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体育课投掷小垒球、游戏障碍跑优秀教学案例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6 17:5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目标:
认知:动作的方法与意义
技能:能改进上一步投掷小垒球后用力动作
情感:乐于重复练习,对能掌握动作感到欣慰
负荷:发展投掷小垒球的能力、提高上肢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进上肢投掷小垒球动作,提高挥臂的速度和动作的连贯性
难点:解决动作的连贯性
教学过程:
课的内容: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准备部分:
   课的组织与教师活动:1、组织两列横队2、接受汇报3、教师宣布本课内容、任务4、教师指口令
基本部分:
组织四列横队迎面而立1、教师讲解、示范上步投掷小垒球的动作方法2、指导学生进行无球的模仿练习3、安排学生分组、提醒学生投掷小垒球与捡球的信号、强调安全4、开始练习、中途纠正错误。
游戏:障碍跑分组进行
结束部分:学生放松
在以上都是基础教育课程常用的方式,通过我们对课程改革的学习,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要进行改变。自有教育以来,可以说课程就是预设的,预设的课程在我国存在着比较悠久的历史。预设是指一项活动之前的设想、预算、规划、安排表现在课程方面。就是教师在课程(活动)展开之前对课程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实施的途径,方法的预先设计。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包含哪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确定的;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答案必须是唯一的;这些答案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得?而途径常常是预设的。不仅忽视教学情境的设计,甚至对教学中随机出现的"情境"采取回避态度,因为它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教学中,学生只要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方案(教案)"环环紧扣"地进行,就可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死"的教案成了无形的手,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牵制着学生的多元思考。如果学生的思考稍微偏离教师预设的途径,教师就会马上"纠正",甚至不问缘由,就把学生牵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而"缘由"恰恰是"生成"课程的必要因素。长此以往,不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被禁锢,教师教学的灵性和创造精神也难以形成。
例如:案例一、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发现树上有一只小鸟被挂在树丫上不停的叫。他告诉了另外一位同学,接着其它的同学也知道了,同学们就在交头接耳讨论要如何来救小鸟,而这位老师发现同学们没有好好上课就批评起来,也没有听学生们在讨论干什么?所以到下课后老师也不知道在上课时学生们究竟在讨论什么问题?案例二:同样的事情,这位老师就笑问孩子们,你们在讨论什么?可以告诉老师吗?孩子们把事情同老师说完,师生就展开了一场营救小鸟的课,老师让孩子们想一个最好的办法,即可以救小鸟孩子们也不会受伤的方案。事情的这两个教学案例隐喻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观。答案的"正确"并不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这课可不是预设在课堂中的,但这位老师突破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既定的教学计划,走向生成、开放的自由天地,使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在营救小鸟的过程中就可以应用到投掷的动作、上肢的手臂力量问题,如何来投营救物,既能挂到树上又能让营救物挂牢固便于人上去。所以老师把相关的动作要顶给学生们讲解,两脚前后开立。双手持球高举于头顶手腕后屈,上体做后弓,重心落后脚,后脚弯曲,用腰的力量将球抖腕将球抛出。抛出后要有一定的幅度抛物线,从而达到提高球的远度。1、学生在再做手腕、肩关节运动、腰部运动时,协调不起来。2、头顶手腕抛球时没有抛物线,而是在一条直线上。3、多做协调性的动作,两脚前后开立。双手持球高举于头顶手腕后屈,抖腕将球抛出。3、上体后弓抛球:两脚前后开立,双手持球高举,上体做后弓,重心落后脚,后脚弯曲,用腰的力量将球抛出。20次,尽可能用腰的力量将球抛出。4、全身协调,用力抛球:后脚蹬地---腰部用力---手臂前挥---手腕抖腕的用里顺序,反复多次练习。所以这堂课很快就让学生自己接受了,老师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动作要点而已。在练习动作时的要求:各环节要协调一气呵成。开始时不要用太大的劲抛球,不要一时追求远度,要认真体会用力的顺序。掌握好动作要领逐渐加力。多做以上相关的辅助性的动作,来提高远度同时以某一物为坐标,让学生以坐标为靶进行练习。
计划:组与组进行练习比赛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抛轻物对接从而达到提高训练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裁判员,而应该是教练员。教师的责任不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某种评价,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有效指导。从功利目的来说,教师的责任不是评判谁沿着划定的跑道到达了终点,而是随时指点谁在跑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如何提高跑的速度。从目前的教育现状看,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教师的责任不是裁决是谁最先到达了终点,而是指导每个奔跑的学生尽快到达终点。
  关于教学的"终点"也有讨论的必要。从广义上说,学习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它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这种观点也许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我们至少得到一点启示:教学的终点不应该是既定的教学计划,而是每个学生在各自探究方向上获得的学习体验和成果。就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指定的某个具体问题或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应该包括学生在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后者尤为重要。实际情况是,新问题常常偏离教学预设的轨道,因而失去了进一步探究的机会,教学实效因此"贬值"。
  总之,课程预设和课程生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两个要素,二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课程预设在前,课程生成在后;课程预设有导向作用,但它服从于课程生成。问题的前提是:教学基于学习,而不是学习基于教学。

  当然,"预设"与"生成"是相对而言的,"生成"以"预设"为前提,但最终"预设"要服从"生成"。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作出多种假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思考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因势利导,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生成"点,由此生发开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内容的本质不是现成的文本,而是学生的多元思考。所以我们要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而是与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的教学?例如:当我们老师在上课时,按照我们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时,在教学时学生而是对另外的一话题感兴趣,偏离我们的教案,但我们还是按照学生们的思维去引导他们进行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3: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