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一年级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低年级听说练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3:2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听说、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低年级是训练说话的最佳时期,我认为在这个时期,通过“看说结合、读说结合、听说结合”来加强低年级的说话训练,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听说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几点体会。
一、重视听说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听说兴趣,就能使听说训练成为自己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说,而且有内容可说。低年级教师的语言应是儿童化的语言,优美、具有艺术性、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想听、爱听,争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有意无意地进入学习情境,思想上产生共鸣。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境氛围,使学生乐意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生活,从而促使学生的听说兴趣。如教学《聪明的公鸡》时,教师讲到公鸡发现自己身后有一只狐狸紧紧跟着准备扑上去要吃它时,有意停一停,让学生产生悬念:公鸡怎么跟狐狸头的呢?有没有被狐狸吃了呀?以激起学生听的兴趣。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表现自己的特点,要求他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以激起学生说的兴趣。
二、加强听说方法的指导
⑴加强听话训练,听说结合。
低年级的听说训练应从辨音、听记练起。辨音练习在平常的教学中运用得很广泛,比如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后纠正字音,即辨音。而听记就不常用了。在听记训练中,应当循序渐进,可以先由词到词组,再到句子,最后到一个故事进行听说训练。在指导学生听话之前提出要求,比如听句子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听清句子的主要意思和句子中各个词的先后次序;②听清楚几个主要词语之间用什么词连接起来;③如果这句话比较复杂,由几个小分句组成,那么还要听清这段话中各个句子的顺序。然后通过“说”的过程来检查学生听话的成绩。再如,在学生听故事前提出一些听的要求,或让其听后复述,或让其概括故事大意,或说明所含道理,或续编故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记能力,又促进了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
⑵加强听说训练,听写结合。
低年级的同学,在说过一个词语或一句正确的通顺的话以后,时间长了就会忘掉。因此,在训练听话说话以后,可以适当地布置听写作业。听说后再写下来,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先听说写词或简单的句子,以后逐步提高要求,听说写比较复杂的句子、一段话或一个小故事。听说写句子,接听、记、说、写的顺序进行,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根据句子的语气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3:23:51 | 只看该作者
三、听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拓宽训练面,为学生提供参与听说训练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使他们的听说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如让学生讨论过生日互相请同学吃饭好不好,以训练他们在讨论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时,我在学生明确了有关要求后,引导他们回忆自己过生日时有没有请亲戚朋友或同学来家吃饭,想一想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并提醒学生既要积极大胆发表意见,又要认真思考,想周到想清楚后才说。同学们做发言准备时,我抓紧时间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为其参加讨论发现意见创造条件。在分组讨论时,我发现有几名平时不善谈的学生想说又不敢说,便加入他们此,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我又根据两种不同意见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大组,让他们在认真准备后,推荐出代表进行了辩论。由于话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上精心准备,辩手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听了都情不自禁地鼓掌。这样教学,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听说训练的积极性,为每位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听说、说话训练创造了机会。
四、开展活动,培养听说的创造性
教师作为主导者还可以结合教学在课外适当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布置不生观看电视少儿节目,把最精彩的故事或内容讲给班上的同学听,听一段录音然后举行复述故事比赛;即席抽题目开展说话比赛;给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自编故事,要求编得具体,说得生动形象,鼓励他们创造性表现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2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