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数学“认识物体”案例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7 08:40
标题: 小学数学“认识物体”案例分析
一、背景
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的课题。重要的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课程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在过去认识物体的教学时,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等等,怎么去分辨它们也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认识物体”一课是北师大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认识形体的起始课,是借助于学生对学前这些形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背景,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其感性认识,进而建立这些形体的模型,初步的加以区分。下面以这节课为例,结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改变”这一问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案例
    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学具,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它们,想不想看看?
    生:想!(老师事先为每组准备了一套与形体有关的盒和玩具之类,并用布盖好。)
    师:快打开看看吧!
    生:哇!(学生露出惊讶而欣喜的表情。)
    师:这么多东西,你能不能给它们分类,看一看,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
    生1:我能按大小来分。
    生2:我能按它们的样子来分。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那要按形状来分,应该怎样分呢?你们会吗?
    生:(会!)
    师:请你们把筐里的这些东西按它们的样子来分一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个空的筐,每分完一类,就放在一个筐里,开始吧!
    (学生四人一组开始进行分类。)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组是怎样分的?
    (把这一组的情况横着挂在黑板上展示给全班来看,挂的时候是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顺序来挂的。)
    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
    生:是的。
    [评析:这节课可以说是从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中开始了学生对形体的认识,课的开始教师就抓住了儿童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由揭开布到自己动手分类,为学生后面进一步的学习、探索打开一条通道。]
    2、共同探索,认识形体:
    师:(手指着正方体的小筐)你们看这一筐里面的东西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都急着举手要说)
    师:那好,就请你们每人选出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这一筐里面的东西都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分小组讨论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研究,同时参与到各组的研究中去。)
    师:你们刚才研究的这个筐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它们有六个边,都是一个样子的。
    师:在哪了?你能到前面指给大家看吗?
    生1:(学生边指边说)这有一面;这有一面;这还有一面……一共六个。
    师:噢,你是说它有六个面呀,那怎么数就不乱了呢?
    生1:上下有两个,左右有两个,前后也有两个,就是六个了。
    生2:我给他补充::上下有两个,中间的有四个,就是六个了。
    师:你是说侧着的有四个,上下还有两个,就是六个。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于“面”这个概念虽不能准确描述,但学生通过用手去摸都感受了、看到了正方体有六个面,只不过学生习惯于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把“面”说成“边儿”。]
    师:别的同学是怎样想的?
    生3:我还发现它的四个边儿是一样长的。
    师:噢,你是说这个棱的地方,观察得真仔细。
生4:它还有八个角。
师:在哪了?
师4:一个,两个......八个。
    师:你是指这个尖儿尖儿的地方。
    [评析:在这里教师随同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用来描述学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使学生感到数学真真切切就在自己的身边。]
    生5:我有个问题,这个是方方的东西,(指的是正方体),这个也是方方的(指的是长方体),它们可怎么区分呢?
    师:你真动脑子,那么我们得认识它们才好区分开,那先保留着你这个问题,我手里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指的是正方体)
    (教师把正方体贴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那这一类有同学提出来了,它叫什么呢?(指的是长方体)那长方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每个人拿出一个长方体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它又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在互相交换着,比比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分别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师:那你说说吧,我手里的这个长方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怎么区分呢?长方体是长的,正方体是短的。
    生2:长方体这个面这么长,到这个面又这么长了,所以不一样。(学生手中拿着长方体边转动着边说。)
生3:它们的棱儿棱儿不一样高,就是长方体了。
横着的棱儿棱儿长,竖着的棱儿棱儿短。(多好的发现啊!)
    师:那你看看正方体的棱怎么样呢?(一样长)
        那你怎么解决刚才生1,提出的问题呢?
    生4:每个面都不一样,是长方体。
    师:都不一样吗?
    生5:有一样的,上下一样,左右一样,前后一样。
    师:那正方体的每个面大小又怎么样呢?
