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6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语文课内精要语段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 诗 文 默 写
1、蓬山此去无多路,                     。2、黄梅时节家家雨,                 。
3、李清照《如梦令》中委婉地表达作者怜花惜花之情的句子是:                     
4、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的诗句是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希望人们平平安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月光的句
子是                               ,                                。
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7、一名教师退休后,回到老家继续为山里的孩子们义务教学,人们用李商隐《无题》中的
两句                                    ,                                    
8、晏殊《浣溪沙》,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是           ,              。
9、《使至塞上》中写出边塞的荒凉和沙漠的浩瀚的诗句是                ,            。
10、韦应物《滁州西涧》中能表现作者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的环境的名
句是:                                 ,                                 
11、《泊秦淮》中,诗人借斥责“商女”,直指那些身负天下安危,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
的是                             ,                               。
12、读下面句子,你会想起本册六七单元学过的哪些诗歌名句。
杜甫那颗长了翅膀的心,疾飞巴峡穿巫峡;韦应物如同那野渡自横的小舟,时代的潮流激
不起用世的双桨;李清照的心啊,像那风雨中摇曳的海棠,落下遍地绿肥红瘦。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扇动想象的翅膀,怀着归心似箭的心情,描绘了一
副:“                        ,                       ”迅捷如飞奔赴故乡的画面。
14、《约客》揭示内心世界的点题佳句是:                  ,                。
15、聆听屈原“                ,                ”(《离骚》)的教诲我们不遗余力地
去追求和探索知识和人生的真谛。
16.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含节日的上下句                ,                                                         
《论 语 十 则》
1、按要求用课文原文填空:
⑴子在齐闻《韶》,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⑵孔子讲的对人要宽容的话是                                                  。
⑶曾子自省的三个方面是                                                      。
⑷曾点所说的“                                          ”这些话令孔子大加赞赏。
⑸倾听曾子“                      ,                    ” (《论语十则》)的教导,
我们现在奋发进取,准备将来担当民族振兴的重任。
⑹孔子对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态度是                                      。
2、(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解释句子中的词语。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⑵不以其道得之(道:       )
⑶富而可求也(求:        )            ⑷虽执鞭之士(虽:     )
2.译句。
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3.找出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4.从选文中任选一则,谈谈你的理解。


(二)(甲)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乙)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①攫:jué夺取。 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通“值”。 ⑤ 哂:shěn,讥笑。 ⑥戟手:戟,jǐ。戟手,即“叉手”。2008
1、解词。(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2)市伯随而索其直         
2、翻译(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



3、甲乙两文说明了同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两文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式来教育世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0:01:00 | 只看该作者
全部下载

