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后评课
陈红梅随想:
一、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富有激情。
二、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把握还是准确的。
1、抓大放小,大胆取舍。这是一篇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要在一节课里面把它
学完,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么老师就要抓大放小,学会取舍。在整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曾老师在“母亲的工作环境差、母亲的形态、动作”上花了比较大的笔墨,特别是紧紧抓住其中的两段话,进行反复读悟。一句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另一句是有4个“立刻”的句子。
2、整体概览,局部精读。略读课文教学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很重要,所以
曾老师在初读课文时抛给学生两个问题:一、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母亲。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母亲的形象。第二个问题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旁征博引,延展宽度。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
课本内容,老师补充了很多课外资料,丰富文本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4、结课拓展,阅读激活。曾老师在最后的一个资料拓展,激活了学生的阅读。
梁晓声的生平简介以有他的作品,让学生的阅读有了一个方向。而后面那本《青年近卫军》的出示,更是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口述内容简介时,一个“希特勒”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而这本书来自崇文学校的图书室,更激起了学生借阅的欲望。这不,一下课,学生就争着向老师借阅了。
三、一点建议
1、“抓大放小”,哪些该抓?哪些不该放呢?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抓大放小”,但是,在抓和放的内容取舍上应该仔细斟酌。比如,在体会“一元五角”倒底是多大数目的钱时,建议教师不要直接补充资料,直接告诉学生60年代的一元五角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开支。我觉得此处的处理,应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一元五角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因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这句话已经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意思——一元五角钱在当时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而这又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疑惑,只是一元五角钱而已嘛。当学生产生这种认知冲突时,教师适时地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从而明白当时的一元五角倒底有多大作用。
3、教师的情感基调没抓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情感是这篇课文的灵魂,如果教师的情感基调有偏理,那么学生的感悟会受
影响。在本节课中,教师用一种高昂的声调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我认为是不恰当的。此处并不是在颂扬母亲多么伟大,更多的是儿子对母亲的一种愧疚,一种心酸心疼的感觉,是那种读着读着想让人流泪的感觉。所以,建议教师换种语气读。
大明点评:
一、符合略读课文教学的处理特点,是一节好课。
二、建议:
1、该略的地方再略些,该精的地方再精些。
2、抓题眼,目的是建构中心问题,让学生读题,突出“深”字之后,就
可以顺序抛出问题:本文中,慈母情深,“深”在哪里?这才是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而教师本课设置的中心问题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挣钱不容易?这个问题不应该是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包含在“慈母情深,深在哪儿?”这个问题里面的。
3、初读课文,应调整两个问题的顺序。A、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用一词来形容母亲。如果要去掉一个问题的话,去掉第二个。
4、如何更自然地引出“一元五角”钱?当学生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之后,师接着说,正是这样一件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慈母情深?但是,你对此有什么疑问呢?是啊,只是一元五角钱而已?这一元五角钱在那个年代可以干些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出示补充的资料。
5、精读部分,课件只出示重点讲读的那两段话。
A、四个“立刻”这段话的教学处理,可让学生说出“立刻”的反义词:马上、连忙、赶紧……然后让学将这些词代入句子中读一读,感受一下,如种效果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出母亲工作的繁忙。
B、“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段话的处理,可分两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慢动作般的描写效果。将文本进行处理,改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对比读一读,体会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分开写,中间又插入“我的母亲”呢?感受母亲的形象,母亲工作的劳累。第二层次,让学生感受到儿子内心的心酸、心疼。也对文本进行处理,将“我的母亲”前置,对比之后,发现将“我的母亲”后置,更强调了母亲的动作,母亲的辛苦。
6、读书卡的处理。在略读课文中,读书卡的作用应该是起导向性的作用,放在前面出示会更好。在本课中,如果时间不够,建议去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