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小结的一些看法小语优秀论文选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16:0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小结的一些看法小语优秀论文选登
[摘要] 课堂教学的小结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计划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任务,即完成课堂某一阶段知识点的步骤。课堂小结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因文制宜,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都应阐明。语文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教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就要突出精髓、把握重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关键词]课堂小结    因文制宜    有效    推波助澜   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的小结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计划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任务,即完成课堂某一阶段知识点的步骤。它是一节或一次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学生对所讲授内容作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吸收。可见,课堂小结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课堂小结必须围绕着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课前备课时,教师要潜心专研教材,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符合既定教育教学目标、体现教材本身特点的小结。它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因文制宜,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都应阐明。语文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教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就要突出精髓、把握重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对于一些带规律性的解题方法、学习方法等,要及时进行归纳小结。通过小结加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一些充满情趣的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值得注意的一点,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课堂小结这最后的几分钟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如在上《梦圆飞天》时,我是这样小结的: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但茫茫宇宙,留给人类,留给中国人的还有无休止的探索,同学们想去了解太空吗?想去遨游太空吗?让我们现在就树立理想吧。
二、发散思维,无边求索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例如我教《早》一课时,采用了这方法。《早》通过写鲁迅小时候一次迟到而立誓“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品质。从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多么的珍惜时间呀。难怪他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那么,鲁迅珍惜时间的事情还有哪些呢?
三、搭桥引路,直插文本
这是在教学一个课时(或一篇课文、  —个单元)将结束时,用以小结本课时(本篇课文、本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领域的承上启性的谈话,这种方法用得好,可以使整篇课文(或整个单元、整册书)的教学形成—个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各部分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激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作进一步钻研。如教学《神奇的克隆》时我说:“克隆造福于人类,但克隆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会是什么呢?同学们可课后继续探讨”。
四、存疑留问,继续探讨
就是指在本来已经基本结束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又有意地设计一些新问题,或布置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但又超出难度的作业题,制造一种“质疑问难的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与练习中度过课堂的结尾时间。这种“本来无疑又现疑”的结尾法,能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从内涵与外延上得到扩展,又同时产生着一种“常学须常疑,常疑需常学”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这又叫“常教常新法”。如:我在《凡卡》一课快要结束时总结:凡卡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他多么渴望爷爷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生活,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爷爷会来接他吗?爷爷能来接他吗?通过这样一问,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意图的思索、探究。
五、推波助澜,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是语文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实践活动。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师的“推波助澜”式的小结可激起学生课后延伸的兴趣。如:学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可开展《小动物尾巴作用》的汇报演说活动。学生可通过阅读课外书,找资料等渠道了解了很多小动物的尾巴的用处。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即丰富了学生知识领域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六、自我评价,寻找得失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这是个无法定量表现的内容,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课后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如: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体验?对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能否轻松完成?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等等,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基础,分次分批进行课后自我评价。
的确,日复一日的课堂小结,原认为早已成为定局,我认识到课堂小结也有它的精彩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学情采用恰当巧妙的处理,就会发现精彩的小结处理不但能体现了学科的人文性,而且能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加强了学科的整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小结一改过去学生机械应答、被动回忆的状况,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课堂上,他们尽情地表述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地表达着富有内涵,又颇具个性色彩的学习成果,在优化和梳理认知结构的同时,思维的拓展性,开放性及浓浓的人文情怀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创造着美,描述着自己的所见所思,学得生动快乐,学得丰富多彩。
参教文献:
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吴忠豪:《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6: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