20081227221306268.rar

40.35 KB, 下载次数: 3336

ra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一、        我们从古以来,……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
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①这一类指代________②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      
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__
4.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a.中国人:______b.中国人: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_
6.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    ]A捏造事实B以偏概全C不明真相D以小见大
7.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
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    。
8.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点词语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①我们从古以来( )②所谓“正史”( )③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④那简直是诬蔑()
【答案】1.表示对正史的否定2.①“这一类”指“埋头苦干的人”等  ②“中国的脊梁”就是现在也未尝少。3.支柱(中坚、栋梁、支撑) “状无宰相”指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4.a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b全体中国人5.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6.B7.有确信,不自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8.①C ②A ③B ④D
(二)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
求法的人”,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
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3.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4.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5.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答案】1.“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2.“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3.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4.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5.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6.如开头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作者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始而盲目自夸,妄自尊大;继而依赖国联,仰人鼻息;终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于变化之中揭示出悲观论者在精神上的节节败退,极富有讽刺意味,写得尖锐泼辣。
(三)“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008
1、选文第二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者盛赞这些“中国的脊梁”有什么意义?
2、“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如何理解?
3.选文第1节中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很多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你认为这对我们的自信力有何影响?
【答案】1、举例论证。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2、自信力的有无,需要以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为依据,不能依据达官贵人及其走狗文人的言论及其认定的事实。3、不矛盾。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4、略
《吴  汉 何  尝  杀 妻》
A①在旧戏舞台上②《吴汉杀妻》一剧的③这个故事情节,,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④而且,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1、解释词语。无中生有                           大书特书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这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第③段中写到“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请找
出证明这一观点的论据。5、“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请结合学过的历史和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B①由于“吴汉字子顏,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
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②然而③上述《后汉书?
1、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第①③段根据什么史料,证明什么?史料         ,证明:                                 
史料                          ,证明:                                 
3、“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查究:吴汉的家庭和夫妇关系到底怎样?”一句起什么作用?
4、从第①段中我们得知吴汉并没有当上王莽的女婿。你还从哪儿可以看出?
【答案】A1、略  2、由旧戏《斩经堂》说起,提出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3、记叙   为下文的批驳树起靶子。4、论据: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5、提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太奸诈,多疑,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很好。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不那么坏。B1、吴汉字子顏,是南阳宛县人。家庭贫穷,在县里供职做亭长。王莽末年,因为宾客事件犯法,逃命到了渔阳。资财缺乏,于是以买卖马匹自食其力。往来于燕蓟之间,所到之处,交往的都是豪杰之士。2、史料:《后汉书.吴汉传》证明:吴汉并不是王莽的亲信,也不是王莽的女婿。史料:《后汉书.吴汉传》证明:吴汉家庭关系很正常,不会有“杀妻”的变故。3、过渡句,承上启下。4、从“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也。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昆弟外家。”这几句看出来吴汉之妻并非王莽之女,否则何必买田宅呢?  

《致 蒋 经 国 先 生 信》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1.本段作者从什么角度对蒋经国进行劝说的?

2.“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中的“伟业”指什么?

3.台湾问题的解决,对于全中国人民都有哪些好处?对蒋经国又有什么好处?用原文回答。


4.本段最后作者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查阅有关资料,谈谈这句话得到的验证了吗?
【答案】1.民族利益2.祖国的和平统一3. 对中国人民的好处: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对蒋经国的好处: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4.开放性试题,比如蒋氏父子一直都希望统一,他们的尸体至今没有安葬,但就现在台湾民进党执政搜形式看,这已很难了;也可说没有验证,因为台湾问题最终还没解决,还不知道最后的结果。
《给布特勒的信》
1.雨果,_______ 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
2、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3.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



(一)(甲)请您想像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
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
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
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
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
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
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
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
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
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
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
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7.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8.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9.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10.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


