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消除其思想误区
第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握一个教学根本——诵读。
第三,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进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读课本的注释,使用现有的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自己疏通文句,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动力。
第四,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不能一味地依赖老师的说教,而要掌握文章的理解和鉴别实际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的实际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由表及里地设疑、解疑,才能达到把握重点、明确主题之目的。教师要求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才会获取知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熟读精思,从而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佳的阅读教学法。
时下文言文教学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来自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理念没有更新,教法单一、陈旧、无效。具体说来,当前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大方面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即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串讲加分析。这样做的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1:58 | 只看该作者
(二)文言文阅读要调整心态,养成习惯
要使克服学生读文言离不开注释、译文的依赖性,就要使
他们养成科学健康的阅读心态,即要改正指读、译读、回读、析
读等不良的阅读习惯。学生刚开始阅读文言时惟恐不能全
懂,担心遗漏文章内容,或逐字逐词阅读,或用手指点读,或每
看一词对照一下注释,或翻来覆去读同一句话。这种方法不
仅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影响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要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按意群阅读要求学生以语境来推
断句子意思,做到“观其大略”而“不求甚解”,遇有不理解的词
语,不全部依赖文后的注释或词典解释,而是根据文章的上下
文或词语结构来分析、推断词义;有时甚至可以跳读。教师可
用限时的方式让学生阅读陌生文章,检测其信息获取量。如
此反复,学生的阅读心理才会健全,遇到文言文,心里不发怵,
自然就不会因分心而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了。
(三)努力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的主动性
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文阅读,与外语阅读也有很大的
差异。原因是日常生活中无法用文言来沟通,身边也缺少文
言的应用环境。而这一点可以用朗读来弥补。通过对语言材
料的反复实践,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坚持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
文,直至成诵。补充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做方法点拨,
而不作详细解释,让学生通过自读,结合已有知识及文化背
景,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只有让学
生真正走进文本,方能跳出文本,感悟文本。
此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文言文阅读教学同样强化师生互动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做到教学相长,取长补短。让文言文阅读不再成为师生的
“痛”,还文言文阅读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探宝
之旅”的本色。
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因而,我们总渴望引领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之后,聚焦学生的发散性的联想与想像,进一步去体味玩赏,发幽探微,去领悟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去领悟其中的丰富意蕴和美妙意境,去把握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价值取向,他们的歌哭吟笑,他们的精神意脉。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读课本的注释,使用现有的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自己疏通文句,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动力。文言的审美阅读也不例外,学生的阅读、鉴赏等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教师当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披文入情,披文入理。
不能自主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给学生时间,丢弃依傍,进行原生态阅读,“自主”,才是创造的灵魂。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不能一味地依赖老师的说教,而要掌握文章的理解和鉴别实际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的实际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由表及里地设疑、解疑,才能达到把握重点、明确主题之目的。教师要求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才会获取知识。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应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学字词句,力求学生自解。有些字词句,学生对照注释自解困难,应提倡学生之间讨论解决。
在解决了文言知识的障碍后老师就可以开始进行阅读的环节了。(三)理解课文、欣赏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素养
1、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由于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他们虽然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   
2.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3.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领略其美整体感受,体验阅读乐趣。在考试的重压下,语文教师不得不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整体性阅读,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读《归去来兮辞》,在字词句落实过关的同时,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感受到陶渊明的那一份愉悦、淡泊又略带寂寞的情怀。
