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56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交流课《七律·长征》优秀教案优质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0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疏通字词

音:逶迤   岷mín山   难 nán 困难,难能可贵    横 héng 横竖   

nàn 苦难,难兄难弟       hèng 蛮横      

     更 gèng更加       蒙méng  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ēng更新          mēng  蒙骗,欺上蒙下            

                            měng   内蒙古

磅 páng磅礴       尽  jǐn尽管

bàng磅秤           jìn尽心

形:崖  悬崖          岷  岷山      逶   逶迤

      涯  天涯          泯  泯灭      诿   推诿

      睚  睚眦必报                    萎   萎缩

义:逶迤   磅礴   走泥丸   开颜

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悠闲:主要用于态度从容、闲适,有悠然自得之意。两者都可表示自在的心态和神情。)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悬崖:主要形容山势陡峭。两者都有山势陡峭险峻的意思。)

      颜——脸,脸上的表情。

二.            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      《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2.      《<长征组歌>两首》——歌词

3.      《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      《草》——短篇小说

5.      《<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            背景介绍

1.      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      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      解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四.            整体感知

1.      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

3.      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五.            具体研读

1.      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      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3.      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      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六.            总结归纳

1.      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      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七.              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唱歌曲。总结全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八.            作业:

1.      词语积累

2.      预习“诵读欣赏”: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如:作者是何许人;诗中化用的诗句(“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望断南飞雁”“梅花漫天”“北国风光”等),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04:47 | 只看该作者
《七律·长征》教学后记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只有五十六个字,但涵盖了红军长征中的大小事件:过五岭,翻乌蒙,越岷山;巧过金沙江,抢渡大渡河,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同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有何历史意义,毛泽东在红军长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系列的历史背景,学生都知之甚少。要想在一课内解决所在问题是不太现实的。因而我决定上两节课。一节课读通全诗,了解相关背景,知道诗句的大概讲得是什么,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第二节课再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了解毛泽东文章的风格。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进步的:

平时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表现比较突出,学生在悟中读,读中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虽然在这节课并没有给学生说的机会,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说得还是很到位的。

注重对资料的引用。学习过程中适时补充相应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课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特别多,教师引入两段资料对学生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有莫大帮助。

但在准备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又想给听课的老师们一个比较完整地印象,但哪一个环节好像都不能少,因而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但介于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因而每一个环节好像又都没弄扎实,导致自己在上课时也有点糊涂,不知改抓哪里好。

认真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⒈自身的语文素养还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不够深刻。因而在引导学生理解,解读方面,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偏差。教师自身的主导性发挥得还不够。

⒉不懂得取舍,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东西,没有从学生已有的感知能力出发,没有做到以生为本。

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要求不明确,导致很多学生收集的东西多,但课堂需求的东西却一点也没了解到。

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老师的语文教学技艺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必须在工作中时时反思,时时创新才能有新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04:46 | 只看该作者
《七律·长征》教学后记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只有五十六个字,但涵盖了红军长征中的大小事件:过五岭,翻乌蒙,越岷山;巧过金沙江,抢渡大渡河,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同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有何历史意义,毛泽东在红军长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系列的历史背景,学生都知之甚少。要想在一课内解决所在问题是不太现实的。因而我决定上两节课。一节课读通全诗,了解相关背景,知道诗句的大概讲得是什么,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第二节课再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了解毛泽东文章的风格。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进步的:

平时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表现比较突出,学生在悟中读,读中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虽然在这节课并没有给学生说的机会,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说得还是很到位的。

注重对资料的引用。学习过程中适时补充相应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课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特别多,教师引入两段资料对学生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有莫大帮助。

但在准备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又想给听课的老师们一个比较完整地印象,但哪一个环节好像都不能少,因而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但介于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因而每一个环节好像又都没弄扎实,导致自己在上课时也有点糊涂,不知改抓哪里好。

认真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⒈自身的语文素养还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不够深刻。因而在引导学生理解,解读方面,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偏差。教师自身的主导性发挥得还不够。

⒉不懂得取舍,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东西,没有从学生已有的感知能力出发,没有做到以生为本。

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要求不明确,导致很多学生收集的东西多,但课堂需求的东西却一点也没了解到。

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老师的语文教学技艺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必须在工作中时时反思,时时创新才能有新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04:36 | 只看该作者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前两周,咱们搜集并整理了关于长征的许多资料,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谁能告诉大家,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