11.体会文中画“ ”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答案】1.法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2、称呼、写信人姓名、日期 3.摘录略。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说它属于全人类,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作者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为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做铺垫,更利于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7.是想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8.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9.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10.这遗留下来的当年的遗迹上,镌刻着侵略者肆意妄为的痕迹,记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因作者为这尘封着的凝固的历史的废墟,长期没有变化而失望,总企望能看到废墟之上建立起——富强的新国家。11.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茶    馆》
〔王利发〕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
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庞太监〕(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问王利发)刘麻子在这儿哪?
5.本幕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你是根据哪句台词推断出来的?
6.结合剧情,分析下面的台词分别表现了常四爷的什么性格特点。
(1)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2)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7.阅读王利发在这场戏的台词,结合剧情,分析这个时期的王利发的语言特色。
8.这场戏中,哪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冲突?
9.老舍“为什么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
【答案】5.清代末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庞: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你,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丢脑袋! 6.(1)表明常四爷对穷苦百姓的怜悯同情,体现了他正直善良的性格特点。(2)表明他虽是个吃皇粮的旗人,但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真心想使国家变好些,体现了他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性格特点。7.在这场戏中,王利发正当青年,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兴旺发达起来,他的语言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如房东秦二爷说要长房租,并说早晚要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二爷,您说的对!……”“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你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8.秦仲义和王利发发生了冲突,秦仲义要收回王利发的茶馆卖掉,至少要增加房租,以筹资办实业。9.要点:①写《茶馆》这样的戏,老舍有自己的生活积累;②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陈毅市长》
一、齐仰之:朋友?工作的时候------【齐仰之欲发作,气冲冲去开门。2008
1、        齐仰之的一番话,使他一出场便显出鲜明的个性,他是个怎样的人?
2、        陈毅市长“索性将手指一直按在电铃的揿钮上”这个细节,反映了陈毅市长怎样的性格?
3、“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在文中出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1、齐仰之是一个固执、急躁、清高的人。2、他是一个坚毅、倔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3、“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刻画了齐仰之潜心钻研,惜时如金的形象,同时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及表现作品主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说说下列句中“化学”一词的含义:
1 我认为,齐先生虽是海内闻名的化学专家,可是对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
2 陈市长真不愧是共产党人的化学家,没想到你的光临使我这个多年不问政治、不问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学变化!
三、陈毅进了齐仰之的住屋后,为什么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说齐仰之的屋“苔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是什么意思?
四、这场戏的舞台说明中写了陈毅有三次看表的动作。请你结合情节具体说说陈毅每次看表的心理活动是否相同?
五、陈毅为什么把共产党人的革命比作“化学”!这样比喻对推动故事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答案】二、1.“化学专家”中的“化学”是指自然科学中的化学。“一门化学”中的“化学”是指社会变化之学的意思。 2.“化学家”中的“化学”指改革,变化。“化学变化”中的“化学”可理解为“象化学那样的”。三、陈毅理解知识分子的“德”,从陋室看到了齐仰之的抱负,所以一下子想到了《陋室铭》。“苔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是说,齐仰之的住处比刘禹锡的还“陋”,用诙谐幽默的话缓和了当时的气氛,也给人亲切、爽朗的好感。四、第一次是在齐仰之看表之后,为计算时间心里有数而看。第二次是在齐仰之“急盼赐教”时,陈毅深知齐仰之求知心切,有意突出求知与谈话不得超过三分钟这一规矩的矛盾,让齐仰之自动打破惯例。这次看表很有喜剧色彩。第三次看表是在齐仰之接受邀请之后,陈毅尊重科学家的工作,不肯多占用时间。三次看表虽是细节动作,但刻画了陈毅机敏、灵活的性格,多安排在情节发展的重要时刻表现了陈毅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五、这是陈毅高超的说话艺术的表现,把革命政治说成“化学”,非常切合齐仰之这个化学家的身份,能够引起齐仰之的谈话兴趣和极大注意。这个妙喻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精段阅读训练
选段:从“齐仰之:你们真的要办药厂!”到“陈毅: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详见课文)
阅读训练题设计: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①只可就见(         ) ②不可屈致       )
③枉驾来访(             ) ④礼贤下士(          )
2)“所以我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这句话出自典故(     )一语,表现陈毅                                         (3)齐仰之一段话充分表达了他的性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固执急躁 B.自我醒悟C.认识正确 D.爱国情感
(4)语段中“化学”比喻(                                                   );“碱性”比喻(                            );“中和”比喻                                                
⑸这段话在全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1)①接近,靠近②达到③旧时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④尊敬、礼貌⑵三顾茅庐  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以一片赤诚之心尊重知识分子。⑶A⑷社会变化之学改变、转移人心;陈毅关心国计民生,尊重科学;政治需要科学,科学必须为政治服务,政治与科学中和。⑸这是情节高潮部分,矛盾解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孔   乙   己》
(一)中秋之后,-------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选段开头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是什么?
2、“摸出四文大钱”和前文“排出九文大钱”形成鲜明对比,你认为“摸”和“排”对刻
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孔乙己对自己的事乃至折腿,总是不断地争辩、掩饰,甚至说谎,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
格特点?
4、“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以及孔乙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
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品读此处,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环境描写;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一种悲凉的气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虚荣与穷酸相。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对比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3、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至死不悟。4、批判酒客的愚昧麻木,人与人之间的冷酷麻木也是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
(二)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2007
1、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
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得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额上的青筋跳跳绽出”的“绽”字十分传神,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上文不止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
4、若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改为”先是打……后来写服辩”是否更合情理?为
什么?。
【答案】1、写出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为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典型环境。2、原句好。2、写出了孔乙己额上青筋暴起历历可数。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孔乙己当时的窘迫的神情。3、显示了世态炎凉。4、这样写,是说孔乙己在认罪之后,仍然遭受毒打,更加揭露了丁举人暴戾凶狠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
(三)(2007年河南中考)(甲)中秋过后,-----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乙)范进不看
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我中了!”说着,
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
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
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请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乙已和范进都是的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二人境况不同,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
酒店的人对孔乙已的态度是________      众邻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                                
3.孔乙己被摧残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造成二人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
4.甲段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已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乙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               
5.(甲)(乙)两段文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请从上边
两段文字中摘抄三例你最为欣赏的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
摘抄1.________2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1.________2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甲)孔乙已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意思对即可)2、冷嘲热讽(冷漠无情); 趋炎附势(阿谀奉承)。3.偷东西被打; 因中举而喜极发疯;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文化的毒害,封建社会的毒害等) (意思对即可)4.既批判又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 (意思对即可)5.例如: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已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性格特点。又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利欲熏心的性格特点。(举一例既可,只摘句不给分,分析合理即可)
《一厘米》
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令人想起餐厅和饭店。
1.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什么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
过程怎样?
2、为什么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忍的态度?
3. 如果小说不加入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
4 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为什么?
【答案】1、买票  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①安静、自信、镇定、有点洋洋得意。②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③恐惧。  2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3、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这也是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4、优点:对工作负责任,







