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小时候,我常常依偎在妈妈身旁,听她讲白雪公主的故事。那时,我真想走进大森林,去找那七个小矮人,和他们一同玩耍。长大后,我仍然渴望回到妈妈身边,享受爱的温存。我要变成一朵花,为她散发香气;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她的脸;变成一个梦儿,从眼皮的微缝中,钻进她睡眠的深处;又要变成她的影子,伴随她直到永远。泰戈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洁的儿童世界,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泰戈尔的诗《告别》让我们共同领略泰戈尔诗特殊的艺术魅力。
二、资料助读:
1、文学常识——散文诗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有诗的意境,给读者以美和想象,内容上保留了散文性细节;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分行,不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通常形式短小灵活。
2、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自幼喜爱吟诗,16岁就写了长诗〈〈加惠加尼〉〉。他的一生写了诗集50余册,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百余篇,剧本20余部。代表作〈〈新月集〉〉〈〈飞鸟集〉〉。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3、〈〈新月集〉〉在中国的影响:
我们现代杰出的诗人徐志摩、郭沫若都是泰戈尔的崇拜者郭沫若读诗时说:“分外感受着清新而恬淡的风味。和向来所读过的英诗不同,和中国的旧诗之崇尚格律雕琢也大有区别。”
三、 品读课文:
活动一:读一读
1.齐读课文
选几位学生评价全班齐读效果。
教师点拨文章朗读的整体基调:温馨、活泼、亲切、甜蜜。
2.深情朗读
每位学生先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地读。
选几位学生朗读他喜欢的段落,追问,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落(把朗读和文意理解融为一体),并根据其朗读情况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注意:教师指导过程中,适当穿插教师范读和集体朗读。
朗读的目标是:要能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读出情感。
关于读出画面:
文章的画面感很强,画面之间可以做稍长一些的停顿,以给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每一个画面呈现时要能读好轻重、缓急、起伏,以突出镜头感,如第四段中,“微语”、“笑声”、“闪进”等都可以稍作强调。
关于读出形象:
孩子的形象比较容易把握,要读出孩子的天真、调皮、活泼、撒娇来。
(文中出现了“偷偷地”、“闪进”、“飞”等词,要读出孩子说这些词语时的天真调皮的语调。)
母亲的形象是圣洁的、温婉的、慈爱的,要能用舒缓的语调、舒展的情绪读出一个爱孩子、思念孩子的圣洁母亲的形象。
关于读出情感:
读出孩子在调皮中对妈妈的爱和依恋之情。
读出妈妈说“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人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时的丰富的含义。
例如:
①“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
朗读要读出那种不舍之情,因此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学生朗读。
②“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诗人用儿童的心理,让那孩子变成清风,变成“涟漪”,变成清风是为了抚摸妈妈,变成涟漪是为了妈妈。
此处对妈妈的那份不舍,全通过作者的想象表现出来了,而朗读时除了注意语调、语速外,还可对一些字词作重读处理,如“抚摸”、“吻了又吻”等。
学生朗读。
③“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 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深夜,在母亲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时,他会从群星里向母亲唱催眠曲;他要乘着月光偷偷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他还要变成一个梦儿,钻到母亲的睡眠深处与她相会;融化在节日的笛声里在母亲的心头震荡。
同上面一句一样,此处对妈妈的那份不舍,也是通过作者的想象表现出来了,而朗读时除了注意语调、语速外,也可对一些字词作重读处理,如“微语”、“笑声”、“闪进”等。
活动二:说一说
思考:孩子为什么要离开妈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参考:
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调皮的孩子到哪里去了呢?他得意地告诉妈妈:“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哦,原来他化为了一股清风,一朵涟漪,仍然陪伴在母亲身边。
活动三:品一品
此环节为深度解读,是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层挖掘。这是教学难点,要注意做好铺垫和引导。
1、深度品读文章的三、四、五段:
问:孩子真的离开母亲了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分析:
他得意地告诉妈妈:“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哦,原来他化为了一股清风,一朵涟漪,仍然陪伴在母亲身边。文章通过孩子向母亲告别,愿化作“清风”“月光”和“梦”,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依依不舍。
2、调皮的孩子究竟在哪里?
分析:
作者最后通过母亲道出了他的所在:“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人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全诗通过作者的描绘,一个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感染。(板书:童心)
3、文章最后一句“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子啊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应该怎样理解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