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8-5 11:19:38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教学案例
一、 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1. 播放《月光曲》的片断
师: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乐曲,这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所创作的。请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播放《月光曲》)
2. 这首著名的曲子就是《月光曲》,作曲家德国贝多芬。
3. 听了这首曲子,你们内心有什么感受?
4. 你们对这首曲子想了解什么?
二、 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1. 学习第9自然段。轻声朗读第9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2. 这些句子向我们展示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
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体会。
3. 师: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兄妹俩所引起的的想像。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时而舒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播放乐曲
4. 反复诵读体会,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再指名读。
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舒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5. 想象画面,感情背诵。
三、 追溯根源,体会心灵美
这位饱经沧桑的音乐家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请听他自己说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1.追溯作曲根源。
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观点: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引导感悟“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引导感悟“多纯熟”,“感情多深”等.)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
2. 感受人物的品格
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音乐大师。这样“为人民着想”,这种人格美深深地震憾着我们的心灵。
师:正因为贝多芬把为穷苦人造福作为自己的幸福,才会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四、 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1. 再读第9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什么?
2. 这段话结尾的省略号给人无限遐想,你想到了什么?
3. 从广远的意境中感受自然美。
文中虚拟了一幅“月光海啸图”,展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景观。文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美景,表现了广远的意境,体悟自然意境的静谧美、和谐美和壮观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的目的。
4. 同学们,贝多芬用充满激情的心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贝多芬说什么?
5. 《月光曲》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怎么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师:琴声即心声。让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共同聆听这首乐曲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过去的“听”,转变为自主“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在“读中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通过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读中入境 ,自读感悟
抓住穷兄妹俩的感情变化线索,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贝多芬作曲的根源,让学生明白贝多芬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从而用心灵深深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