《中 国 人 失 掉 自  信 力 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白 杨 礼 赞》
(一)甲:① 那是。② 它的干③ 它的。④ 它的⑤ 它的⑥ 这是⑦ 哪怕
乙:让那些-----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 选择甲段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    )
A、①② | ③④⑤ | ⑥⑦      B、① | ②③④⑤ | ⑥⑦
C. ①②③ | ④⑤ | ⑥⑦      D. ① | ②③④⑤⑥ | ⑦
2、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 写白杨树外形的目的是什么?
3、        甲文中有些地方写白杨树的内在美,请在选文中选出能体现白杨树内在美的词语,
4、甲文中第①句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乙文运用的是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6、        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句中的“虽”“却”
两字去掉,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1、B2、干、枝、叶、皮。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3.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4. 拟人,总写白杨树外形美  5. 对比  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表达了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突出对白杨树的赞美,深化了主题  6表达效果不好,因为原句将环境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做对照,更能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去掉“虽”“却”两字后,减弱了这种效果。
(二)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力求上进的精神。2008
1、选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至少说出两个)                        
2、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具体阐释白杨树象征的华北平原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3、你如何评价茅盾先生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
【答案】1、欲扬先抑,反问加排比,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展开联想,由赞美树到赞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托物言志。2、日寇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3、好,语言铿锵有力,感情强烈浓重,富有感染力。(或不好,读者品味想象的空间少,少了含蓄蕴藉之美。)
(三)阅读《白杨礼赞》第7段,完成下列各题。
1.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答案】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囚  绿   记》
(一)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2.选文第一句提到的“一种自私的念头”,还可以用文中的另一个词语进行更形象、更
贴切、更简练的表述,那个词语是                                           。
3.第④段开头的“柔绿”和“嫩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4.划线句子中,“我的计划”指什么?“不得不变更”的原因是什么?
5.用“   ”在选文中画出两处能表现常春藤性格的语句。
6.选文中的青藤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7.“我”心里把青藤当作了“绿友”,而实际上它成为了“我”的“绿囚”。请思考并
回答:怎样对待朋友,才是真够朋友?
【答案】1.囚绿和放绿的过程。2.魔念3.不能。因为从“柔绿”到“嫩黄”,写出了青藤“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的过程。如果互换,就与事实不相符了。4.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话催我赶速南归。5.第③段“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第④段中的“它的固执,无亲热”;第⑥段中的“永不屈服于黑暗”。6.象征了不甘被囚顽强抗争,执著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7、示例:与朋友交往,不应自私,不能只让朋友为我做事,更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朋友的痛苦之上,而是应当体察朋友之苦,帮朋友排忧解难,支持朋友的个性和选择,因朋友的快乐而快乐。
(二)(1)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7)……临行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8、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填写下列空格。
文章以“       ——        ——        ——念绿”为线索,借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绿
友)的赞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                                的圣洁灵魂。
9、第一段中哪个词语集中表露了作者对陋室里这片绿色的欢喜之情?第二段中哪些动词既
渐次描写了常春藤的生长过程,又突出了它的旺盛生命力?
10.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作者“囚绿”的原因。
11、归纳第(3)段的主要内容:
12、文段写作者的“囚绿”——“放绿”,你从中得到什么感悟?                        
【答案】8、恋绿——囚绿——放绿  追求光明9.第一段:快活 第二段:伸开  攀住  舒开10.为了让绿色与我更接近、亲密,装饰房间,抚平心中的抑郁,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我把绿囚住。11、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生长的景象,及给我带来喜悦。12、略。答案只要切合本文的中心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鱼 我 所 欲 也》
(一)鱼,我所欲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二者不可得兼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B①故患有所不避也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C①所恶有甚于死者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D①舍生而取义者也②任重而道远
2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10字内)然后从                     
                    两面进行道理论证。
3.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就是                 。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一句中“由是”句中解
释为                      ,“不用”“不为”者指的人是               
5解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             )
6.翻译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
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言或行       



