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景,设问导入 二、新授过程 1、掌握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 【欣赏图片,设问导入】旅游已成为人们度假休闲最佳方式,尤其是登山运动,已成为青少年的新宠。本周星期六,玲玲一家计划去子长县林虎山进行一次登山运动。出发前他们应该学会看哪种地图?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得很对,地形图有哪些?地形图该如何判读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 【读图分析,说一说】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发现了哪些图例和注记呢? 【教师补充】 那些数字表示的是地面的高度,地面的高度是如何表示的呢? 【教师强调】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都是海拔,我国是以黄海海平面为基准。
| 【学生回答】地形图。 【学生回答】有一些曲线和数字。 【读图分析,自主学习】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及两者间的联系。 【读图操练】
| 利用家乡的旅游景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的强烈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引入地面高度表示方法的学习。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3、学会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 【展示地图,教师设问】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成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呢? 【观看动画演示】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并理解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 甲地的海拔为米, 乙地的海拔为 米, 丙地的海拔为 米, 丙地相对甲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 【学生回答】等高线指在地图上将地面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等高距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高度之差。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①按左图用橡皮泥制作一座山体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 ②用红色棉纱线在模型上表示等高线,并试着在白纸上画出俯视所见的等高线平面图。 ③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制山体模型,指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介绍自己使用的等高距,展示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平面图。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分析山体模型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表现形态,把分析结果填在表格中
| 强化学生读图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用flash动画形式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直观性强,缺乏空间感的七年级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树立小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强化合作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
4、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 对学生的答案 适时点拨、改正和补充。 展示阅读材料
| 山体部位 等高线形态 山顶 盆地 山坡(陡缓) 鞍部 山脊 山谷 陡崖 各小组代表以抢答形式发布分析结果 【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 应用一:利用等高线地形图,选择交通线。交通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翻山时,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尽可能少通过河流,避免通过断崖,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 应用二: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确定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修建水库一般选择有较大集水区的盆地或洼地地区,即“口袋形”地区。“口小”利于建坝,工程量小;“袋大”水库蓄水量大。 应用三: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河流的位置、流向等水文、水系特征。 应用四: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等情况,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 抢答形式让学生发挥主体性,享受探究所带来的成功喜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中设置的超链接,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点击相应的地形部位,对比展示地形部位的实物照片和地形图,适时点拨、改正和补充,化抽象为直观,及时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拓展学生知识面,向学生传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根据材料,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