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03|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表格式教案合集免费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1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套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表格式教案合集免费下载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件,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rar (91.71 KB, 下载次数: 1023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18:21 | 只看该作者


课 题: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李锐    备课时间:2012/12/13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养成每天读报,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指导
1、自读课文,了解部分词语
2、指名逐段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讨论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写了什么?
(2)出示: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了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理解“九霄云外”,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像这样的人和事,你们身边有吗?
(3)引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
(4)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呢?
2、学习第二段
画出写读报方法的句子。
找出读报纸要注意的事情。
3、学习第三段
讨论:经常读报有哪些好处?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实践活动
开展“报纸剪贴”读报评报活动。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18:17 | 只看该作者


课 题:24.大自然的文字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李锐    备课时间:2012/12/11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第一课时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2)指名说一说。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1)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2)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第二课时
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18:13 | 只看该作者

课 题:23.学与问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李锐    备课时间:2012/12/7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真理。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18:09 | 只看该作者


课 题:22.古诗两首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李锐    备课时间:2012/12/5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5、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7、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8、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9、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这首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措方塘。如许:如此。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三、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2、请二至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18:05 | 只看该作者

课 题: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练习六教案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黄建华    备课时间:2012/11/22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习倒顺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和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使用的语言很有趣,有的词倒个个儿,就变成了另外一个词,我们听一段相声。
(2)教师放事先准备好的《有趣的倒顺词》的录音,要求学生对照题中的文字来听。
(3)学生练读这段相声,重点注意加点的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学生说出每组加点词的区别。(词义和用法)
(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倒顺词的规律。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认真读题中的每一对倒顺词。(要求学生体会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生小结。(有的一组倒顺词词义有区别,有的没有大的区别)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再次听录音,边听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倒顺词。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自想出的倒顺词。
(3)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把自己想到的倒顺词补充到相声中去。
(4)拓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这样的词,学着去用)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大风歌》。
(1)学生自由地读诗,对于像“兮”等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
(2)教师范读。(读出诗的磅礴的气势)
(3)学生对照题中注释大致理解诗意。
(4)集体练读,同坐练背。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诗中表现出刘邦的英雄气概,有磅礴的气势”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自己读后的感受。
(3)拓展。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欣赏。
(4)师生评议。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给家乡孩子的信》。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引导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宽广、事物、希望”等词的写法,并注意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你最喜欢哪句名言?这句名言给了你什么启发?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思考上面的问题。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或说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的鼓舞和激励)
(3)同学之间互提建议。
(4)分组练说。(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速度适中,听得同学要认真)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上台练说。
(2)师生评议。
4、反馈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撒、鞭”。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社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写这两个字。(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儿。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7:18:01 | 只看该作者


课 题: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习作六教案
教材类型:    所属学科:语文>>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黄建华    备课时间:2012/11/21    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2、能根据习作的要求,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时间:2课时(其中书面习作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调查访问名人)
1、明确调查访问的对象。
(1)以本单元课文入手告诉学生巴金、钱学森、林肯等都是名人。
(2)教师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激起学生了解名人的兴趣。
(3)学生自己确定要采访的名人。
2、明确调查访问的途径。
(1)直接拜访。
(2)调查了解“名人”周围的人。
(3)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作一些资料的搜集。
3、指导做好调查访问的准备工作。
(1)确定采访的对象、时间、地点、以及各自的分工等。
(2)调查访问中除了用文字记录外,还可以通过摄影、摄像、录音等形式进行。
二、习作指导。
1、教师出示一些家乡名人的资料。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名人,丰富习作材料。
3、引导学生阅读例文,明确习作要求。
(1)出示教师自己精选的媒体上介绍人物事迹的文章让学生读一读。
(2)讨论明确写名人的事迹应该抓住什么来写?——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如:名人事迹中最感动人的故事)
4、交流作文构想。
(1)学生交流:自己选择的要点、写作顺序、详略方案。(打腹稿)
(2)指导学生筛选素材。
①说清楚人物的外部特征。
②名人在某个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
③“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的最感人的事迹。
④彰显出的精神、品质等。
(3)注意点: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介绍,切忌泛泛而谈。
5、选择习作对象,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6、学生写好草稿后,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点进行评点,指导修改作文。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9: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