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9-2 08:37:14
|
只看该作者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序数(第几)的教学采用学生熟悉的排队买票的素材,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体会序数的含义。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多个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例如,第45页的“生活中的数”,展示了儿童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有关数的表述,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由于溶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活动经验。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第6页、第39页、第46页、第64页、第88页等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做值日、小兔采蘑菇、课外活动、学校运动会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教材还编写了具有亲切感的“编者的话”,设计了“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努力使学生感到教材是为他们编写的,让孩子们喜欢教科书。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重视了这一点,为教师结合教学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钻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精心设计了:美丽的校园、农家小院、保护环境、和平鸽广场、快乐的周末、靠右行等情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和平、保护环境、珍惜时间、遵守规则等的教育。例如“美丽的校园”展示的是我国富裕的乡镇中心小学,在学校里学生们努力学习、尊重师长、锻炼身体、互相帮助。教材整体体现了丰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学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
3.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1) 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教材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采用把10以内的数与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先整体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通过加、减法加深理解1~5各数的关系;然后认识0,出现有关0的加减法。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段教学。这样的安排便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数与加减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从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开始,把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把有关的加减法算式对照排列,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逐步会利用联想算出加减法式题的得数。教材在5以内的加减法中出现了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在得数是6或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先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两个加法的或两个减法的),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的和两个减法的),这样使儿童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到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教材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三个算式。这样学生就能把这种规律性的联系运用于学习新知识中,实现学习的迁移。
(2) 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本册教材根据当前入学儿童已有的基础知识,先集中认识1~5各数,然后认识0;6~10的认识分为6、7的认识,8、9的认识,10的认识三段进行。教材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教材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1~5各数的认识,教材先体现如何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接着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数含义。又如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通过小猴吃水果的情境图,可以提出各种水果是多少的问题,再通过排一排、比一比,抽象出两个数的比较,认识比较的数学符号。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的内容,展示学生用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的有关内容(“生活中的数”)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3) 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对20以内进位加法编排采用的基本结构是:先出9加几,然后出8、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计算教学部分编排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实验稿)》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标准(2011)》仍然提倡这一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都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具体措施如下。首先,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注意提示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其次,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为例,教材的编排注意了:①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学校运动会上的计算问题);②提示教师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介);③提供“凑十”的简洁算法,但不要求学生准确地说明算理;④鼓励学生因题而异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学8+5的例题,提出“还可以怎样算?”);⑤展示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教学8+9的例题)。
(4) 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和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图形与空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和形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是紧密联系着的。人们接触客观事物,往往同时接触到数和形。教材从这一册起,采取数和形的认识齐头并进的原则编排,加强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本册教材在“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的前后分别安排了“位置”单元和“认识图形(一)”单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简单的空间方位概念、自己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有所了解、获得体验,直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一些简单特征及图形间关系,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在这里教材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教材特别注意设计那些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如滚一滚、搭积木、我说你猜、找一找周围环境中的图形等,让学生感受并直观地了解图形的一些特点;教材还通过用一些常见立体图形“看谁搭得有稳又高”的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立体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体验。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 精心设计学习和训练的案例与步骤,为学生逐步形成数学能力提供必要资源。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需要理解与建构,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水平,形成基本技能。本册教材的编写与修订,不仅注意根据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选择案例、设计内容的呈现形式和展开过程,而且注意精心编排练习,通过科学合理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形成技能,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的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逐步发展数学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