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9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示范课课《詹天佑》听课心得感想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0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课笔记 《詹天佑》听课后感
  《詹天佑》这是篇老课文了,全文通过“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三个典型事件突出了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徐老师也正是抓住了这两点进行教学的。印象较深的地方有:

    一、板块清晰,环节简化

    教学由复习中心句与三个典型事例导入,接着便引导学生分别学习这三件事例,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再次赞美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仿照本文布局谋篇的方法,课后写一写“同学李进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这样板块清晰,层层推进,环节简化,目标简明,课堂也就更为有效。

    二、注重自学,当堂消化

    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如,学习“勘测线路”一段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这段,边读边做不同的记号,找出詹天佑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交流,抓住关键词来谈自己的体会。学习“开凿隧道”一段时,教师让学生默读5、6节,想想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还当堂让学生拿出《补充习题》,试着画一画八达岭与居庸关的开凿示意图。画一画,可以促使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内容,促使学生展开思维。当发现学生由于马虎画得不准确,两端开凿的箭头没有对齐时,徐老师引导得非常好。他指出,按这样的箭头开凿是不会成功的,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我们不禁想起詹天佑说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还幽默而善意地指出:看来,这位同学是个马虎的工作人员哟。随即以多媒体画面出示了正确的箭头。这样,我想,学生一定会对如何开凿隧道这个知识点理解得非常透彻,同时进一步体验到詹天佑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杰出的工作才华,受到很好的人文熏陶。

    三、由读到写,夯实基础

作为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课标指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徐老师很注意这一点,利用教材这一“例子”,引导学生领悟一些写作方法,如:抓住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丰满人物形象,围绕中心句来谋篇布局。课尾,还布置了仿写:同学李进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通过学习、模仿、借鉴,学生一定能从中获得写作方面的提高。

    我的建议有:

    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联系课文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读懂,读透,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尝试画完开凿的隧道图,交流时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开凿有什么好处,比较一下八达岭与居庸关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开凿方法有什么联系,那么,学生一定能对詹天佑的才华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还有,学生画人字形线路时,直接从南口画到了西北,显然是画错了,老师说:“从南口直接到西北方向是不行的。”为什么不行呢?也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读文章,找到依据。其实是因为这儿是一个上山的陡坡,所以直接往西北走是不行的。联系文中所说到的地形,老师的说法才更有说服力。让学生画,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展开思维,读懂文章。学生画错体现的其实是他没有真正地读懂。而老师这时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好好读文章,看自己哪里没有读懂。读懂了,才能理解这种人字形线路的优越之处,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詹天佑的才华和创新精神。

    还可以适度地拓展一些有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的一些感人的故事等课外资料,以丰满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

    课尾的结合课文内容对詹天佑的赞美,个人认为,那个没有很好地展开的即兴口语设计更有训练价值。即四面八方的人都来瞻仰詹天佑的铜像,他们都赞叹不已。他们会怎么说,选择一种人抓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描绘一番。因为这个设计选择面更广,学生思维空间更大,与课文的结合也更紧密些。

    另外,如果教师能够关注一些教学细节,那么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一定会打得更为扎实。字音方面如:狂风怒号的“号”,居庸关的“庸”,表达方面如屏幕出示的一个想象引读:不管条件这样恶劣……“这样”应改为“怎样”或“多么”才妥当。还有“攀山越岭”屏幕上打成了“派上月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12:44 | 只看该作者
 我今天评的课文是由著名教师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詹天佑》,本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认为张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想,张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张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看录象、大声读、细细读、入情入境读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让学生更多参与。其次,张老师让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停留与一个时间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老师从“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到“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然后到“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让学生在认识詹天佑的过程中,多次地读,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更在朗读与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感悟中,张老师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张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工程师后,并没有自己直接地说,而是让学生交流回答这样设计的优点在哪里以及当时世界上有这样的设计吗?学生通过思考与寻找文本的内容,找到了答案,也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动了学生。   二、情感朗读指导到位。   张老师的朗读指导,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功底与语文教学的艺术。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如,教师在指导“詹天佑背着标杆……”这一部分的时候,当学生找到这一部分内容,让他的心里很有感触的时候,张老师也随之说,老师每次读到这儿,心里总是很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感动,然后就是教师的范读,接下来让学生读,多次使用充满智慧的评价语,学生在张老师不露痕迹的指导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思路新颖,引人入胜。   张老师以“感动中国”作为切入点,以这一条线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探究、演示,走进詹天佑的内心世界。这是很吸引学生的,毕竟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老师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作为他们本次阅读的话题,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加强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在语文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张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有特色。   四、教学媒体使用妥当。   在一堂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比较远的课堂中,老师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张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内容不多,但有节有序。如,三分钟的录像通过声音、画面立体地介绍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远胜教师枯燥的千言万语,这样的背景拓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教师的友情提醒更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后的“人”字形铁路,让学生做工程师,多媒体演示火车的行驶过程,学生能够看得真切,感得真实,更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五、评价合理及时。   张老师整堂课的评价语,语言优美,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同时,教师的评价及时稳健,为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做了铺垫,创设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六、板书井然有序。   张老师的板书就是他上课的思路,条理清晰,突破难点,让人一目了然,很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谈几点本人并不成熟的想法:   一、张祖庆老师的课,总觉得牵的成份太多,虽然有时候还是需要的,但我认为这种牵不能背离规律而强加于人,得是“有源之水”。张老师在本课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多情感的表达是外显模仿的,不是孩子通过阅读中自发而生的,其实学生通过自己读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给合当时背景,可以将心目中的詹天佑一点一点累积。孩子们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奋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的,因为那是孩子们心中自己构筑起来的詹天佑   二、我觉得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平实,就象詹天佑所说的话一样,课文的内容其实也不难理解,我觉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否借鉴一些詹天佑平时的为人处事,与人说话的语句来作为铺垫,是否能让学生学得更加丰满一些呢?   三、教师的导语是否有点过长,显得有冗长之感。能否有所选择,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课前谈话内容,是否更加合适一些?要不然,在上课之前,说这么一大段煽情的话语,是不是把教师的情感强加于学生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12:34 | 只看该作者
《詹天佑》评课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12:04 | 只看该作者
《詹天佑》评课
这学期很有幸又听了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更有幸的是有机会主评徐老师的这节课。《詹天佑》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认为陈老师的课努力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

