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86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竞赛课《月光曲》优秀教案导学案优质课教学设计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09:5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月光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环境特点,理解《月光曲》的内容。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百多年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经创作了一首曲子叫做《月光曲》,你们想听听吗?

(播放音乐,师配上朗诵)

师:听了这么优美的曲子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穷兄妹俩的感受的呢?找出文中相关内容,用笔划一划。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1、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要求:读一读,你们发现其中的变化了吗?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

3、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4、交流:

月亮的变化(声升起到升高到穿行) 大海(微波粼粼到汹涌澎湃)

如何朗读: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又轻柔到激昂

5、指导朗读

(1)请一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变化

(2)学生自评,边评老师边指导朗读三、学习 2---8自然段

a)      师:学完了这部分内容,我们感受到这首乐曲旋律的变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b)      学生自由提问

c)      师归纳三个主要问题:1、《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2、为什么《月光曲》的旋律会有这样的变化?3、为什么穷兄妹俩听了曲子后会联想到月亮和大海,而不联想到其他事物呢?

d)      小组学习2-8自然段,讨论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e)      交流:

解决问题一

生: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来到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师:哦,这个时候贝多芬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有天晚上去散步听到别人正在朗诵你的一篇作文你的心情如何?(惊讶,心里产生了一点触动)板书,所以弹出的曲子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景象,是不是这样?(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象老师这样说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生:因为窗外有月光照进屋子,在那么美的环境下才能创作出曲子来。

解决问题二:

引导学生曲子的创作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有关系,因为触动所以曲子是轻柔的后来有了感动曲子升高了一点再后来贝多芬情绪激动曲子就变得激昂起来。

解决问题三: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第七、八自然段),用找重点词句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

师小结: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第9段,将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来。

(出示课件,让学生配乐朗读)

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

出示句子比较: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课件)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1)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看到了”,两句的意思不一样)

(2)    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也看不见。)

(3)    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我仿佛——————。

四、听音乐练习写话

师:,可见美妙的音乐常常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老师这里也有一段音乐同学们也来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

播放音乐片段,学生听音乐。

师:我发现不少同学被这动听的旋律陶醉了,能告诉我,听了这首曲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师:现在让我们用笔记录下这美妙的一刻吧。

学生写片段

五、总结:同学们,《月光曲》只是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我们不但聆听了大师的音乐,仿佛看到了月光下大海的壮美,更感受了贝多芬那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9自然段

  2、完成“听音乐写话”

(3)配乐自由读,请个别学生读,全班分部分读(女生第一句,男生第二句,全办齐读最后两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1:58:38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教学实录
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1:58:26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课《月光曲》及教案

【课文】
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风停了,浪静了,月光下的大海是无比安详和美丽。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简陋的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 ——《月光曲》记录了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谱写而成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1:58:04 | 只看该作者
教后反思:

这是《月光曲》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地让学生朗读,有自由读,有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在读中区感悟,悟后再读,读出感情。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还是做得不够,还是读得不够深入。主要原因还是我自身的问题,我本身就缺乏范读好课文的信心。我想这是以后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吧。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我觉得我做得还是比较不错的。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学设计设计得思路是很清晰的,可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遗漏。还有就是没有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可以抓住“传说”这个词来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因为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巧合,这就是“传说”。

总之,我认为教学就是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反思,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1:57:50 | 只看该作者
《月光曲》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初步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谈话,引出关于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及《月光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字词。

蜡烛  陌生 琴键  恬静 陶醉

记录    莱茵河     入场券  

盲姑娘  霎时间   微波粼粼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思考: A、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兄妹弹奏曲子的?

B、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

1、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音乐)

理解:在盲姑娘说这句话以后,哥哥的心情会怎样?(难过、无奈)

姑娘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什么?(真的随便说吗?)

出示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朗读对话,做到有感情朗读。

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过渡:贝多芬一共为盲姑娘弹了多少首曲子?当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的心情怎样?(引导找出相关句子)

请学生读盲姑娘的话,体会。“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盲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 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再说贝多芬曾经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穷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他很激动,也很同情穷兄妹,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四、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五、板书设计:

       热爱音乐

                       弹第一首     

       善解人意

      

       懂音乐

                     弹第二首

       是知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1:57:2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导入: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于是他要亲自为盲姑娘弹奏。他一共为盲姑娘弹奏了几首曲子?第一首是……第二首就是?(月光曲)哪一段写他为盲姑娘弹的第一首曲子?

一、指名读第6自然段。(课件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先生吧?”)