4.质疑问难,改进教学效果。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师质疑。比如课下注释,常遭到学生的质疑,一番争论后,达成共识,必然掌握得更牢了。   
5.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言文阅读素养。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丰赡的精神内涵。中学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而中学生又有叛逆心理强、拒绝说教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1:42 | 只看该作者
(一)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

1、以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文言文之门
大家都爱听评书,但每到精彩之处,说书人就
会说那句我们最不爱听的“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
回分解。”当时大家的兴致一定很高,每天都盼望着
上这门课,因为有下文在吸引着我们。如果我们的
课堂能有这样的吸引力,学生能没兴趣学吗?所
以,生动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今社会学生的阅读面是相当广泛的。在没
有接触课文之前,学生就有可能对课文的作者、文
章背景有所了解,这就为学生学习文章打下了基
础。
譬如,很多学生看过电影《红楼梦》,老师在讲
《林黛玉进贾府》之前,不妨让学生先说说《红楼梦》
涉及的故事,再把要学的新课文与这些故事相关的
部分进行联系、点拨,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求
•140•
文教与卫生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0年第6期学科园地
249
2009年第期安徽文学
4
浅论中学生文言文阅读障碍及对策
◎巨杰
(安徽省怀远县双沟中学安徽•怀远233403)
摘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板块。而严格来
说,这种文言文教学应该叫做文言文阅读教学,因为在中学甚至大学的母语教学中,均不提倡也不传授以文言来写作。目
前,中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关键词中学生文言文
一、中学生文言文阅读障碍探源
障碍之一: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文化背景知识是指一个人已有的文化知
识以及关于某一文化的专门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会带
来阅读的困难。阅读文言文所需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十分丰富
深厚。一是因为文言文选文时间跨度大,上起先秦,下至明
清,时间长达两千余年。而两千余年中,文言语言不断演化,
面貌也不尽相同,同样是文言,其词义和语法等相差甚远。二
是因为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庞杂,包括社会、政治、军事、
自然、科技、民俗、文学、宗教等知识,许多知识到现在已经消
亡,成为历史遗迹。而且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许多知
识衍生、转移、变革,使得这个知识库更为庞大。在阅读文言
文时,不掌握这些常见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无法读懂甚至是读
通文章的。
障碍之二: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文言虚实词和文言句
式,以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翻译文言,就可以掌握文言文。
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破坏了阅读思维的完整性。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了一些文言词汇,脱离了文本无法触类
旁通。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
个别反应,它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如果中学生理解的仅仅
是文章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式,而很难掌握文章的整体含
义和深层含义,就无法利用文字信息去进行推断和联系。所
以,大多数中学生在遇到生僻的文言文时,只要一看到无法理
解的词语就产生焦躁心理,阅读过过程就此中止,这不能不说
是不良的阅读习惯带来的后果。
障碍之三: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现行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大多数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
凭着自己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充当了一个灌输者的角色,抹
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学习文言
文的积极性。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仅仅
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文言文全文翻译,然后把译文背诵出来了
事。这样的教学怎能让学生真正接受文言知识,掌握文言知
识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越俎代庖,凡事由
教师亲历亲为的教学方法,只能养成学生的“惰性”。
此外,文言文教学缺失语言环境,学无法致用,“学”与
“用”无法共同促进提高,也是学生文言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
原因。
二、克服阅读障碍的对策构想
克服中学生文言文阅读障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离不开
语文教师的引导和指点,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帮助学
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要补充文化背景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将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相结合,针对
文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要及时解释,尤其是古代官职、人的称
谓、礼教宗法习俗、军事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流派等,要有一个
整体的系统的梳理。可以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难度相近的
材料,如成语故事、古代幽默、名人掌故等。通过这些生动有
趣、较为浅易并为广大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材料来传递所包含
的文化背景知识,形成背景知识体系。在课堂上展示中华文
化的丰富多彩,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转化
为克服阅读障碍的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1:29 | 只看该作者
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概
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郭
沫若曾经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
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诵读没有
达到要求。重视文言文诵读的人数还不到一半,有
20%的学生不重视文言文诵读。教材中要求背诵
的篇目只有18%的学生能够顺畅地背诵下来,多
数学生只能临时背诵,还有18%的学生“记不住”。
3、文言文阅读及知识的积累
本部分涉及3个调查问题,调查结果数据见
“表格3”。
(6)相对于现代文而言,你在课外阅读文言文
的情况是?
