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13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研课《慈母情深》听课感想心得记录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2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开课《慈母情深》评课
《慈母情深》是经典的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爱。但是离学生的实际有一定距离了,要打动学生,使学生要有效的接受,感染和内化,不是件容易的事。听了金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娓娓道来,深深地渲染了情感。

    金老师的语言柔和、充满感情,对整个课堂起渲染的作用。始终有一种感动在空气中汩汩流淌。金老师的语言机智,充满了鼓励很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学生一起入情入境,以情生情,以情促知。金老师的文学语言功底深厚,用贴切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丰富,坐在他的课堂里是一种幸福的心灵体验过程,很佩服金老师深厚的个人素养与扎实的文学功底。

二、深入咀嚼,不断地丰满人物形象。

    课堂上金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如环境描写中“烤”,人物描写中“瘦弱、龟裂”等,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想象、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感悟慈母情深。不仅引导学生感受了人物形象,还渗透了写作方法,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重视朗读,细细地品词悟句。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金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正是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比如,在学习重点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句时,不仅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去体会文字,而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写法,比较写法的表达效果,这样由学生自然生发出的感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疲惫和艰辛后,进行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了体现母亲辛劳的其他句子后,金老师引领学生又回到这一句上,再练习朗读,体现了读、悟的层次性。他在无声处渗透着语文意识,让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深刻地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

    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无疑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金老师引导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又学习作者的写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30:24 | 只看该作者
听后评课

陈红梅随想:

一、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富有激情。

二、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把握还是准确的。

1、抓大放小,大胆取舍。这是一篇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要在一节课里面把它

学完,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么老师就要抓大放小,学会取舍。在整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曾老师在“母亲的工作环境差、母亲的形态、动作”上花了比较大的笔墨,特别是紧紧抓住其中的两段话,进行反复读悟。一句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另一句是有4个“立刻”的句子。

2、整体概览,局部精读。略读课文教学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很重要,所以

曾老师在初读课文时抛给学生两个问题:一、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母亲。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母亲的形象。第二个问题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旁征博引,延展宽度。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

课本内容,老师补充了很多课外资料,丰富文本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4、结课拓展,阅读激活。曾老师在最后的一个资料拓展,激活了学生的阅读。

梁晓声的生平简介以有他的作品,让学生的阅读有了一个方向。而后面那本《青年近卫军》的出示,更是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口述内容简介时,一个“希特勒”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而这本书来自崇文学校的图书室,更激起了学生借阅的欲望。这不,一下课,学生就争着向老师借阅了。

三、一点建议

1、“抓大放小”,哪些该抓?哪些不该放呢?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抓大放小”,但是,在抓和放的内容取舍上应该仔细斟酌。比如,在体会“一元五角”倒底是多大数目的钱时,建议教师不要直接补充资料,直接告诉学生60年代的一元五角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开支。我觉得此处的处理,应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一元五角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因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这句话已经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意思——一元五角钱在当时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而这又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疑惑,只是一元五角钱而已嘛。当学生产生这种认知冲突时,教师适时地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从而明白当时的一元五角倒底有多大作用。

3、教师的情感基调没抓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情感是这篇课文的灵魂,如果教师的情感基调有偏理,那么学生的感悟会受

影响。在本节课中,教师用一种高昂的声调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我认为是不恰当的。此处并不是在颂扬母亲多么伟大,更多的是儿子对母亲的一种愧疚,一种心酸心疼的感觉,是那种读着读着想让人流泪的感觉。所以,建议教师换种语气读。



大明点评:

一、符合略读课文教学的处理特点,是一节好课。

二、建议:

1、该略的地方再略些,该精的地方再精些。

2、抓题眼,目的是建构中心问题,让学生读题,突出“深”字之后,就

可以顺序抛出问题:本文中,慈母情深,“深”在哪里?这才是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而教师本课设置的中心问题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挣钱不容易?这个问题不应该是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包含在“慈母情深,深在哪儿?”这个问题里面的。

3、初读课文,应调整两个问题的顺序。A、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用一词来形容母亲。如果要去掉一个问题的话,去掉第二个。

4、如何更自然地引出“一元五角”钱?当学生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之后,师接着说,正是这样一件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慈母情深?但是,你对此有什么疑问呢?是啊,只是一元五角钱而已?这一元五角钱在那个年代可以干些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出示补充的资料。

