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7-30 09:30:29
|
只看该作者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
上传: 江渡华 更新时间:2012-6-4 13:04:4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 “储备、干脆、失踪、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
课时准备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观察自己家中的小动物。
有关松鼠的一些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质疑。
1、激情导入,感受松鼠(多媒体出示松鼠在森林里活动的图片)。同学们,看,这个在森林里跳上跳下的小精灵是什么?谈到松鼠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松鼠》这篇课文,谁来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松鼠呢?
2、今天我们认识一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板题)(出示课件)
3、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4、扫除字词障碍。
二、快速浏览,理清课文脉络。
1、过渡: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了哪些事呢?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词语概括。(板书:贮存冬粮 晾晒蘑菇 垫窝 和睦相处 )
2、指导学生拟定自学提纲。(尽量考虑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
3、松鼠所做的这几件事中,你觉得这是一只怎么样的松鼠?(可爱、机灵、调皮、动作敏捷……)我们一家对松鼠怀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体现我一家人十分喜爱松鼠的句子,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长要注意归纳记录汇报。
4.集体汇报交流。
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交流事件谈感受,也可夹叙夹议。
A 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生谈体会:从“惊人”和“从来没有”体会松鼠的灵活)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我”对小松鼠的这些行为并没有丝毫的埋怨,我们读到的只有称赞。
B 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生谈体会:“跳肩上”“蹭脸”“轻轻咬耳朵”)好可爱的家伙,俨然松鼠已经成为“我”亲密的伙伴,简直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几个动词不仅写出了松鼠的可爱,更流露出了“我”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C “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的那个调皮的孩子”
师:面对爸爸的冤枉,面对一星期不许吃糖,终于找到的“元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我”没有一丝的责怪和埋怨,只把它当作家里一个不诚实的孩子,可见“我”对松鼠是多么喜爱啊!)
D 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家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从爸爸的笑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E 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也许它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我们的心里空落落的。
(可见松鼠在我们一家人的心里是多么重要!它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分子,它不见了,“我们一家”心理空落落的,多么舍不得松鼠啊!)
5、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阅读。
四、展开对比,体会表达方式
1、组织对比:《老人与海鸥》和《跑进家来的松鼠》这两篇课文都是些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但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
2、学生独立辨析,在指名反馈、交流。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主要从老人爱海鸥、海鸥爱老人这两个方面来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
《跑进家来的松鼠》这篇课文则是通过描写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来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不是直接地表白,而是隐藏其中的。
五、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正因为我们喜爱松鼠,所以即使它做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我们也不忍心责备它;面对它的失踪,我们四处寻找,心里空落落的,把它当成家里的一分子。因此这只松鼠也把我们家当成自己的家。小松鼠和我们一家相处得多么和谐啊!
六、布置作业
把发生在你身边的动物和人和平相处的事写下来。
教后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让学生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松鼠关键语句,让学生感受松鼠的可爱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另外,引导学生联系前一篇课文,通过对比,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