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7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公开课电和磁教学设计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07:5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第三章的第一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做通电导线和指南针,通电线圈和指南针这两个实验,观察和发现电可以产生磁这一科学现象,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从上几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重点培养。相对来说男生大都比较"听话",对待科学课比较认真,课前准备都相当认真,对于老师课外布置的任务都能很好的完成,但是上课时发言不够积极,男生好动,经常丢三落四,但是上课大多数都能踊跃思考,大胆发言。因此,要让男女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让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07:55:03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电和磁”是“能量”单元的第一课,站在“能量”角度看,本单元从“电和磁”开始引入,电能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一直到第6课“电能和能量”才正式提出“能量”一词,到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研究哪些能量可以转换成电能,到第8课“能量与太阳”一课对能量进行拓展,煤、石油、天然气中蕴藏的能量和太阳能的关系。电磁现象在本单元中是作为一个重点进行研究的,它的研究是要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要关注电磁现象的每一个细节,如偏转,偏转的角度,怎样偏转?通电时怎样?断电后怎样?因为断电后指南针要转回原来的位置,也会动。有的学生就会认为通电、断电都会偏转,那就说明与电无关了。所以要学生通过讨论明白,断电后的转动是指南针要回到原来的位置,不是发生新的或再一次的偏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07:54: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21 07:55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二、实验一(通电直导线与指南针)


三、实验二(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简述100多年前奥斯特做的那个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的事项
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的实验中的得与失

猜测实验的过程
学生组装电路,观察,进行表述发现的科学现象
学生总结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引出电可以产生磁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不同于众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和表述
学会总结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第三章 能量
第一节 电和磁
通电                    偏转                有磁性
                                       
导线                   指南针                          电生磁
                                         
断电                    不偏转             无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21: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