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大美容误区让你悄悄变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九大护肤恶习你有吗?

   10年后,究竟是哪种容颜,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全凭自己的护肤习惯。从护肤习惯入手,解析你10年后的模样。习惯成自然,护肤也一样,我们每天都洗脸、润肤,有的人还经常化妆,可是,您一贯实施的护肤方法都正确吗?为了你的“面子”问题,看看下面的事例,对号入座,紧急纠错,不要让皮肤在美容的误区里越来越差。

   恶习一:

  把紧肤水直接倒在手上,以为用手拍打会让紧肤水更易被吸收。

  分析:将紧肤水倒在手上拍打,既起不到再次清洁的作用,紧肤水又会在拍脸的过程中流掉,其实挺浪费的。

  正确的做法是:取适量紧肤水浸湿化妆棉后,轻轻地涂抹在已洁净的面部同时也更卫生。

   恶习二:

  涂眼霜的时候,习惯又快又用力,三两下就完成了。

  分析:眼部肌肤是脸上最脆弱的部位,如果你用力涂抹或过度拉扯,会让皱纹越来越多。

  正确涂眼霜的方法是:用中指指腹轻柔涂抹于眼部四周肌肤。动作要慢要轻,可在眼部四周轻轻点弹,并顺着一定方向稍做按摩。

   恶习三:

  每次洗完脸后,会用毛巾擦干脸上的水分。

  分析:粗糙的毛巾在细嫩的皮肤上揉搓,不但会伤害并刺激皮肤,让肌肤长细纹,还会暗藏细菌呢!

  正确的做法是:洗完脸,用毛巾或面巾纸将水按干,比用擦干的方法对皮肤的拉扯和伤害要轻得多。尤其是在脸上长了痘痘的时候,必须用面巾纸代替毛巾,并以按压的方式吸掉水分,这样才不会造成细菌感染。

   恶习四:

  习惯早上直接用清水洗脸,反正前一天晚上已经洗干净了。

  分析:皮肤经过一整夜的新陈代谢,其实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干净,仅仅用清水如何能彻底清除?如果污垢没有清洁干净,之后又化妆,就很容易堵塞毛孔,产生黑头、粉刺等。

  正确的做法是:使用洁面乳洗脸,在彻底清洁的同时给予肌肤丰富的水分,使肌肤镇定舒适,恢复肌肤清新、柔嫩的感觉。

   恶习五:

  进行面部按摩时,时间愈久愈好。

  分析:面部按摩的时间宜适度,不可太长或太短,必须视肤质、皮肤的状况和年龄来定。

  正确的做法是:一般来说,中性皮肤的按摩时间为10分钟左右。干性皮肤的按摩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油性皮肤的按摩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之内。过敏性皮肤则最好不要做按摩。

   恶习六:

  觉得用洁面乳卸妆也是一样的,不一定非要使用专用的卸妆品。

  分析:只用一般的洁面乳/露卸妆是否已足够?大家都知道,一般洁面乳往往无法达到彻底卸妆的目的,这时,你就需要专门的卸妆品帮忙了

  正确的做法是:卸妆是第一步,卸妆后再用洁面乳对毛孔内的污垢、油脂及残余化妆品进行再次清除,就可令肌肤更干净爽洁。

   恶习七:

  是干性皮肤,所以不能使用美白产品。

  分析:干性皮肤与使用美白产品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干性皮肤一定要将保湿放在首位,以充足的水分保证肌肤的自然代谢正常化,否则美白成分不会被肌肤吸收。

  更好的做法是:最好能在夜晚多加用美白精华素或晚霜,让肌肤充分吸收营养,才能逐渐显现美白的效果。

  恶习八:

  每次卸妆时,总是先用纸巾直接抹去唇膏,然后再洗脸。

  分析:直接用纸巾抹去唇膏,这样做对嘴唇的刺激过于强烈,会对唇下皮肤的毛细血管造成破坏,长此以往会令唇色改变,严重的甚至引发炎症。

  正确的做法是:唇部肌肤也需要专用卸妆品。取适量眼唇卸妆液于化妆棉上,轻轻涂抹,让唇膏浮离嘴唇,再以化妆棉或纸巾擦拭干净。

   恶习九:

  无论是护肤品,还是彩妆都节约用,常将用剩的再放回去,以备下次使用。

  分析:保证美容化妆品的干净不变质,在美容化妆时需格外当心。因为变质或不洁的化妆品不但不会使面容得以美化,还有可能污染皮肤,使皮肤变得粗糙或产生色素沉着。

  正确的做法是:在平日使用美容化妆品时,首先应尽可能避免用不洁的手指去挖取瓶/盒内的产品,以免细菌感染到里面尚未使用的部分。建议用挖勺或粉扑取用每次所需的化妆品;若取出的化妆品尚未用完,谨记不要再放回瓶内,以免造成污损。化妆品用后要把留在瓶口处的残渍用纸巾擦拭干净,再把盖子拧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14: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