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引乡土史入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 走近秦始皇 山东泰山学院附中 李凤华 学情分析 山东泰山学院附中位于五岳之首———泰山脚下。泰山被列入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历史教学创设了优良的人文环境。但是,初一学生知识储备不够丰富,能力也有所欠缺。好在学生一般对于家乡的历史会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并且初中生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查找和搜集课外资料的方式,比如网上搜索、去图书馆查找、实地访问考察等。同时,学生们也初步具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乐于展示自己的成果。综合以上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案例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的 《秦王扫六合》。本课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开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二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地区等几方面的措施。 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道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有关史实; 2.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3.将学生课余查找的有关秦始皇在本地的历史资料进行交流、总结,走近秦始皇;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会泰山的文化内涵,感受泰山的精神魅力,树立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培养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以及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前两个目标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后两个目标是对前两个的补充和升华。关于学生课余对资料的查找,要提前布置任务,并给与学生及时的指导。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查资料。同学们将搜集到的资料交流整理,以备在课上展示。 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秦始皇画像及李白 《古风》中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师:大家看,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已站到了我们的面前,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傲视着一切。你知道吗?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经五次出巡,其中就有三次来到我们山东,一次来到我们泰山。秦始皇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了解他吧。 导入以后,按照教学目标依次展开教学过程。 第一个问题:秦灭六国统一全国。采用知识竞赛、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该问题。 第二个大问题:政治上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采用图示法;思想上焚书坑儒,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军事上的措施充分利用地图,穿插历史小故事;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可让学生用橡皮泥或硬纸板做成战国时期的的各种货币,学生可随意活动,自由买卖,体会一下统一货币、度量衡的作用。 第三个问题:走近秦始皇。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出来,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最后调动学生自由讨论,升华主题,达到最后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 走近秦始皇 师:历史上的秦始皇离我们是那样的遥远,我们怎样走近秦始皇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秦始皇在山东的足迹展示给大家。 生1:我搜集的内容是秦始皇有关加强对山东地区统治的内容。公元前221年,秦军攻灭齐国,俘获齐王田建。从此,山东成为秦朝统治的范围。秦统一后,在山东设置临淄、琅琊、东海、济北等郡。秦始皇又下令将齐国的旧贵族及豪富迁至咸阳、南阳以及巴蜀等地,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为防止齐国贵族叛乱,秦始皇还下令拆除齐长城,修筑国都咸阳直达山东的驰道,对山东地区进行强力统治。 生2:为了炫耀武功,震慑四方,秦始皇曾五次出巡,三次来到山东。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先到峄山 (今邹城南),刻石颂扬秦朝功德。继东行,直达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角,后乘船登芝罘岛。接着,南行到琅琊 (今胶南西南),停留了3个月,筑琅琊台。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又一次来到山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从南方北上抵山东半岛,经琅琊到成山角,登芝罘岛而返。归途中,秦始皇在平原津 (进德州附近)染病,后死于河北沙丘。 师:有同学提道秦始皇到过我们泰山举行 “封禅”大典,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 “封禅”? 生3:我正好找到了这个资料。所谓封禅,即到泰山上筑坛祭天,这便是 “封”。在泰山极顶天柱峰的西北侧,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 “古登封台”四个大字,这就是古代帝王封禅告祭的封祀台。所谓 “禅”,即在泰山下的小山 (如社首山、梁父山、蒿里山等)辟基祭地叫 “禅”。“封禅”就是帝王到泰山祭祀,封和禅是一种礼仪的两个步骤,其目的不外乎是宣扬历代帝王“授命于天”、“功德卓著”,用这种迷信活动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封禅犹如国家庆典,往往坛开八道,幡遍五城。皇帝陛下情之所至,高举碧玉虬龙大酒杯,口中念念有词。秦始皇以后的封建皇帝,都认为泰山是吉祥之地,因而不断地登山封禅,祈求泰山神灵赐福,永保 “国泰民安”。 生4:这里还有秦始皇封禅的具体情况。据司马迁著 《封禅书》曰: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微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始皇之上泰山,中阪与风雨,休于大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时刻注视着被推翻的关东六国,特别是齐国贵族的叛乱。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效法传说中上古帝王的封禅活动,在他即帝位的第三年 (公元前219年)就决定封禅泰山,并选好日期,开山凿路,乘坐銮驾,排开仪仗,率群臣从咸阳出发,途中到达邹峄山后,便召集鲁国儒生、博士七十多人议论封禅事宜。但是他认为众儒生论点迂腐,遂废黜不用,自定汇制,直上泰山。不巧途中 “风雨暴至”,只好到泰山松树下休息,因树遮雨有功,他便封此树为 “五大夫” (官名,秦爵第九级)。这就是泰山景点———五大夫松的来历。登上岱顶以后,便设坛祭祀,其仪式非常隆重,然后又颁布诏书,命丞相李斯篆书刻石,立于岱顶玉女池旁,以颂功德,封祀之后又自泰山阴道而下,禅于梁父山。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相继东巡,封禅泰山,又命丞相李斯篆书诏文,刻于始皇所立石侧,这就是著名的泰山秦刻石。它是我国稀有的珍贵文物,不仅是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及秦始皇实行 “书同文”书体的重要资料,而且书法艺术上也非常有价值,现存岱庙东御座院内碑亭中。 师:非常好,通过这些同学们在课余收集的资料,使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威风凛凛的秦始皇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那么对如此闻名而又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该怎么办呢?