5、精读部分,课件只出示重点讲读的那两段话。

A、四个“立刻”这段话的教学处理,可让学生说出“立刻”的反义词:马上、连忙、赶紧……然后让学将这些词代入句子中读一读,感受一下,如种效果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出母亲工作的繁忙。

B、“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段话的处理,可分两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慢动作般的描写效果。将文本进行处理,改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对比读一读,体会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分开写,中间又插入“我的母亲”呢?感受母亲的形象,母亲工作的劳累。第二层次,让学生感受到儿子内心的心酸、心疼。也对文本进行处理,将“我的母亲”前置,对比之后,发现将“我的母亲”后置,更强调了母亲的动作,母亲的辛苦。

6、读书卡的处理。在略读课文中,读书卡的作用应该是起导向性的作用,放在前面出示会更好。在本课中,如果时间不够,建议去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30:04 | 只看该作者
11月6日,我竟然成了虞大明老师的徒弟,这真是天上掉馅饼,怎么可能呢?我掐掐自己的大腿,疼!不是做梦。2009年11月23日,我开始了崇文实验学校挂职锻炼之旅,听讲座、听课、说课、评课,与大明老师近距离、全方位接触,感受到了一种智慧的磁场,在这个磁场中我也努力向智慧靠近,于是,我以“崇文学习足迹”命名文件夹,里面将会印上我一个个成长的足迹,足迹稚嫩,但愿与同行分享。

《慈母情深》听课记录及评课

执教:宁波市大榭开发区第二小学    曾君

班级:杭州崇文实验学校   五(3)班

日期:2009-12-2  早上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            揭课

1、背诵《游子吟》

2、出示课题:慈母情深。A、齐读课题。B、师在“深”字下方加上“△”,这样你会读吗?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            初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A、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B、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浏览课文。

3、汇报:

(1)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学生回答:瘦小、慈祥、慈善、朴实、爱子等)

师让学生要黑板上板书这几个词:慈祥、通情达理

(2)    概括主要内容,指名生说。

三、            读悟

(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挣钱很不容易。

1、引出“一元五角”钱。

这本《青年近卫军》需要多少钱?一元五角钱,这么一点点钱,如果是你想买书,需要一元五角,你妈妈会不会给你?

2、课件出示一段资料:在60年代,一元五角钱可以够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开支。

3、看起来一元五角真是一个大数目,母亲挣钱是多么不容易啊!再次默读课文,

找出母亲挣钱不容易的句子,划起来,写旁边写批注。

4、汇报:

(1)   课文中的句子: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

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从“烤”字看出,母亲工作的地方很热,环境差。

从“极其瘦弱”和“脊背弯曲”中看出母亲身体身瘦弱,样子很疲劳。

(2)    课文中的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从“七八十台”和“震耳欲聋”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环境很差。

(3)   课文中的句子: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

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A、              师提问:你从4个“立刻”中体会出了什么?(母亲一刻不得闲,马不停蹄地工作。)

B、 你能读出母亲这种马不停蹄地工作的感觉吗?指名生读。

C、 母亲为什么这么马不停蹄地工作呢?补充当时的家庭情况。

(4)课文中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

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A、              师生两次配合读,第二次老师有意将“我的母亲”放到句子前面。

B、 你听出来,前后两次读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

C、 作者将“我的母亲”后置,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自由说。

D、              将这段话重新排列:

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

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

读起来,你可以看到一个母亲的形象,她的动作是缓慢的……我们看到了一个艰辛的母亲。再读。

(4)    从“龟裂”这个词我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很辛苦。(课件中母亲一双

“龟裂”的手,但是,老师忘记展示了。)

5、串读。课件出示上述句子,老师用煽情的导语让学生串读,对文本再次进行

整体回顾。

四、            升华

1、此时我手里握着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那是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A、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B、 读出了母亲的爱……

3、师总结。

五、            拓展

1、出示梁晓声的简介及作品。

2、出示一本书《青年近卫军》,师作内容简述。

3、完成‘读书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29:52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听课记录及评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29:35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听课有感
                                                                                                                          二年级级部