8.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
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
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二)[甲]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
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
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解词。(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3)比其反也               (4)则如之何              
2、翻译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王顾左右而言他                                               
3、问答。
(1)甲文的观点是                                    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                                                   
(2)乙文孟子指出齐宣王在治政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三)【甲】鱼,……故患有所不辟也。【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注:①芝兰:一中香草②鲍鱼:咸鱼③肆:店铺④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词。⑴故不为苟得也.                 ⑵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游于是乎始   B,即与之化矣   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     妇拍而呜之   D亦我所欲也 亦与之化矣
3翻译。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四)【甲】鱼,……故患有所不辟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1、解词。故患有所不辟也              则不能无求               
2、翻译(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3、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


(五)【甲】鱼,……贤者能勿丧耳【乙】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词。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永之氓咸善游          吾腰千钱            
2翻译。⑴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⑵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一句话在文中的最主要作用是什么?


4、阅读两则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捕  蛇 者 说》
(一)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又安敢毒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⑵而乡邻之生日蹙(         )
   ⑶隳突乎南北(         )              ⑷谨食之,时而献焉(     )
2、翻译下列句子。
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3、选择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
A非死/则徙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四五焉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
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5、文中是怎样描写悍吏来乡索租的。


6、这段选文让你了解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词。(1)当其租入   ____________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____________
(3)貌若甚戚者 ____________          (4)故为之说 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若毒之乎 B.太医以王命聚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D.又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填空。(1)点明文意主旨的一句话是                                    
(2)作者面对蒋氏诉说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的语句是:                           
(3)作者把改变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于封建统治者,表现出阶级局限性的一句是:
                                                                                
4、        下面是对文中“熙熙而乐”的“乐”字的几种理解,联系全文,选出符合文意、准确
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项(多项选择)。(    ) ?
A蒋氏所说的“乐”是相对于“乡邻之旦旦有是”而言的,是一种不幸之中的自我庆幸。
B蒋氏以比受赋敛之苦的乡邻“后死”为乐,其实根本无乐可言,这是以乐写悲。C 蒋氏不愿“更役复赋”,是因为捕蛇虽苦,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D蒋氏除一年两次涉死外,其余时间可以逍遥自在,苦尽甘来,也可算一大乐事。E“乐”用得巧妙,因免遭官吏索租骚扰,可后死于不捕蛇的乡亲而“乐”,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旨。
6、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三)(甲)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 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乙)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词语。小子识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壹似重有忧者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这两段文章所表现的共同主题是                                          
②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③孔子和柳宗元分别用              和             同残暴的统治作对比。
(四)【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乙】吾氏三世居是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1、解词
日光下澈                            虽鸡狗不得宁焉                  
2、翻译。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3、填空。
(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             朝代的            
(2)甲文运用的         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运用了        的写法,使“赋敛之毒”与“异蛇之毒”形成强烈反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30 01: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