A、很多 B、比较多 C、很少 D、几乎没有
(7)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关系:
A文言文会促进现代文阅读 B现代文阅读
会促进文言文阅读
C相互促进  D二者无关系
(8)你重视文言文积累吗?
A重视 B一般 C不重视
表格3 学生文言文阅读及知识的积累
  选项
题号  
选择人数及百分比
A B C D
(6) 70 20% 117 34% 140 40% 21 6%
(7) 98 28% 105 30% 117 34% 28 8%
(8) 119 34% 161 46% 70 20%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阅读文言文比现代文要少
得多,虽然大部分同学都知道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
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半数学生在
课外阅读文言文。
4、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部
分涉及3个调查问题,调查结果数据见“表格4”。
(9)你对教师上文言文课的感觉?
A、喜欢 B、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
C、无所谓 D、不喜欢
(10)你的语文老师是怎么上文言文课的?
A、串讲为主
B、有注释的不讲或少讲,有针对性地串讲
C、朗读,当堂记忆知识点,篇章分析较少
D、对学生预习要求高,课上以鉴赏为主
(11)你的语文老师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是
否有意识地联系现实生活呢?
A联系 B经常联系 C偶尔联系 D不联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上文言文课的总体
评价不高。对上文言文课“喜欢”的只有20%,而
“不喜欢”“无所谓”的竟分别占到12%、26%,但是
超过42%的人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
表格4 文言文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选项
题号  
选择人数及百分比
A B C D
(9) 70 20% 147 42% 91 26% 42 12%
(10) 182 52% 98 28% 42 12% 28 8%
(11) 28 8% 42 12% 140 40% 140 40%
(二)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目前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文言文,不太重视学
习文言文,他们不愿阅读和学习文言文。
2、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3、我们要利用阅读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文言
文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4、教师在教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文言文
中所阐述的观点与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使之学以致用,激发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
5、教师的教学,应注重课本文言文学习,正确
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学习的价值观。
二、文言文教学对策思考
通过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进行
分析,表明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极大问题。教
师的教完全是从主观意愿出发,是在不了解学生学
习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的学则是被动地去
学自己毫无兴趣的知识,味同嚼蜡!如何改变教师
的教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无疑是
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几个方面提供了一
些方法,并为解决以上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供
对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1:16 | 只看该作者
二、前后连贯,融会贯通
文言文教学要以词汇教学为基础,以词义探求为核心,这是不容置疑
的。但孤立地进行字词教学,效率就不会高。
词义引申是语言反映客观事物的需要。一个词出现时,它往往反映一
种事物,只有一种意义。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一
方面,需要不断创造新词;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原有词的用法,从而产生出
引申义。由此可见,词义引申体现了语言经济的原则,也告诉我们词义引
申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兵”字,象形为人举着大斧,本义为武器,由此引申
出拿武器的人“士兵”,士兵聚集在一起组成“军队”,有了军队,便有“战
争”,而战争的策略是“兵法”……这样一来,便构成了“兵”的词义系列。
其语言的内部根据是词与词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造成词义此消彼
长,出现词义的变化转移现象。
三、扫除障碍,全面理解
通假现象,可以说是学生阅读文言文时的拦路虎。学生在做课外文言
文阅读训练时,往往会因一个通假字而影响了对全文的理解。要解决这个
矛盾,除了靠一定的通假字积累,向学生介绍通假字的有关知识也很有
必要。
通假字与本字只不过是读音上相同或者相近,字义上并无联系,这同
现在学生把“毕竟”错写为“必竟”,而“毕”与“必”只是读音相同,意义上并
无联系的现象有些相似。所以在阅读时,只要发现某个词的意思同全句?
