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地理公开课《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与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27 18:58
标题: 初中地理公开课《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程目标:1,了解什么是聚落,聚落的分类及其景观特色。2,根据生活体验,了解分析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及特点。3,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居民景观图,从水源、地形、突然、自然资源、交通等反面综合分析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环境条件下聚落的不同特征。
重点和难点: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不同环境下的聚落。
教学用具:学生收集的资料、课本插图、景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引出知识点
城固县是一座有着一千多年的古城,现在是一座拥有四十多万人口的中等县城。这么多人群居在一起生活、工作、学习……人们把这种人类的集中居住地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二、分析知识点
1, 乡村和城市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8页,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1) 什么叫聚落?
(2) 聚落分哪两种形式?一般是先有——聚落,后有——聚落。我们这里属于——聚落。
(3) 把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是依据其生产方式的不同。想一想:城市居民主要从事什么工作?乡村居民又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呢?不同乡村居民从事的工作差异较大,据此又可细分为哪些形式呢?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使得乡村和城市在景观上有较大差异。同学们根据生活所见、收集的资料、课本78页图4.16和79页图4.17,讨论乡村和城市在景观上有哪些不同?
同学们谈了乡村和城市在建筑物、交通、商店学校、环境等多方面的景观不同。即使同在乡村聚落,由于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也有不同。读课本79页图4.18,完成活动题2(A—非洲,B—欧洲,C—亚洲),再想一想为什么这样组合?
由以上讨论可知,不同地区的聚落是不同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那么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呢?
2, 聚落与环境
城固县是一个聚落是一个聚落稠密区,它发展起来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呢?请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先讨论再分组发言。
小结:城固县处于汉江两岸,连接洋县和汉中,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便利的交通,充足的水源,温暖湿润的气候,等。这些使得城固县逐步发展为一座城市,并且不断地发展、扩大。
读80页图4.19回答:聚落形成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读80页图4.20回答:为什么平原地区聚落众多?
小结: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而形成聚落密集区,而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因自然条件恶劣,聚落稀少。因此,自然条件是影响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而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风格也折射出不同的自然环境。
想一想:城固县农村传统房屋有何特点?这些特点与哪些环境特征相适应?
砖瓦结构多窗户——便于通风散热,与夏季高温相适应。
屋顶有斜坡——便于雨水流泻,与多雨的气候相适应。
读课本81页图4.21和图4.22,结合旁边的文字说明:概括这两种建筑物的特征,这些特征分别反映了怎样的自然特征?
讨论81页活动,说出冰屋、窑洞、竹楼分别与其相适应的自然环境。
出示图片:蒙古包、碉房、四合院,思考:这些建筑物分别与怎样的自然环境想适应?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的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聚落是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环境下的聚落建筑特征不同,不同的聚落反映出不同的自然环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27 18:58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农村:耕作
牧村:放牧
1,聚落 乡村 渔村:捕鱼
(人类的居住地) 林场:伐木
城市 ——工业与服务业
2、 城市与乡村景观差异:
| 建筑物 | 道路 | 商店、学校 | 池塘、果园、农田 | 自然景观改变程度 |
乡村 | 低矮分散 | 羊肠小道 | 少 | 多 | 小 |
城市 | 高楼林立 | 道路纵横 | 多 | 少 | 大 |
二、聚落与环境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1、 聚落形成与 气候温暖湿润
发展的有利条件 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
土地肥沃
2、 不同聚落因环境而异
高架屋——炎热多雨
西亚村庄——昼夜温差大
冰屋——寒冷
窑洞——降水集中,地下水位低,黄土林立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当地实际景观,学生反映积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有一些分析的成果。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入手,才能更好地带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板书设计中,多运用图表,直观,便于记忆,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缺少一些引导性的练习,做题方面没有得到指导,有一些缺憾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