(一)理解“入了神”(陶醉了,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了)

(二)再读盲姑娘的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理解“纯熟”、“感情深”,说明盲姑娘很懂音乐,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将自己创作的曲子弹奏得如此纯熟。盲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却可以用心感受到。

2、盲姑娘从这纯熟的弹奏中就能感受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贝多芬,可见她是个非常懂音乐、爱音乐的人。

(三)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注意两个感叹号,盲姑娘说话时语气坚定,也很激动。

二、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而是问:“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此时,贝多芬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盲姑娘虽然家境贫寒,但她却是这样懂音乐,爱音乐,我就是要为这样贫苦的人们演奏的、、、)是啊,正像贝多芬自己说的:(课件出示)我们的……

三、所以,贝多芬才为盲姑娘有弹一曲,这首曲子是他以前弹过的吗?(是他即兴创作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找到最后一段话,读一读。

文中哪段话写了《月光曲》的弹奏经过?

1、指名读第9自然段。(课件出示:)

2、引:这段话中根本没有出现贝多芬的名字,也没有描述贝多芬是如何弹奏的,你从哪里判断这是写《月光曲》的弹奏经过?

3、用波浪线画出写兄妹俩联想的句子。(课件出示:联想部分用红色)

4、听着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指名读)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从中我们来推断一下《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课件出示):舒缓     渐强     高昂

正是这美妙的琴声让皮鞋匠产生了美好的联想,再读,感受乐曲的旋律变化。

5、哪句话写出了盲姑娘的联想?(出示:她仿佛……)如果把“仿佛”去掉行吗?(出示:她也看到了……)齐读(出示:皮鞋匠看看妹妹,……大海。)

6、一首曲子能让人产生这样丰富的想象,能把人带入这样美妙的境界,可见贝多芬的演奏技艺之高超。

四、讨论:《月光曲》是贝多芬在什么样的心境与情境之下创作而成的呢?(课件出示问题)

(一)心境

(二)情境:

1、第8自然段(出示) :这是创作的灵感

引:文中还有几处环境描写,找出来体会一下。

2、“幽静的小路……”

3、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总:贝多芬深深地为穷兄妹俩个的真情而感到,又为遇到盲姑娘这样的知音而兴奋,再加上这又是一个幽静、美好的夜晚,月光照进茅屋,屋里的一切是那样的柔美,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放音乐)

让我们再来品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用心感受一下《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齐读第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一)通过第一自然段的阅读,我们就知道了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其实,《月光曲》创作于1801年,当时贝多芬已经患上了耳聋疾患,听力在一天天减弱,所以,有人说,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为了排遣心中的痛苦与郁闷而创作的。虽然我们今天读到的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它却让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现在你觉得贝多芬是一位什么样的音乐家?(换课件,停止音乐的播放)

(二)学了这篇课文,你在写作方法方面有什么收获?

作者在叙述中进行恰当的联想(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说)

在第9自然段中,作者写了皮鞋匠听到琴声时的联想,借以表现乐曲的旋律之美,从而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深刻充实。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也会更深刻、更丰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1:57:05 | 只看该作者
2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胸怀。

4、体会课文在叙事中加入联想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写法的巧妙。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月光曲》)

大家知道我们正在欣赏的这首钢琴曲叫什么名字吗?(板书《月光曲》),知道《月光曲》是谁谱写而成的吗?(板书:贝多芬)

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你对贝多芬了解多少?(引导学生联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

师: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劳动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课件出示):“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虽然只活了57岁,但他却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广为流传,《月光曲》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首钢琴协奏曲。关于《月光曲》的谱写还流传着一个美好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6课“月光曲”。(擦去《》)问:说说课题中为什么不带书名号?

引:课文为我讲述了一个怎样美好的故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26课。

二、检查预习。

相信大家通过预习,已经把课文读熟练了,现在我们来考考自己。

出示课件:谱写   莱茵河   入场券  纯熟   微波粼粼  恬静    照耀   霎时间   照耀   蜡烛   记录   幽静的小路  清幽的月光

美妙的琴声  微弱的烛光  轻纱似的微云    波涛汹涌的大海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引入:这些词语和短语大家读的很熟练,相信课文你们也会读得很棒。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提出问题:通过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1、理解“谱写”(谱写就是写曲子,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2、“传说”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所以,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艺术家。

3、从“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你可以读懂什么?下面的内容要写什么?对,要写这个传说中的故事了。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这个故事。

四、学习第二部分。

(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二)让我们从头来看看这个感人的故事:

1、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   )

引导:“断断续续”说明什么?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时,心里可能会怎么想?他又会怎么做?

2、当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他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兄妹俩的对话”)他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请看课件,谁想跟老师合作,来读读这段对话。(师生对读)

问:孩子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预设:他们家很穷;妹妹体贴、懂事;妹妹对音乐的热爱;兄妹之间的感情深厚)

当贝多芬听到这里,他又会怎么想?

3、是啊,贝多芬被这个酷爱音乐又非常懂事的姑娘打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进了茅屋,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又从这段文字中读懂了什么?

此时,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他的心情又会怎样?(感动、难过、同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6: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