学生介绍长征背景资料。

    师出示长征路线图,对学生的发言作必要的补充。

2、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长征。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毛泽东的诗,走进那光辉的一页吧。

二、初读长征,理解诗意。

1、谁能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谁能再读一读,注意读出节奏来。(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要求全班同学在书上画出节奏。)全班齐读一次。

2、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注上符号。学生默读、思考。

3、全班交流。

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当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引导:这句中的“只”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上有这几种解释①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②仅有。你觉得该选第几项。课件出示

“等闲”怎么理解?我们平时,做过什么平常的事?(穿衣、吃饭、看书、写字等。)而毛泽东却把什么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把红军远征当作平平常常的事。)红军远征真的很平常么?不是。从这句中的哪儿知道的。(难、万水千山)真的就是一千座山,一万道水么?不是。千和万是虚指,表示很多的意思。你还知道哪些词也是这样表示虚指的?(再三)红军长征中翻越了多少座大山呢?18座。多少条大河呢?24条。毛泽东在这当中选取了哪两座山来写。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指哪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瘐岭)“逶迤”是什么意思?(高低起伏、绵延不绝)你能把你的理解画下来吗?“细浪”什么意思?(细小的浪花)读这句,你感受到什么?红军战英勇豪迈,作为红军领袖的毛泽东更是有气吞山河的阔大胸怀。谁来读出这种气势呢?

翻过了五岭,咱们来看看乌蒙山又有什么特点?“磅礴”是什么意思,你能画吗?“泥丸”是什么东西,谁又来画一画。从这两幅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毛泽东在此处用了什么方法表达红军战士们勇猛与乐观呢?(夸张、对比)“走”在此处当什么讲。在古代呀,走就是指奔跑。在这句当中,我们可以把它说成是滚过。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你又能读出这种对比吗?

把这句连起来读一读。红军长征难么?但红军战士怕么?一起读第一句,读出这种不怕。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山不容易过,水更是难以趟。但这一切都难不倒无畏的红军战士。请看下一句。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为什么说“金沙水拍云崖暖”,有谁知道这个故事。(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也从皎平渡过江。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此处的“暖”指的是心暖。红军战士不费一枪一弹,没有一人伤亡,就渡过了金少江,那是件多么高兴的事呀。所以毛泽东写了下(引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可长征中更多的是惊心动魄的战斗。谁知道“大渡桥横铁索寒”讲的又是什么?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今日的泸定桥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红四团接到命令后,以不到一天的时间,飞奔了240里山路,沿路还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终于抢在增援敌人的前面到达泸定桥。可这时泸定桥上的木板已被抽走,只剩下13根铁链,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对岸作好了防御准备。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前仆后继,一个受伤了,另一个补上去,一个掉下落不明了悬崖,另一个又冲了上去,就这样,经过了了两个多小时激战,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红军飞奔泸定桥是如此的惊险悲壮,使人不由得感到阵阵寒意。正所谓(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刚才的两个故事,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但这些困难同样吓不倒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因为(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终于,红军战士凭着自己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藐视一切困难的乐观态度,来到了岷山脚下。你知道岷山在哪里么?(在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多米。)岷山终处积雪,常年气温都在零下十几度到零下几十度,连一只鸟儿也飞不过去,红军战士们没有御寒的衣服,没有充足的食物,无数的人在翻雪山的过程中被冻死,被饿死,被累死。但是想到翻过雪山后,队伍很快就可以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红军战士们还是充满了欢欣。所以(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一句同样反映出我们的——(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回味长征,体会感情。

全诗围绕“不怕难”三个字,主要写了红军翻越五岭、乌蒙、岷山三座大山,跨过金沙、大渡两条大河,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藐视一切困难,气吞山河的气概,这种豪情,也只有一代伟人毛泽东才具有。建议孩子们下来再读读背背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关于长征,老师再给大家推荐这几本书。

《地球的红飘带》作者:魏巍 《长征》作者:王树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04:04 | 只看该作者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三个字,会写三个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十送红军》

一、导入新课

1、这支歌你听过吗?这是什么时候的歌曲呢?(长征)

2、那么,你们知道长征吗?你们了解长征吗?谁来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自由交谈)我们读过哪些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呢?(《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3、师介绍长征:(出示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在这胜利的时刻,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怀着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歌。

三、合作理解

各自理解诗句意思,遇到了“拦路虎”就问问小组内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在你理解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不好理解呢?

