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3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林中小溪》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7:5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林中小溪》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寓情于景”的优美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是苏联作家普里什文。文章是写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森林中的景色的,它以小溪流淌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貌,以及从中显现出的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溪流成为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由于合校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情绪不稳定,大部分能主动学习,但部分学生还是目标不明确。
2.学生基础较差,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3.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林中小溪(一)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坚定乐观生活信念。
   
教学资源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魅力。
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
整体设计:
1、            知识点:写景散文的常识。景语中蕴含的情语。
2、            考点:妙句赏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7:54:5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我是第一次带初三,明显感觉到初三语文教学与初一、初二有不同,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学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应对及操作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上。
    一、  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学生到了初三,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很多的阅读文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各种形式在考知识点,可是我们的初三学生,到了临考前,诸如连人物描写的几种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诸如修辞手法的几种形式(比喻、排比、拟人)都还是模糊一片。虽然我临时突击,以结构图的形式把知识点给予明确的概括,在阅读文章中予以强化,可是张冠李戴的现象依然是相当多的。
    单靠初三的复习突击,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时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就把知识点的梳理系统化,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知识点就有了一个消化到内化到运用的过程。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对他们来讲,就不会再具有如此的难度。
    二、要训练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很简单,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但是长期下来,学生一个养成了惰性,二来,对听来的答案他们也难以真正掌握。
      如果,在更早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借助学习资料自己找答案的习惯,他们的自学能力会有更多的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和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感反应都会有更乐观的表现,碰到这样的选词填空的题目,也会更有信心。
    三、要让学生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答题
      很多时候,学生在碰到类似的阅读问题的时候,信手写来,凭着感觉走是最常见的答题方法。其实,阅读文章的答题也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学生在答题前就有这样的答题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从内容看,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或作铺垫,或埋伏笔……那么他们在答这道题时,答题的大方向是不会出错的,同时,这样的答题技巧也会自然地对他们的答题语言进行约束,出现更多的得分点。
      这样看来,我以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搞阅读文的题海战术,但是,做一篇文章,却应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让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了解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熟悉并掌握一些经常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技巧与规律,并能在阅读文训练中发挥运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07:54:32 | 只看该作者
教 学 过 程
教学心得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课前准备:(出示课件)  
  1、预习检测,读准下面字词
 粼粼( ) 吝啬( ) 竭尽( )  簌簌( )
  茸茸( ) qiè意( ) 涟yī( )  chánchán流水( )
  和xù( ) 干hé( ) 车zhé( ) 分道扬biāo( )
2、作者相关资料
检查、导入                                
1、  注意注音并解释,点名让一位学生完成
2、  导入新课: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2
、作者资料展示。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二、目标解析: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
.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三、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写作内容,体会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美丽。

2
.指明基础较好学生朗读,教师选段泛读。


示范:
1、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
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

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2、泛读、指读、齐读。
四、合作探究
核心问题(一)  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核心问题(二)1、作者是如何将自然之美和小溪内在的品质写出来的。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小组讨论,找代表回答,注意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2、.指导学生从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3
.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点拨: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中语言回答,并注意整合和简化语言,提炼语言注意准确性。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
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讲解: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                                                    
五、检测与评价
完成课堂检测题                        
1、展示:检测题(课件)。
2、小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22: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