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有两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们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提出我们的建议。我扮演记者,他扮演未来的泰安市市长。” 记者:市长阁下,您好,我是泰安报社的记者。我想请问您有关泰山的问题,可以吗? 市长: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记者:泰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你们今后有什么打算呢? 市长:我们已初步作了一下规划。今后将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知道泰山,了解泰山。在世界范围内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悠久的历史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时,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就算是市长的智囊团。我补充一点,今后我们还要多注意环境保护,让人们在享受泰山古老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 他的同桌也站起来说:“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发扬登泰山的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勇攀高峰的精神。” 师:大家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作为泰山人,都应该为泰山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课下请大家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历史想象作文 《秦始皇游泰山》。 教学反思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他们很有创意。如果说课本上的知识勾勒出的是秦始皇骨架的话,那么,学生自己动手找来的乡土教材内容就极大地丰盈了秦始皇的血肉,二者的结合塑造出了一个威风凛凛、傲视一切的秦始皇形象。当课本中的人物以如此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学生对教学内容显得更容易接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在讲课前,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身边的历史资料,一改过去传统的 “教师教,学生听”的老模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和历史实践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由此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自豪感。 然而,当乡土教材引入课堂,可能要受到课上时间、考试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值得进一步考虑和研究。 案例评析 本案例把教材内容科学地进行了整合,形成三个学习主题,改变了过去教教材、背教材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历史资源,拓展了历史教育的资源和内涵。把地方史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并能形成对祖国、家乡的认同感和建设祖国、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掌握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的基本线索,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穿越时空隧道,把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教学内容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生扮演市长角色,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泰山的保护与发展的诸多设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处理,确实能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进一步树立科学精神,形成求真、创新的科学态度。 角色扮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每节课或者一节课自始至终都采用这种模式,可能就单调了。最好是根据教学内容,将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在每一节课,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 “导”的作用也应当发挥得既到位,又恰到好处,适时适当引导学生讨论,辩论,争论,以及全体学生的角色尝试。 点评:朱增兴 实施与操作 1.重组教材,设计主题 教师根据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以主题的形式,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地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主题的设计要体现整体性,要有内在的联系,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去建构知识。在《寻访 “泰山宗教”》中,根据本课秦汉文化内容,结合本地宗教文化的情况设计四个主题:(1)辉煌灿烂的秦汉文化;(2)神威赫赫的泰山宗教;(3)如何正确对待宗教;(4)我为泰山出谋划策。 2.分工协作,交流成果 在课堂上,各小组将其成果在班级进行展示,将调查结果进行交流。在 《从夫子庙到孔夫子》中,教师结合南京乡土史的内容,安排两个小组分别去小区作社会调查,以及去南京的旅游景点夫子庙调查采访,拍摄DV。 3.总结感受,综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特别是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以及集体协作精神进行总结,同时对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获取知识进行总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案例 《从夫子庙到孔夫子》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了总结,最后设计在 “我爱我班”栏目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我们的班级管理奉献一份力量。 4.整合内化,延伸扩展 在最后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科书引进的地方史内容合理整合,形成完整的体系去认识,设计多种形式将学生的思路从学科知识领域引向生活领域。在案例 《走近秦始皇》中,教师调动学生自由讨论,升华主题,感受泰山的精神魅力,树立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培养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注意选取那些既能体现教学重点,又能激发学生 “研究”欲望的切入 “点”。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本地教育资源恰当结合,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标新立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3.教师要发挥地方史在进行历史传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真正发挥乡土史教育的作用,不能仅仅满足于介绍历史传统,而应在历史传统教育中有针对性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和情感意志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讨论与探究 1.什么叫乡土史?结合乡土史进行历史教学有怎样的作用? 2.引乡土史入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有哪些步骤?要注意什么问题? 3.结合案例 “楚风汉韵我家乡”中的 “教学片段实录”,分析乡土史教学的条件及其教学要求 |