预设: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谁来说说“五岭逶迤”的意思?五岭是哪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乌蒙磅礴”呢?(出示图片欣赏对比)红军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

2、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米)视为了什么?

3、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重点理解一“暖”一“寒”。

你是怎么认为的?

观看或讲述《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巧夺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金沙江形式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察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候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军发觉赶来时,我军已经安然到达江北。)

2、指导朗读[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河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喜”的是为什么?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由于这时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2、指导朗读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第一、二句有什么作用?(中心句“难”“只等闲”)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个“难”字?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只等闲”?

3、指导朗读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朗读升华

1、自由准备朗读(在座位上自由诵读,争取让你的朗读感动自己,感动大家,感动老师)

2、指名读。

3、齐读,会背的背。

4、欣赏电视剧《长征》的片头。

六、拓展延伸

学习完《长征》,你有心里话要对我们红军说吗?

七、教师小结

今天,当我们再来学习这首让我们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长征时,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75年),但老师相信,长征的精神一定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25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03:5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了解了诗歌的内容,那么红军的长征具体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观看短片。看完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我们就带着这些感受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诗歌《长征》。

二、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全班齐读全诗。

2、指名读首句(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下闲

⑴重点词语理解:远征(多远?两万五千里),万水千山,只等闲

⑵学生解释这两句诗歌,老师再补充。

⑶自己朗读这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概括这两句诗歌所体现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概。

3、精读与感受远征的艰难:

老师:红军真的不畏艰难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红军是怎样不怕远征,水千山又是怎样的?

⑴学习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展示征难图片,学生欣赏并回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②出示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分析诗句:

A、“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B、仔细观看图片并结合诗句分别说说五岭,乌蒙有什么特点(逶迤,磅礴),而在红军眼里:细浪,泥丸。

C、讨论:鉴赏分析用词的美妙并讨论:五岭、乌蒙与细浪、泥丸形成的对比有什么妙处?

D、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而细浪,泥丸

则形容山小,是红军眼中的山。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更能体现红军的英雄气概,艰难困苦对他们来

说只是小菜一碟。

⑵学生自主学习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  学生欣赏图片。

②  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并且思考完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老师适当补充概括。

⑶学习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①指名读一读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②展示图片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③理解诗句并讨论:“更喜”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无限的喜悦)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

④指导学生朗读此诗句。全班齐读,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三、总结升华,加深认识:

⒈总结全诗: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⒉讨论: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而这几幅画包容了天地、气象万千,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诗歌只选几幅典型的画面作艺术的概括。)

⒊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并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

⒋说说你最喜欢的本诗的句字,并结合诗歌的内容画一画。

⒌再次欣赏图片,让学生再次触摸红军长征的路途,感受长征的艰

辛和红军的英雄气概。

⒍播放诗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注意节奏、重音、韵脚、感情。
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xián)。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wán)。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há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yán)。

四、拓展学习:



--------------------------------------------------------------------------------


欣赏毛泽东一诗:《为女民兵题照》

五、作业设置:

(1)把今天学到的生字在笔记本上写一写;

(2)同学之间互相推荐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

(3)诗歌朗诵比赛,比一比谁背诵地更准,更有感情。

六,板书:

                          红军(不怕远征难)



                      ↓


细浪       泥丸           暖               寒             更喜

五岭  →  乌蒙 →  金沙江  →   大渡河    →   岷山(雪山)



                                         ↓
            

               山        +  水 = 千山万水(只等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8:03:35 | 只看该作者
《七律·长征》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学会写与读准生字词:磅礴(bó)

泥丸(wán) 云崖(yá)岷山(mín),并理解诗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使学生从诗歌中受到启发,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不畏艰苦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上升为爱党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融入诗歌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所感,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学会高度的艺术概括和夸张手法。

教学过程:(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看图谈话,导入新课:

展示毛泽东的图片

老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参加了一次伟大的征途,那是什么呢?

⒈学生自由谈谈自己对红军长征的了解。

⒉老师揭示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⒈学生各自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同时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

⒉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⒊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⒋结合长征路线图介绍诗歌的背景。

⒌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体裁。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

二、四、六句要压韵,三、四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则。

⒍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⒎作业:

预习这首诗歌,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理解诗中的词句并做好笔记。

⒏板书:   

      25 七律长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0 02: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