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9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毫米 分米的认识 》教学反思教后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2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后记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学生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31:53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今天上《认识分米和毫米》,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上课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回忆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引出分米

1、填单位:楼房高约6()。书本长约18()。米尺长1()。桌子高约7()。

    2、由最后一题引出分米。

    3、提问学生对于分米还有哪些了解。在对话中得出1分米=10厘米。

三、深入了解分米

    1、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并说说是怎么画的。

    2、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建立表象。

    3、想想周围哪些长度约为1分米。

    4、铅笔盒长大约是几分米,怎么知道的。

    5、画一条2分米长的线段,如果尺的长度不够,应该怎么办?

    6、10分米有多长呢?(米尺)引出1米=10分米。

四、深入了解毫米

    1、磁卡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动手量一量。

    2、不是整厘米应该怎么办?引出毫米。

    3、1毫米有多长?指给同桌看一看。

    4、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得出:1厘米=10毫米。

5、哪些东西是1毫米长。(1分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10张纸的厚度)

    6、我们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除了用量的办法,还可以怎么得出来?

(因为页码是104,说明张数就是52张,10张纸是1毫米,所以大约推算出是5毫米。)

五、课堂总结

现在我们一共知道了几个长度单位?谁能给它们四兄弟从大到小排排队?仔细看看,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中首先要让孩子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知道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来估计并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由于课前预习,加上以前的生活经验,大家其实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我直接从复习米和厘米等旧知引出分米,让学生感受到分米介于米和厘米之间,从而对分米有一个大概的表象,再通过画一画、找一找1分米加深1分米在学生脑中的具体表象。在学习毫米这个单位时,我是通过测量磁卡的长度引入的,因为长度不是正好的整厘米数,很自然地让孩子感觉到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然后通过一系列大约1毫米长度的实物感知,让孩子建立1毫米的具体表象。用估的方法得出数学书的厚度是这节课上临时生成的想法,备课时没想到,但在让学生感受10张纸是1毫米时,突然灵机一动,让学生推算了一下,效果还是不错的。这节课中穿插着很多操作的活动,有的是要求学生单独完成的,有的是要求同桌合作完成的,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31:33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分米毫米教学反思
教学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感知体会、建构内化。

1.需要是学习是源泉,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心理学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因此教学中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如在引入分米时设计1只玩具手机长约1(   ),当学生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认识,又如在引出毫米时,用量数学书的厚是6(  ),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夹一夹、找一找、估一估、数一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教学富于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放手让学生观察1分米到底犹有多长,为学生创设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找到了多种答案,在寻找分米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选择的轻松与快乐,开拓了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又如让学生在3把不同长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几分米?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几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长是1米?为什么?以及这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那大约多少张这样的纸厚1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设计此类的问题情境,渗透方法策略的灵活性以及巧妙性,建立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思考中对长度单位的表象以及关系得以进一步地理解与提升,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就是学会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体验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挑战者后的愉悦。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31:08 | 只看该作者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学生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30:18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同创部 承晓丽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我在教学这节课之前,首先仔细通读了教材与教参。

通过认真的研读,我感到这节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钱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小米粒等等。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所以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学生能够准确把握。

在巩固练习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等。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本课时的设计经过实际教学的检验,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在量一量,认一认,画一画“分米”的基础上,我忽视了让学生估计一下生活中的物体长度。今后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更多的问题。

2、教师的指导要到位,不可以放过一个小细节。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为了学生能看的仔细就用彩色水笔纵向涂色,其实这样会让学生产生误导,毫米它应该是一个横向的长度单位。

3、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4、在教学时间与安排上还有些不合理,导致了教学结尾匆匆,部分内容无法上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30:04 | 只看该作者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在课的设计中,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合理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节课从甜甜的梦开始,引出大家喜欢的孙悟空,由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变长变短引出这节课对新的长度单位的认识。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认知再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研究,并且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讲解,说出对1毫米的认识并用手比划出1毫米,发现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认识分米时,先让学生测量,再告诉他们分米的概念。学生比划、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对分米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是通过看、说、比、找、量、做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地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的建立起1毫米、1分米的表象。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借助实物,让学生多一些感性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以直观加想象为主,因此测量部分的教学均要建立在学生的大量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学具操作,形成空间观念,学具操作能促进创新意识的生成。尤其是在测量教学中我们不要过高的估计学生的想象力,要尽最大的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这节课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如不同长度的小金箍棒(有7毫米的、10厘米的)、1角硬币。认识1毫米时,从尺子上找,画一画,用手势表示,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或长度大约是1毫米。让学生去找齐天大圣放在耳朵里的7毫米的金箍棒,量一量,拿起来感知一下它的长度,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毫米的长度观念。同样在认识1分米的长度时,有了1分米的金箍棒、各种实物,学生就可以借助实物来用手比一比,用尺子量一量进行感知。这样下来,有实物的支撑,学生的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很多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很自然的用手去比一比它的长度,亲自感知一下。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他说“人生两大宝,双手和大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只有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节课练习的设计很有层次性,从基本的单位换算,辨析单位,再到改错,环环相扣。在猜测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它简单明了,容易操作,学生通过使用白板的文本功能,将一些题直接做出来并且讲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此外,它的一些工具,如直尺,给我们了很大的方面,学生可以直接在上面找毫米,画出直线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可以化抽象的概念于具体而生动,易于理解。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于他们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的知识更便于接受,更感兴趣,更愿意去继续探索。从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真正快乐起来。情感的培养也不再显得生硬,而是水到渠成。这就是多媒体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11:29:44 | 只看该作者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游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最后动手操作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引进“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铅笔,然后由我来估计这支铅笔的长短。由学生来检查老师估得准不准。由于对于估测很多学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高涨。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我意识地以10厘米为标准作手势去进行估测,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意识地用到有关的语句:大约几厘米、几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估测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这又为引入分米作了铺垫,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2: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