格不入,便应考虑通假的可能。在确定通假字的本字时,主要根据它们音
同或者音近的关系来“依音破字”,如“矢”同“誓”、“才”同“裁”等。同理,
同声符的字往往也可以通假,如“详”同“佯”、“指”同“旨”之类。只要该字
读音同假借字相同或相近,意义上也能使整个句子讲得通,确定它为本字
就有一些把握。当然,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给了学生一条辨析
通假现象和确定借字、本字的思路。
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也许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我在这里只是起个引
领作用,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教学探索
82
2006.08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对文言文
学习始终难以产生兴趣。究其原因,主
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太难,字词
意义的变化太复杂,总希望老师讲;另
一方面是因为整天听老师讲实词的意
义,虚词的用法、句式、翻译……讲白
了又没有多大意义,老一个模式,真难
熬。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是文言文
教学模式的僵化。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我认为老师要“洗脑”,要用新课程
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重新研究文言
文的教学方法,确立在新课程中文言文
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爱学会学文言文。
我在教学中主要就是采用诵读法。
诵读即朗读、背诵,是一种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
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通过诵读理解语
言,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诵读积累
文言知识。
一、通过诵读,把握文章大意。
宋代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
义也。古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得抓住
“读”,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们并
不多谈理论,也不越俎代庖,而是让学
生老老实实地去读,一次一次,慢慢地
脑中丰富,大意也就了解了。每教一篇
新课文,我就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
音大声地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在
初读的基础上,再播放课文的录音,让
学生结合录音校正字音、体会情感。在
两遍有声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大多对课
文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绝大数的同
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情感地诵读课
文。接下来,我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课
文,结合注释,把握大意。然后我就
将一些重要的字词投影出来,让学生
合上课本回答它们的读音和意义。这
样通过诵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
文本亲密接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
的能力。
二、通过诵读,理解文章语言。
(即“以读带译”法)
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如何实施教学才能动起来,真正体现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取了
“以读带译法”。“以读带译”法中的
“带”,是“带动”的意思,即对已有
知识的迁移,它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
现。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维,
要运用“语感”来唤醒头脑中对曾学
过的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记忆,
从而也就带动了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
解,带动了翻译。也可以这样理解,
“译”就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大脑
的一种积极地、综合地运用旧信息有
机的组合产生新信息的思维过程。因
此说读的过程就是译的过程。在读上
下功夫,就是在译上下功夫了。
“以读带译”法本身决定了主要是
直译而不是意译的方法。因为直译的词
义、句意距离原文最接近,直译最能体
现“读”在翻译中的带动作用。
我认为当堂口译是个好办法。当堂
阅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高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口译是在对课文作了数遍有质量的朗
读,而且又对个别新知识学习之后,立
即令学生口头翻译。我要求学生口头翻
译必须出声,而且自己能听见自己的声
音。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使
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之中,促进学
生完成从“读”到“译”的过程;二是
有利于及时暴露问题。常有这种情况:
文章学完了,学生觉得也没什么问题可
问了,好像万事大吉了。然而让学生口
头翻译是个较真儿的练习,有些学生对
某些细节如何处理拿不准,有些学生则
是口头表述能力差,现代文语汇不够
用,虽心知其意却说不准确。这两类问
题只有通过当堂口译,才能及时发现。
在口译的过程中,我还要求以小组为单
位,互相评比,看哪组小组的同学表现
最好,就可以在课堂表现评价表中加
分。这个评价过程也是教师点拨指导的
过程。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
兴趣,还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合
作,令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有时
候我也这样处理,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口
译,由组长记录,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进
行集体交流,教师从中点拨指导。
