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尝试
_____《藤野先生》教学案例分析
凤宝骏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教材,我在具体的教学中多方尝试,使学生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适度点拨,抓突破口——为理顺阅读思路作铺垫。
由于这篇文章较长,学生难以把握,我就要求学生先把前五个自然段加以认真阅读,然后教师适度点拨:
<1>前两个自然段主要是写什么?
<2>后两个自然段又是写什么?重点突出什么方面?
<3>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什么态度?
通过有关知识的点拨,加深了对后面课文的理解。
顺藤摸瓜,串缀全文——为理解课文创设情境。
在后文的分析过程中,我采用:1.启发示提问。要求学生明白鲁迅到日本就是去学医的,而且已吃尽了苦头,但又为什么没学完就不学了?引导学生联系有关内容(考试、看电影事件)使学生明白,作为中国人,他们毫无做为中国人的尊严和人格可言。2.激情式提问。在当时那种场合,鲁迅先生是怎样做的?如果换成了你会如何做?这样,由他人涉及自己,激发学生的人格尊严和爱国情怀,吧他们带入情境。
理清思路,深化中心——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显性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突出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反衬作用,文章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就对藤野先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重点强调了对鲁迅慈父般的关心,实际上这一内容更烘托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爱国激情。学生理解了这点之后,继续启发,晓以事理。鲁迅对于这样一位慈父般的老师的挽留,为什么最终还是拒绝了?课堂讨论得出结论,鲁迅是为了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实际上就是民族尊严,不惜抛弃一切,牺牲一切,更反映了他爱国超过一切。
由于这篇文章文字比较长,相对一个初中生来讲,了解了这些还是零碎的,仍需进一步点示。比如,开头部分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以及在离开东京去仙台的途中,特别是后者,鲁迅只是突出了”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就是因为东京的耳闻目睹使怀有伟大抱负的鲁迅感到痛心,又不愿忘掉自己的使命,以致宁愿去忍受蚊虫的叮咬和咽难以下咽的吁梗汤,也不愿继续在东京再待下去了,体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
总之,通过这样一一分析,鲁迅强烈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已跃然纸上,学生也自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熏陶和教育。
《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内容蕴意深奥,与学生生活偏离,要使学生真正懂得课文,确实需要教师的一番引导工夫,但是本教学尝试却较为成功,细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
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全面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在教学中始终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尊重学生,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兴趣中说话训练,尤其是面对这么一位“慈父”般的老师,自己为什么还要选择离开他话题,学生畅所欲言。
农村中学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他们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气氛经常表
现为沉闷,一些老师图省事只好一言堂,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这一直是我深深思考的问题,这堂课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至少我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立身之本,同时教学过程也证明了老师是尊重他们的,是爱他们的,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