  一、结合背景介绍,缩短人本对话。

  本课内容离学生现在的生活现实较远,因此学生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陈老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能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当时詹天佑接受修筑任务的压力之大、困难之大。

  二、紧抓句的教学,感悟人格魅力。

  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时候,陈老师紧抓这一段中的句子展开教学,如:引导学生明确过渡句的作用、画排比句、找詹天佑亲自坚持野外工作的句子等,并一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从句中感悟詹天佑的伟大品格,从而感悟到詹天佑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不过,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看法:如学生围绕詹天佑亲自坚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谈体会时,有一生说从中可以看出詹天佑的爱国品质,这时徐老师给予了否定,我个人的看法是,学生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詹天佑所有一切的行为动力应该是来源于他那强烈的爱国心,也正应该是这强烈的爱国情感才支撑着他克服修筑铁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如果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老师能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更令自己感动,说说原因,可能学生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构筑詹天佑的真实形象,情感体验也能得到更主动地调动,这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令自己感动并受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学生肯定能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达到与文本内容的更好沟通,从而更真切地受到詹天佑人格魅力的感染。

  三、注重实践训练,体会创新品格。

  在教学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陈老师采用了画一画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笔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不过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这样会比老师让学生拿着自己画在纸上的示意图进行评议看得更清楚些。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这也是在铁路修筑史上的首创,我觉得陈老师在教学时对这一点强调不够。教学时,陈老师让学生示范演示了“人字形”线路的行驶办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难点。这时候如果能对学生的演示进行更细致地指导,那会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让学生先站板画出“人”字形示意图,再用一支带有两个不同颜色的钢笔头的钢笔上台演示,效果可能会更好。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很明了地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感悟到詹天佑伟大创新品格。四、恰当使用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在一堂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比较远的课堂中,老师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陈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内容不多,但有节有序。如两种隧道的开凿办法和“人”字形线路的设计的动画课件展示,远胜教师枯燥的千言万语,这样的课件展示不仅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看得真切,感得真实,更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课文的难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合课堂拓展,升华情感体验。

  当陈老师教学到外国人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人”字形线路都赞叹不已时,让学生也来说说:你会怎么称赞詹天佑?不仅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得以学以致用。

  总之,陈老师所上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其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数不胜数,还是留待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11:41 | 只看该作者
将语言训练点和阅读训练点结合起来

————《詹天佑》教学听课反思



    今天第一节听六年级《詹天佑》第二课时。执教者是骨干班老学员,极有思想的一个教师,听过她的课,感觉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语言简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一个教师能走到这一步,非十数年教学经验积淀不可。

    今天的课依然如此,开讲极为简洁流畅——读题,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哪句话写的?围绕这句话,课文写了哪些事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很快完成。然后便围绕课后第一题“从课文哪些描写中看出詹天佑是一位爱国、杰出的工程师?”展开学习交流。

    教师本来想的是按照课文写作顺序一部分一部分交流,但是学生的学习思路却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当教师问“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位爱国、杰出的工程师”时,学生一下子回答出第四段“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一句心理描写。教师没有着慌,顺势将这一句话作为了教学的核心点,后边的学习交流全部围绕这句话展开。这个教师已经拥有了极不错的教学机智了——我有些振奋,要是学校有一半的教师能够拥有这样的素质,则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无忧了。