三、通过诵读,感悟文章内容。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主
旨、感情和蕴含的意义。我在学生熟读
全文、疏通文意、理解语言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选择集中(或主要)表现文章
中心的句段,玩味研读,进而说出作者
的观点和自己读时的收获感受。或者适
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思索,师生共
同讨论,最终对文章作出中肯的总结和
评价。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读”。就是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
边读边欣赏课文,归纳出文章结构、语
言艺术等方面的特色。以《赤壁赋》为
例,学生通过多遍的诵读后,很迅速很
轻易地把握文章感情变化过程(乐——
悲——乐),并且准确的筛选出具体的
句段来分析这种感情变化是通过写景、
抒情、议论表现出来的。又如在《项脊
轩志》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
反复诵读,采用不同的方式(个人或集
体,全文或精选段落)进行。在一遍一
遍的诵读中,学生也逐渐加深了对作者
感情的理解,引发起感情的共鸣。
四、通过诵读,积淀文化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0:58 | 只看该作者
策略六:涵泳吞吐
很喜欢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中的一些文字:“那时我在华夏,魏晋递嬗,旅程汗漫。……话说人际关系,惟一可爱的是‘映照’,映照印证,以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彪炳了一部华夏文化史。……初夏的大柳树下一片清荫,蛙鸣不辍,锻铁丁丁。”那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绘画工作者的随笔文字,那扑面而来的简约凝练、洒脱丰厚,让人感慨,作者当是从文言文字里汲取了太多的养分吧。
文言文教学当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她可以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可以以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磅礴张扬,或娟秀含蓄的文字风格表现出来。“鉴往可以知今,溯其渊源才能察其流向”,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占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教师当教会学生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文化营养,从反复含英咀华、潜移默化中,日渐显露出文言学习的成果,吸纳文言丰富、鲜活的营养,滋润现代语文的内容,从而让民族的语言文化克服目前日趋严重存在的“断层”现象。涵泳吞吐,释放文言的给养当是文言学习的至境。
追求文言阅读的审美教学的愿望是执着的,而策略与方法是多样的。变化是最重要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只有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寻觅属于自己的教学策略,才能以古文的魅力吸引学生,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水驻。然而,“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这些看似神秘的说法,却抓住了文学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形象大于逻辑语法,想像重于概念判断,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文言教学的真谛,或许就在于此处。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就是根据己定的文言文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即文言文阅读教材处理、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文言文课后阅读能力迁移三个环节进行较为具体的阅读策略的阐释。 第四章 本章是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具体操作和实践,努力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并对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张忠元
(河北省承德县帝贤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形训词义引申通假字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批导学生学习
文言文的方法很重要。
一、根据字形,推测文意
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到困难,主要在于文字障碍。针对一些学生把文言
字词学习看作是件枯燥无味的苦事,我们可以根据汉字表意的特征,在文
言字词教学中适当作点形训,让学生从了解词义的由来中提高认知兴趣,
求得加深印象的效果。如“比”字,其字形为两个人紧挨着并列,学生一看
便能猜出“靠近”“并列”的意思,而“比较”这个义项,是后来从“并列”中引
申出来的。掌握了这些,学生在读到“天涯若比邻”“与天地兮比寿”等诗
句时,就不会犯以今论古的错误了。
“即”“既”混淆在学生中是个常见的问题,若从字源上解决就比较彻
底。甲骨文中“即”的字形左边是一个“豆”,上面堆满了食物,右边一个人
跪坐看,面对食物,是行将就食的形象,从而表示“靠近”“就”等意思。而
“既”字左边相同,右边那个人虽然也跪坐着,但头已向后扭去,表示就餐已
完,由此可以看出“已经”的意思。教学中作这样的图示分析后,学生一般
不会再将它们弄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3:10:44 | 只看该作者
  策略二:引入情境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是文学作品的学习。一味地咬文嚼字,会让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因此要先把学生引入到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去,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入境,就是让学生从世俗的繁杂的生活中走出,逐渐沉静下来,“澄怀”“味象”。