    生6:都一样的。
    生7:还可以用测量的办法也能知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我量一量每个棱儿棱儿的长短就知道了。
    [评析:孩子们上到此时,都很兴奋,他们把长方体与正方体对比起来去认识,这一点我在课前是没有预料到的。学生们能自由地畅谈自己的想法,没有丝毫的束缚之感,正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交流的机会与时间,才有了学生如此之多的想法,才提出要对比着去认识的想法。教师并没有生硬地按自己预计的教学计划进行,而是顺应了孩子探究的欲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
   师:那么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难题,袋子里还藏着两个东西,你看它们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呢?
    (袋子里面是两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
   生1:它应该是正方体,你看它多象正方体。(学生指着一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说。)
   生2:那你把它倒着放,你看它就变矮了。它就不是正方体,是长方体了。
    师:你们同意吗?
    师:那两类还是方方的吗?(指着圆柱和球。)
    (学生都摇头说不是了。)
    师:那这一类(指的是圆柱)叫什么,有谁知道?
    (学生争着说出名称:圆柱。)
    师:那圆柱又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在来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评析:学生很快投入小组探讨之中,我在巡视中发现了孩子们并不是只在关注圆柱这一类,他们把圆柱和球这两类物体放在一起去研究,这一点着实让我在心中为学生叫好!]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学生把圆柱和球这一类放在一起去研究了,我们就把它们放在一起去研究。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圆柱这是平的,这是圆的。(学生手指着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
生2:我发现它能滚动,它的边没有棱儿棱儿。(学生指的是圆柱的侧面。)
生3:我想能把长方体的棱儿棱儿去掉,磨圆了就变成圆柱了。(学生手中拿着圆柱和长方体对比着说。)
生4:我发现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它们一样都能站着。圆就不能站着。(学生把球说成了圆。)
(这时教师巧妙地从信封中取出一个圆说:“我这有个圆你来让它站着”,学生们都笑了。)
师:那好这一类叫什么呢?我们通常说踢“球”去!还是说踢圆去(教师手指着球说,学生又是一阵哄笑,齐声说“球”!)
生1:我发现球向哪滚都行,圆柱就不行,它只能朝一个方向滚。
生2:因为球没有平平的面,它也没有棱儿棱儿,所以它不能停住,它可以到处滚。
    生3:我还能把正方体的角去掉就变成球。
师4:你削去一个角不就成了两个角了吗?
师3:我可以继续削。
师:你们想的太妙了。
    [评析:课进展到这,学生已不是局限在把圆柱与球对比来区分,它还能把圆柱与长方体,球与正方体联系在一起来区分,学生研究范围在扩展,学生在充分的利用着教师给他们提供的时间与空间展示着自己,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在这个交流中,学生的认识在逐步提升,有新的生成,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交流。]
    3、在活动中巩固认识:
    (1)考考你:下面我考考你们是不是认识了这四种形体。
    师:这是什么?
    齐答:正方体(学生举起正方体。)
    师:请举起圆柱。
    (学生都举起圆柱。)
    师:这是什么?
    生:球。
    师:长方体在哪了?
    (学生举起长方体。)
    (2)猜一猜
    师:看着拿这么准,那要蒙上眼睛你还能认出它们来吗?
    生:能。
   (这时教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蒙上他的眼睛,递给他一个长方体,请他猜是什么?其它同学看到后学着他的样子,两人一组也做起这个游戏来。看谁猜的准。这一活动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巩固了刚才学生对形体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找朋友
师:我把这四种物体画在纸上了,看你还认识不认识它?
4、小结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8-7 08:40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
1、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但毕竟他在参与。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在于提供把学生至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极力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重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2、学生的参与面广
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师生在探究活动中共同得到发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提出猜想。教学中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学生的思路有些出乎老师的意外,有些怪异,又有道理,多么好的思维方式,可见老师真的不必包办太多。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探究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使师生在探究活动中共同求得发展。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