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师听后感评价
2012年12月13日(星期四),上海延安初级中学来我校援教的王玉宝老师,在我校上了一节组内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3节,课题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是为次日省公开课作热身准备的,这节课得到听课老师们的一至好评。
一、教学过程回顾
本节课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活动的:
新课引入:
让每个学生用相同规格的透镜、让同一个发光体在有刻度标记的光屏上成像,观察像的倒正、虚实,根据光屏上的格子估计像的高度。请课堂上离发光体远近不同的同学交流各自观察所得,根据学生得到的像的大小不同,提出问题:一样的发光体、一样的透镜,为什么得到的像大小不同?学生回答:发光体到透镜的距离不同,老师讲解,这个距离就是物距。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通过幻灯片向学生介绍器材名称、介绍物距像距的意义和在光具座上如何找到物距像距,让学生尝试通过设备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告知透镜、烛焰、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让学生交流根顺利找到清晰的像的办法:透镜已固定,先固定作为物的发光体,再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第二环节:合作小组分工,一个组在光屏上找到三次倒立放大的像,另一个组在光屏上找三次倒立缩小的像,根据学习记录卡上的表格,把成像对应的物距和像距记录下来。学生操作的时候,老师一直走来走去重复着布置的任务,要求学生在数据记录好后相互讨论,从记录的数据中找成像的规律。
第三环节:学生交流发现的初步规律——像距大于物距,像就比物大;反之像就比物距小。老师板书初步规律。
第四环节:老师叫学生交流记录数据,老师通过多媒体把数据输入幻灯片上的表格里,相应的实验图上出现物和像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引导学生从中得到更加具体的成像规律。学生的数据非常精确,其中两个组物距和像距数据刚好是相反的(非常精准),老师输入数据后,屏幕上就显示出成实像的规律来。
第五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的位置在二倍焦距之外。从多数数据中引导学生得出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在二倍焦距之外。
第六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选择1倍焦距和2倍焦距作为物距成像的分界点?学生讨论未果,老师让学生实验,把发光体放在2倍焦距处观察成像。学生活动,发现成倒立、等大、实像。所以二倍焦距位置是实像成放大与缩小的转折点。老师进一点让学生把发光体放在焦点处,引导学生找像并观察虚像,说明焦距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从而进一步完整透镜成像特点。
反馈评价:
学生运用发现的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解释新课教学前发光体戌像符合哪个规律,为什么不同位置的学生看到的像大小有差别。老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总结和发现。
二、浅析教学活动成功的原因
1.用学生的思路上课
要做什么(问题由来)——如何去做(实验设计)——做了之后发现了什么(证据分析)——结果如何更加精确一些(深入分析)——如何把它表达出来(最后结论)——有什么用处(反馈应用)。这是初中物理课中规律教学的一般思路。不一般的是,王老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推进的,主导但不控制,让学生亲历,听学生表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做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或方法,而是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认识和表示物距、像距;如何发现更加精细的规律;如何发现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转折点、如何认识实像和虚像的转折点。这些引导都是源自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没有越位、更没有强加。我们常说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对这个提法有些反感,课堂是按照现行教学体制组织的,几十个人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又不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自主想要的课堂,怎么能真正还给学生呢?又如何还得出去呢?王老师这节课,我也不想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来评价,但他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探究规律的责任交给了学生,这正是我们的课堂上所缺乏的。
2.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有广度和深度
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学生的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是每一个老师最现实的教育使命。因为参与是教学的前提,有了参与才有有效的学习。这节课学生参与程度相当高,我观察一下,有这么几个原因:1.王老师真正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他在对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负责,而不是单纯地对落实具体的知识点的教学负责。即王老师是在教人而不是在教知识,所以,他的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真实地参与进来。2.王老师在教学中恰当的角色定位。他无疑比学生更加了解如何去用这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更加知道那个规律的具体内容。但他没有以一个权威的姿态在课堂上作主宰、控制,而是用一个个精心的环节设计引导学生来观察、思考、发现、表达、反思,形成技能和认识,王老师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突出自己的课堂表现,在指导上没有缺位、在主体上也没有越位。3.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丰富美好的经历。学生之所以能够主动全面的参与,因为他们感觉到他们所经历的有趣味、有意义、有价值。而这种感觉,是王老师创造的条件。一是器材的新颖,二是操作的方便,三是结果的精确。为此,王老师花费了很多心血。
3.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得到了相关证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相关结果,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学科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更加有利于他们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效率。这个高效的原因有:1.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当性。王老师选择自主型教学方法,即学生独立地解决由自己或老师提出的课题,老师只提供适当的帮助,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其中具体的实验法、发现法、谈话法、讨论法都运用得恰当而自如,把直观和抽象、老师引导和学生活动、语言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2.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刻性。说王老师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是基于这几点:一是教学的目标不单是找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更是要经验探究规律的过程。二是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难点是总结规律时为什么要以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为物距的分界点,这里面体现了怎样的思维布局。三是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会遇到的难点如物距和像距的确定,物和像的大小的确定如何突破。这节课中种种巧妙的处理说明了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学科老师的专业高度并不在于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对考试题目的解答,而在于对科学知识的布局和对科学思维方式的理解。3.课堂教与学目标的统一性。王老师把教的目的寄于学的目的,通过学的目标的达成证明教的目标的达成。他的教学凸现学生要学习什么,而不是他要教给学生什么,所以他考虑得多的是对于这个学习内容,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经历,如何把这种学习经历组合进课堂中来,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节课对学生无疑是有吸引力的,因为课堂的活动和教学离得学生近,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这节课也是有导向力的,因为通过活动,学生超越了当下的水平,他们不仅仅记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知道为什么要去研究这个规律、如何去研究这个规律、如何去总结这个规律。当老师的幸福在于教学品味,而教学品味在于能告诉学生知识的所以然。
不一样的理念就有不一样的做法,不一样的做法就有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精彩就有不一样的效果。听了王老师这节课,感觉我们要学习的有很多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