从方法来说,情境的设立是讲求不拘一格、富于变化的。音乐绘画的先声夺人、典故的铺述、诗歌的旁引以及背景介绍等等,都对审美心境的营造、审美欲望的强化起到很好的作用。在《雨霖铃》与《锦瑟》的比较阅读教学中,我就抽取了作品中共同的文化元素“别”,以大量的诗歌作品铺排陈述,再加以概括:“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形式的繁复,别有生命的选择,这无数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别离是伤感的。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存心头。设立一种氛围,氤氲一种情境,有利于学生去浮戒躁,“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而一直以来学生就有种心理压力??文言文难懂。此文属于先秦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第一课时我借用了一个网络版的戏剧导入,“不求甚解”,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浑然的把握,让文言文课堂少一点学究气,多一份轻松愉快,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究文章内容的热情。虽是“大俗”,但能整体地把握作品,得其神髓。
策略三:自主互动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文言的审美阅读也不例外,学生的阅读、鉴赏等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教师当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披文入情,披文入理。
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石奢自刎》后,谈谈如何看待石奢自刎,并结合《陈情表》体会“孝”在传统伦理和道德建构中的深刻内涵。《石奢自刎》这个故事里有两种观念: 一是“忠”,一是“孝”。两者构成了激烈的矛盾,无可进行价值的评判和选择,石奢只能选择自刎。对这个思路的梳理,是建立在对《石奢自刎》这一文本的自主阅读基础上的。石奢的自刎,是愚忠,还是痴顽?个体的选择是怎样依托于它存在的文化背景的?如何联系《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表述加以评述?这些就要建立在驳难讨论上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太完美的甚至是存在不足的表达,当抱有宽容的态度,予以积极的评价和指正,相信学生在讨论和表达的过程巾,会发现崭新的角度,会闪烁智慧的折光。
不能自主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给学生时间,丢弃依傍,进行原生态阅读,“自主”,才是创造的灵魂。因此,在审美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盘托出,最佳的选择是开展讨论,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养成主动表达的习惯。
策略四:贯通文脉
汉字的存在方式是独特的,它大致有三种: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得以沿用;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中;保存在由古代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的“成语”中。这些对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
既然如此,那么学习文言文,就当贯通“文字??文句??文章??文化”的血脉联系,让古老的方块字鲜活、灵动起来,让它承载起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让每个中国人能够寻着汉字这古老文化的“根”,感悟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就是许多语文教师常常在黑板上兴味盎然地绘写汉字的雏形,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细细阐释字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进而延伸到句子,拓展到篇章,回归到文化的缘由和初衷吧。
策略五:采撷意象
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因而,我们总渴望引领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之后,聚焦学生的发散性的联想与想像,进一步去体味玩赏,发幽探微,去领悟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去领悟其中的丰富意蕴和美妙意境,去把握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价值取向,他们的歌哭吟笑,他们的精神意脉。
在讲授苏轼的《赤壁赋》时,我曾经作过这样的尝试:抓住文中三个关键性的意象??“美人”“蜉蝣”“声色”来鉴赏作品。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之兴,那份执著于用世的儒家情怀;庄子《逍遥游》里“蜉蝣”显现的任侠居山、弃官不仕的超然形象:“声色”中佛家的禅意玄思,展露出的随遇而安的乐观旷达,都凝结在这三个意象之中。于是,在苏轼身上,儒的积极用世,道的洒脱阔大,禅的妙悟自得完美地统一了起米。而这种统一又是对传统文人的人格的一种因袭。
形容枯槁仍矢志不渝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兰亭赋诗有感生死的王羲之……甚至不为世俗所容高唱《师说》的韩愈,低吟《愚溪诗序》的柳宗元!都被相近的人格特质一一串起。于是,在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中,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自我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的矛盾与痛苦,济世不得与回归田园的无奈,都从无数文人的字里行间一一流淌而出。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而这种积淀往往就浓缩和固化在那一个个能给予我们无穷想像的意象中。教师要让学生走进意象的语词,去感受和把握人间情味、人际温暖、人格矛盾,需要反复,需要比较,需要升华。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延伸中拓展阅读视野,在发幽探微中采撷意象。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只指望对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花费大量的精力精讲细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量”的积累。所以教师当注重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在广博的视野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言学习的机趣和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9 09: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