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第8课《剪纸故事》教学设计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9:5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七册第8课内容,是融剪、刻、说为一体的剪纸课,要求学生大胆地直接剪出人物外形,用刀刻划出人物细节,并将剪、刻完成的人物形象经组合粘贴在一起编成故事说一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剪纸的形式,表达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事情和了解的故事,借以抒发内在蕴涵的情感,同时通过对剪纸这种独特形式的学习来和民族艺术更为贴近。     

本节课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对学生的实践,探索,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感悟、美化、想像生活作了较好的铺垫。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知识和经验,好奇心强,但是学习方法仍然比较单一,所以我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多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学生就会更有学习兴趣,保持他们对美术的爱好,使学生体会到美术的魅力。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他们能够主动的进行探究、复习、提高。

教学目标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A,认知目标:①.掌握剪、刻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②.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③.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设计能力,并能对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C,审美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随意剪出事物的外形,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应该让学生抛开对称规则,依靠视觉平衡和对事物形态比例的基本了解,按自己的意愿剪,尽量做到自然、流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9:54:4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1、本课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做到学与练相结合,教学效果很好。

2、注重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扩展他们的想像空间,为他们 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3、新颖的评价方案的实行,让学生有了目标和责任感,使学生更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做到团结协作。

4、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有限,只有部分学生可以上来讲剪纸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9:54:37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故事引入
出示课件,口述我和妹妹去公园喂鸽子故事。
说说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的身边曾经发生过的有趣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故事交流
指名说说有趣的故事。
全班交流。
为下面的剪纸提供构思的题材
三、演示制作步骤
教师示范剪刻步骤。
随意剪出外形。
剪或刻出人物的细节、花纹。
ƒ组合粘贴。
添加道具。
1说一说:在这些民间剪纸作品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张的细节和花纹的处理?花纹有什么特点?
2给老师剪的纸编个故事。
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勾起学生主动学习剪纸的求知欲望。
四、欣赏剪纸作品
出示课件,一起观察欣赏剪纸,评述作品。
欣赏剪纸,评述作品。说一说出现最多的剪纸装饰手法。
增加学生理性认识,进一步突出本课重点和难点。
五、实践合作
1提出合作要求。
2、巡堂指导。
3、启发引导。
1小组合理分工,参与制作一个人物、动物或景物,互相协调,使作业具有整体感和一定的情节。
2粘贴好后说说自己小组的剪纸故事。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
六、作品展示
明确活动要求。
1、将自己小组的作品贴在展示台上。
2、小组派代表到台前讲创作的剪纸故事。
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评选、总结
1引导对作品进行评价。
2、组织评选各种奖项。
3、总结。
1、评价作品。
2、进行活动的自我评价及互评。
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第8课   剪纸故事
    月牙纹:
    锯齿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7: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