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28 09:24:47
|
只看该作者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预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计算课、概念课、解决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包括实践活动课都很适合学生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发现规律”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况且,像“打电话”这类知识,大多数学生是很难入手预习的,预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自我探究的成就感,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比如,在“打电话”的学习中,我照例让学生预习了,而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学生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找不到正确的切入点。这也不怪学生,完全是我对本课的估计不足。因此,这次的失败后,我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预习的。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预习检查制度。预习,是学生的独立学习探究的过程,而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预习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很听话,回家真的认认真真的预习,思考了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而有的学生回家却不预习,敷衍老师。所以预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针对不同的预习内容,我会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和检查制度。
如分数的加减法这类计算课的预习,我要求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读教材,把例题读完,例题中需要完成得作业用铅笔坐在书上。如果例题没问题,走第二步,完成书上的做一做。第三步,提至少一个你认为很难得问题,或指出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并且要书写在作业本上。对于第三步,是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可以避免学生机械的按例题复制方法,学生在做完练习后还要回过头来总结难点,提醒同学注意,也就是提醒自已注意。这样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好习惯。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一般是先订正预习作业,再讨论学生提的问题,最后总结预习的效果,鼓励学生的探索,祝贺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在讨论学生的问题这一环节上,会是我作为新课的重点内容,我以学生的提问做为引子,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提的问题有的很简单,我会尽量让学生解决,学生提的比较难的问题,我就重点讲解。可是,学生的预习很多时候并不能发现更深的问题,在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总之,预习后的课堂,要求教师能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还要能组织学生沉下去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使预习后的课堂更生动、更有研究氛围,切忌轻描淡写的走过程,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学得肤浅,表面上学生都懂了,但大多数的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三、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重要。小学生的自觉性很差,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能提高预习的效果。我在课堂上总结预习效果的时候,除了口头的激励或批评,还会在评比栏中显示出来。有精彩的提问,精彩的答问,我都会奖励学生一颗象征智慧的星星,同样,预习中偷懒,没完成预习作业的就会被扣掉一颗星,当星星的颗数在正常数量以下的自然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所以,目前为止,我班的学生在预习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5年级下学期,我甚至有一些内容完全让学生自学后直接先考试,再总结难点。对于考得好的,评比栏里的星星肯定要增加的。我欣喜的看到,有的学生已经习惯超前学习,并且个别学生已经不满足教材上的内容,开始研究自己更感兴趣的问题。
总之,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应做自己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学习上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