1.        王老师对文题的处理看似平平淡淡,实则匠心独具。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而对“慈母情深”的“深”有个感性的认识。教师这时及时点明了学习方法:要对词语有敏感,要有良好的语文意识。这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唤醒,提酲学生不仅要关注文章的内容,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表达的。
2.      检查预习的形式令人暗暗叫绝。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又包含了写字教学。留心一下出示的句子,它又是整篇文章的大意。学生读了它,自然对如何概括大意有了或多或少的启发。这真可谓是高效课堂。王老师教给学生理解新词的方法是多样的,有抓关键词义的,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有通过做动作理解的。尺度把握得很好。

3.      点燃和召唤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对语文表达形式的关注,让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是王老师诗意语文的不懈追求。那么如何把这一理念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呢?王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找出令人感动的语句。而这些句子,恰是描写形象,表达生动的语句。当学生找到令他感动的句子时,王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读中想象、对比朗读、带词入句朗读”,是王老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采取的灵活的方法。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朗读中读出了词情,更感受到了准确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这是“唤醒感觉”过程,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足见语文大师的深厚功力。
4.      综观整个课堂的教学,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语文的味。这堂课,启课、结课,板块、细节,上得别致、精美、大气,如一幅疏密有致、意境深远的国画。王老师不仅在进行课堂教学,同时他也在用他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对教学过程的艺术处理,激活了课堂参与者(包括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精神追求。感谢王老师奉献出的一堂精彩的课,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29:29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听课反思

止马中小:吴蓉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对母亲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在教学中,黄老师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从故事《孟母三迁》引出课题,在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之后进行拓展,结合文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联系生活实际写生活中亲历或知道的有关母爱的小事。教学流程清晰明了,环环相扣。读书的形式多样化,有自由读,分角色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且在读书前提出要求,因此,学生学文的目标明确。此外,我也有自己一些初浅的看法:1、这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深深的情写出的。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刻画出一位用含辛茹苦挣来的钱给儿子买书看的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和宽广。这样的文章教学时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去感受、去倾听文中人物内心的声音,与文中人物对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阅读、感悟、表达感受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当然,教师可以在深入文本前,就《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让学生先谈谈父母对自己的爱,为学习课文,体会人物心理作一个情感上的铺垫,之后在学生阅读前提出要求,即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体会,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记下来,与同学交流等等。这样,就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学生在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能更充分地表达感受、互相启发、丰富课堂、丰富课文、丰富自己内心世界。2、词语的教学应放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理解词语与感悟文本二者相辅相成。如在本课教学中,黄老师指名让学生将预习课文时,通过字词典查阅到的有关“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的词义与全班同学共享,这样固然给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但能否在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这样学生会对词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我对书的渴望,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辛劳会有更深的体会,能更好地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5:28:48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听课反思  

湖北宜昌市西陵区樵湖岭小学  闫 艳  

2011年10月26号上午有幸在象山小学听到彭芳老师为“国培语文班”执教的《慈母情深》一文。彭老师整节课紧扣文本,以及相关的有效资源(背景资料),课堂朴实,教学方法简单、朴素、有效。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功底深厚,在一线课堂扎根研究的老师。下谈谈自己的听课体会。  

课堂中,彭老师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品析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且用真正地发自内心的情感去朗读这些句子。我不禁回想到自己课堂上的方法之寡。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方面,我们似乎就习以为常地运用“抓关键词理解”,在朗读句子方面,我们似乎总担心学生读不到位,而采用自己的范读来替代学生的情感朗读,因而学生多数是在扮演、模仿“老师的范读”。而真正用自己发自内心所领悟的情感来朗读者有几许?或者这存在难度,但我觉得只要我们都让学生朝着这个自主去领悟、真我去朗读的方向努力的话,那么学生将是会懂得学习的。  

课堂中,彭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分析句子,采用多种方法去让学生尝试理解句子含义以及感情的喜悦。在学生交流中普遍采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后,老师再顺势引导学生抓句子的表达方法(此文是修辞手法)进行体会,这样有的学生思路更活跃了,竟从微小的标点符号谈了起来;同时,又抓住句子所具有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以生活经历来达成对句子的品析;紧接着是学生的朗读(多数时候我们也有此步骤,但往往是流于形式),但这是一个追问式的朗读:刚刚你的朗读中你投入了什么情感?何以如此朗读?在这一个句子的品析中,彭老师共拓展了四种角度去理解句子:抓关键词、抓写法、展开想象、联想、投入情感。这样由表面到内在的层次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最终通过真我的情感朗读流露出自己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9: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