    然而,以下的教学过程却令我皱起了眉头。教师围绕这句话让学生展开交流,从“接受任务”到“勘测线路”,从“开凿隧道”到“设计线路”,学生和教师都在纠缠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感悟。最后将“面对詹天佑的铜像,你想说些什么?”作为了本节课的语言训练点。显然,这里的写话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詹天佑不怕困难的品质可能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然而这些内容学生第一课时也是能了解的。而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如何教给学生?学生的语言发展了吗?学法习得了吗?高年段“品味文章语言,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的目标实现了吗?上完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段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采用画图讲解的方法理解,抽上去的学生能够画图,解说图意时却脸红颈涨,吞吞吐吐,半天没说清楚。教师帮助学生稍稍理清了语言,便又引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句话去了。可见,“抓住这句话理解课文内容”的想法,已经蒙蔽了教师对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的关注。

    第八届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教师要抓住语言学习的重点,力求让学生一课一得,在循序渐进的语文训练中,逐步习得语文能力。”然而,如何把握课文的语言训练点,如何展开扎实有效的训练,让学生感悟语言、习得语言却显得任重而道远。

    于是,我想这样来调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以“默读课文,看看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为统领性问题,让学生读书勾画交流,并反复朗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句话,感悟詹天佑的人物品质。

    二、关注文本教学价值,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一是抓住“不管……不管……总是……”和“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这两处语言训练点,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詹天佑的形象,随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现文本特殊表达方式的内化和及时外化。

    二是在采用画图方式理解“开凿隧道”时,要求学生先反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来画图解说怎样克服困难的,再一起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清楚明白地写出来的。以上两部分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写出詹天佑的品质的。

    三是重新确定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当学生交流完课文中“詹天佑遇到哪些困难”后,教师可以追问“除了课文写的这些困难,詹天佑一定还遇到了其他的困难,会有哪些困难呢?展开想象,写下来。”这样,语言文字训练点和阅读训练点就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语言和表达方法都能得到有效的迁移运用。

    《詹天佑》一文,我自己上过了两次,杭州张祖庆的教学实录也曾经在“教育在线”论坛引起过热烈讨论。我想,今天的思考,建立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一定更有实效,更有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11:02 | 只看该作者
《詹天佑》听课心得两天,金老师执教的《詹天佑》一课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金老师的教学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认为金老师的课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朗读指导到位,并通过合理想象画面,适时利用背景资料逐步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时候,金老师紧抓这一段中的句子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根据詹天佑的“所说、所做、所想”边读边作批注,抓住关键词语写下自己的体会。学生首先找出了詹天佑心理描写的一段话,此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修筑铁路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先联系上下文找到了具体的困难,但学生的情感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感触不深。接着教师将文中的困难归纳成9个词语: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狂风怒号,黄沙满天,山高坡陡,隧道渗水,攀山越岭,定点构图,坠入深涧。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书中的情景立时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时再来读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想法,感触自然而然的加深了。但教师并未就此打住,又接着追问“仅仅是这些困难吗”,随即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出示了四段关于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所遇到的其他困难,包括外国人的讥笑,皇亲国戚的阻挠,亲人的离去等等,詹天佑作为铁路的主设计师,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再次引读他的所想。这样反复诵读重点语句,使学生更好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构筑詹天佑的真实形象,情感体验也能得到更主动地调动,这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学生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达到与文本内容的更好沟通,从而更真切地受到詹天佑人格魅力的感染。



当金老师向学生展示詹天佑的铜像时,让学生想象画面:外宾看到铁路可能怎么赞叹?面对铜像,你怎么赞叹?可以用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不仅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注意了联系文本,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接下来金老师结合课堂拓展,又出示了2005年100周年纪念日时的相关资料,教师以“为什么对一条铁路的修筑举行这么盛大的纪念活动?”这一问题既整体回顾了课文,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最后教师在铜像旁出示的四句话,“纪念一条铁路,缅怀一位伟人,牢记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神!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到了极点。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新颖,环节紧凑。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从字词句上把握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感。我想,学生之所以能层层深入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与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画面,适时利用背景资料是分不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10:38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课文,胡老师所设定的情感基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感动”。

在一位教师的发言中,她提到了在讲解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爱国和杰出。而胡老师很有创意地引入了另一个词——感动。这就给我们这些老师以全新的感受。感动这种情感,是一种互动的情感。它能够将学生个体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更好地联结起来,形成情感共通。郝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詹天佑的话语,带着感情去朗读,以此来体会詹天佑的语言所带给他们的感动,然后胡老师又借分析重点段落,尤其是在詹天佑在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与险阻,以此来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行动所带给他们的感动,最后,胡老师利用学生画图和讲解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智慧带给他们的感动。在逐层深入的情感世界中,学生都深深地被感动了。这就很好地达成了胡老师对整节课的情感设计目标。爱国,杰出,感动,

不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想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然后用上这三个词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么学生内心的情感脉络就会更加清晰和明朗,就能掌握文本中实质性的东西。

瑕不掩瑜,作为一名听课教师,随着胡老师的激情导入,我整个身心都沉浸到那个特殊年代里,看到一位另人尊敬的伟大的工程师的身影,在胡老师的精彩讲解中,这个形象逐渐光辉和高大起来,可以说胡老师的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2: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