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语文课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1-25 07:04
标题:
语文课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
北京 吉春亚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和性质的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价值取向。它强调的“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的”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不乏有许多伪善的东西,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出现了虚化汉语文“土壤”的症状。语文在种种非语文手段的驾控之下,“肥人田”而“荒己园”的现象在各类公开课和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均屡见不鲜。列举如下:
一、内容开放无“度”──知识拼盘的常识课
我们来看《太阳》教学过程的案例:
(一)学习课文。(1)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2)了解太阳的特点──形体大、温度高、距离远。(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灭病菌、形成风云雨雪等。
(二)延伸课外。先放一段太阳活动的录相,而后问学生还知道有关太阳其他什么知识。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如下知识点:(1)太阳的大家庭中有九大行星;(2)太阳也会熄灭,大约要到50亿年以后;(3)日食现象;(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5)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最后,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出一期“太阳”知识的报纸。
听完这节评优课后,笔者疑惑重重: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常识课?怎么变成了有关太阳知识的大拼盘?任课者和他的指导老师们真的不知道常识性的课文应该怎么上才姓“语”?为何不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精彩的语言以及怎样用语言说明一种自然现象的方法?这就是新课标中倡导的语文课向生活开发?这就是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不能否认,语文课的确有知识教育的作用,也即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语言、文学、文化知识。但是,语文教学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宇。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从来就是愚蠢的行为。笔者强烈呼吁对语文材料(主要是课本)中语文信息的取舍要语文化。教科书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并非都是具有浓烈文学和人文信息的文学作品,怎样从教科书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精选出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规定的那些最具有语文价值的部分,精心地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它,不能不成为语文教师在备课前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不是从是否具有语文价值出发去判断、筛选、规定语文材料,必然失去对语文教学的语文化的控制,使语文课丧失语文的本质特征。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1-25 07:04
二、人文提升过“限”──不伦不类的教育课
如果过于提升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那么语文课会成为什么样子呢?下面的教例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教《司马光砸缸》《跳水》《称象》等课文时,着力于引导学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伟大的友谊》致力于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何以伟大,美其名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注重子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亲爱的读者,语文课这样上;你觉得“语文味”浓吗?
我当然不否定语文课含有极强烈的人文性;当然不否定语文课时学生的精神、思想、审美、创造力、道德情操等等的影响力。但是这一切都是在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完成的,当学生认真阅读、品味那些文笔优美、富有思想情感的文章时,他会受到感染和熏陶,他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益。语文科是惟一(外语除外)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而其他学科都是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认清这一点至关重要。语文课必须把掌握民族的语言文字摆在第一位;否则,它可能是政治课,可能是历史课,可能是思想品德课,惟独不是语文课。学生精神的失落、人文底蕴的欠缺、以及一系列思想道德问题,不仅仅只是语文教育的问题。想仅仅通过一门语文课就达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是不现实的。必须明白,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语言学习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达到对人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必要。语文课的基本属性不是“人文性”,也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1-25 07:04
三、教学目标贪“全”──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某市一堂获一等奖且争议很大的课是这样上的:第一步,读一读诗歌《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惰境的投影;第三步,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中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合唱一曲《朋友啊朋友》。课堂的确热热闹闹,指导此课的教研员在评奖后总结经验时,大谈“把语文课上出多种味道来”,大讲“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大说“学习目标的综合性”。诚然,这样的语文课有可取之处,但令人疑惑的是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且仅是“到此一游”而已。原由是虚化了汉语文的学习的土壤──语言文字,没让学生从文字中去体味,忽视了语言文字和形式的积累,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样多”,把语文课异化成了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的确,过去我们的课程门类多,界限分明,人为的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学习者视野狭窄,思维僵化。新一轮课程改革针对这一弊病,提出了”淡化学科界限”的建议,一是指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二是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如开设学科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但“联系”与“整合”并不意味着原学科本性的丢失。语文综合性学习时,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各门学科的整合学习,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一切均以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点来进行才是正道。
作者:
admin
时间:
2008-11-25 07:05
语文教学经历过与思想结深缘、与政治贴密心、与精神攀近亲以及把语文作为一种纯工具的尴尬之后,浮华汰尽显本色。人们对语文教学已经达成了普遍认识──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生活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这来之不易,因而弥足珍贵。语文学习的确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但毕竟姓“语”,决不能因一时的喧嚣和躁动误解“课标”的精神而干断源求水、舍本逐末之事,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将会走进“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园”的歧路之中。
作者:
hlzds
时间:
2008-11-25 11:37
知识拼盘的常识课
作者:
aaa
时间:
2008-11-25 16:18
《司马光砸缸》《跳水》《称象》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